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只是一个起点而就业是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目前,559万的毕业生大军正在寻求校园之后的生活空间,这一年,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2008年的就业数据目前尚无公布,但通过2007年一些数据的比较,也许可以管窥2008年的就业态势。
  
  “351万:144万”
  ——就业与无业人数之比
  2007年9月,教育部。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介绍——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9.09%。
  许多网友在评价这一数字时表示,扩招让更多的学生迈进了大学的门槛,但同时也让144万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有专家预计,实际数字可能远大于144万。教育部掌握的就业数字基本是学籍档案的转移情况为准,但实际上,很多转移了学籍档案的学生并没有实现就业,所以,这一数字可能更为庞大。
  
  “3000元:2000元”
  ——理想薪酬与实际收入之比
  2007年11月,北京。
  中国零点调查集团等三家单位联合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完成,该调查对国内1107所大学的毕业生抽样发送了17万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达8.5万份之多,调查和数据整理历时一年之久,样本量之多,堪称国内同类调查之最。数据显示,超过40%的学生将自己的工资预期定在3000元以上,无一人接受1200元以下的月薪;但实际上,月薪3000元以上仅占就业人群的17%,月薪在1000元左右的超过总人数的10%。调查显示,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薪资平均值为每月2500元,而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薪资值更低,只有每月2000元。
  1000元工资并非绝对低薪,关于大学生“零工资”的报道早已不绝于报道。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不仅在心理上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而且已经把这种务实心态付诸于行动。而这种“跳水贱卖”也让整个就业市场和薪酬指标闻风而动。有企业放言——(工资)1000元都争抢着来,何必给2000元!
  “28%:1%”
  ——单位选择喜好之比
  2007年2月,北京。
  英才网的调查更具指向性,该网联合北京多所高校针对2007届毕业生的选择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单位前四名依次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比例分别为28%、24%、20%、15%,愿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不足1%。但依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实际上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
  专家认为,除了“高不成低不就”之外,大学生就业还带有明显的“企业类别歧视”,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是尊,对民营企业不屑一顾。而且这种歧视是在“近九成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的“严峻”认识下做出的,这一方面表明了这几种企业形态在薪酬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就业选择单位时的“不理性”,这种不理性的结果是“好马也吃回头草”,于是由最初不足1%的就业意愿变成最终40.7%的实际就业率。
  
  


