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酒徒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触沈先生是因为喝酒,他是一个酒徒,而且是一个经营红酒最多的酒徒。
  沈先生21岁去澳洲读书期间,在他开设了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接触了不少的社会上层人士之后,他开始了品尝红酒的生涯。如今,他已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酒经销商之一,在各大城市的一级食肆中,超过90%以上的进口红酒都是由他经销的。而且他本人每年也至少要喝掉300多支红酒。
  因为工作,这位酒徒不仅要感性地喝酒,还要理性地喝酒。“广州的红酒市场并不成熟,不及北京上海,甚至也不及深圳,因为老百姓还没有达到一个红酒品牌认知的程度,很像20年前的日本。”
  “红酒是一种健康的东西,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它。”
  富隆在天河的办公室像一个红酒展览馆,沈先生兴奋地沉浸于其中,这里包罗和红酒有关的一切,光是琳琅满目的开瓶器就让人大开眼界。
  痴迷于红酒的沈先生是一个对细节挑剔的人,看得出他的生活非常考究,连他自己写的那本红酒书也装帧华丽,让我想起那句话,“喜欢红酒本身就是一种品位。”
  如果说其他酒徒是一些自得其乐者,那么沈先生就更像一个布道者,在每次酒会上几乎所有人都缄口,听他的红酒之道。
  记者:葡萄酒业被人们誉为“塑造优雅的行业”。而您是出生在中国最不讲究情调的时期,那个年代对您的今天有影响吗?
  沈:如果说影响,那就是渴望。对于情调,当时不仅不讲究,可以说是一个唾弃情调的年代。我的父母都是极为朴素的知识分子,他们教育我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当然读书的时候情调也并不重要,我虽然没有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却从小对科学文化有很深的敬仰。我的外公有一个很大的书架,上面放了很多很多的书,我个子一点一点长高,就去拿更高一层的书下来读。在书中我看到了比现实生活更加丰富的世界,并且意识到,在我的内心中向往着与当时很不同的生活方式。
  记者:是什么时候您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沈:21岁我到澳洲留学,可以说那段生活经历是我人生一个很好的过渡期。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我开始接触更多样化的人,视野更加开阔,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我发现自己是一个从骨子里讲究情调的人。我很追求生活的品质。当然大排档里炒出来的东西也很好吃,如果我刚好和同事打完球,穿着短裤,背着球拍,那么我也愿意去大排档喝啤酒。因为那种方式给我带来的畅快淋漓,符合那样的心境。但是通常,我希望感受到精神的陶醉。在我慢慢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元素包含着诸如历史,文化等深度韵味的时候,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记者:众多的新鲜事物中,为什么葡萄酒最终融入了您的生活和事业?
  沈:澳大利亚是一个产酒大国,满街满巷都在卖酒。读书期间我开始打工,非常勤奋,维修小工、酒吧侍应,打了很多