  “100%:70%”
  ——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比
  2007年11月,北京。
  同样是零点调查集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当年就业的大学生中,有超过30%的大学生毕业时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也就是说,只有70%的就业生将自己四年所学的知识跟实际工作有所联系;倘若将这一数字扩大到所有毕业生而不仅仅局限于就业学生,也就是说,有200万甚至更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跟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说“拜拜”。
  这30%的人读大学干什么?四年下来却干与所学无关的工作?不知道这些毕业生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其实,这与多数考生或家长的选择逻辑不无关系:挑大学→选专业→就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大学读书,在毕业时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但实际上,四年的时候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比如四年前的热门专业可能到了今天已经很冰冷,四年里的就业环境、人才供需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70%:0.4%”
  ——创业欲望与实际创业率之比
  2007年11月,上海。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发布了“2007大学生创业调查及创业指数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研究的对像为上海市在校的大学生,分别来自复旦、交通、同济、华东理工、上海理工、上海大学等6所高校,覆盖诸多学科专业,包括各个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MBA等各种类型大学生共1274名。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在校大学生普遍反映出较高的创业热情,怀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比例超过70%,然而,将创业梦想落实到行动中的大学生却不到一半。教育部同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占已就业毕业生的0.4%左右。
  “眼高手低”的现像并不只在上海的学生中存在,这是一个普遍现像,虽然目前的国家政策、创业环境都给大学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并且大学生创业也慢慢地被社会所认可,但是一牵涉到资金投入等实际问题时,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成功几率也会骤减。
其他文献
曾几何时,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但在经历了“供需见面”等一系列取消分配的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之后,曾经的香饽饽也开始感受到冷遇。  近些年来,“天之骄子”的就业问题已经凸显无疑,这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尤其严重,性别甚至成为就业的一道坎,找工作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2008年3月,贝贝从安徽大学戏剧影视专业毕业,她放弃了父母在家乡安排好的工作,放弃了房子和车,孤身一人,来到北
期刊
此前,据北京市创业指导中心的问卷调查,72%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全国选择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而作为全国“人才大本营”的北京,2006年共有17.5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仅有146人,不到毕业生总数的0.1%。  华东师范大学对54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实名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有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但最终实现创业的不
期刊
陆军,全国最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公益论坛“肝胆相照”网权益版版主,为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正当权益而战斗。2004年他协助安徽芜湖乙肝携带者张先著告赢了芜湖市人事局。这一案件引发了全国性的对“乙肝歧视”的探讨。自此,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于乙肝携带者参与社会活动的政策,例如,在公务员招录等领域消除乙肝歧视等。  “漫漫的征程中,他永远都是一个在路上的跋涉者、致力于消除乙肝歧视的‘金戈铁马’。”  
期刊
在喧嚣浮躁的时代,内心的宁静与理性,不仅仅是一种品格,更是生存所必须的技能。当前,就业与创业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又一次横亘大学毕业生的面前,并因在社会转型期浮躁的背景下,变得更为复杂,而更需要理性的考量。  作家约翰卡雷说:从书桌上了望世界是危险的。然而,对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来说,从书桌上了解世界更多的是激动人心的画面。  在我们的周围,每天上演着无数个绚丽的大学生创业的财富神话:《23岁大学生休
期刊
李秀勤  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都会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赴英国斯莱德美术学院研修。1999年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讲学。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研究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  主要获奖作品有:《触觉·凹凸》个人展获永芳艺术创作基金会奖章和奖金;《桥》获威海国际雕塑大赛中最佳作品提名奖。曾参加第八届、第
期刊
宏建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很多国企改制后股份归了公司领导,实际上已经私有化了。而我们并没有那样做,股份还是大家的,挣了钱大家一块儿拿。  ——田炫宏    田炫宏很忙。    从甘肃到上海,他能在一周之内跑遍大半个中国。慰问、采购……已经在兰州宏建集团董事长的位子上坐了整整10年的他依然冲在第一线。很多客户和员工都会和他开玩笑地问:“你到底是宏建的老总,还是员工?”  今年端午节,田炫宏没有
期刊
放在人堆里,姜武就是个普通人。微微发福的身体,含蓄憨厚的笑容,带着些微微的坏,与世无争,不挂带任何明星光环。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始终谦和有礼,积极配合,让人倍感信赖和亲切。比起哥哥姜文的张扬、霸气,姜武的谦让、温厚显然让初次见面的人更放松,感觉更容易接近。      少年·害羞    1969年,姜武出生于一个部队家庭。父亲是个军人,母亲是北京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哥哥姜文原名
期刊
“周公送我走天涯,遥指西天落晚霞,白发临风望丛岭,赤心追日越金沙,艰难敢赴身无悔,横断山外国为家,半世足痕留塞北,明朝踏雪看桃花。”  共青团呼伦贝尔市委书记冯方祥曾无意间拜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在离开内蒙古去西藏上任前作的这首诗。“我到共青团工作之后才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才意识到共青团工作使命重大。呼伦贝尔270万人口,而团员青年就有47万名。这47万团员青年如何在共青团的旗帜下跟党走,这
期刊
这是四个大男孩的创业故事,是被称为“金装四大财子”的“80后”年轻人的创业奇迹,关于他们的报道已经铺天盖地,关于他们的故事也尽人皆知,他们在引起国人关注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为数众多的“粉丝”。  当我们仔细审读这四位代表新创业偶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叛逆,但并不鄙视或远离现实的商业生活;他们会口出狂言,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带着与其年龄并不相副的成熟与老练;他们退出有既成规则的游戏,并非出于消极
期刊
15年前,她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位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的女运动员;10年前,她用英文写了第一本书《来自中国的女子世界冠军》;今天,她不仅是北京棋院院长,而且是一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研究生……  虽然说起话来声音柔柔地,但是她给人的感觉非常理性,甚至有些像男性。  谢军,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却一贯以处世低调而著称。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母亲的民主,才有了棋坛的谢军”    青联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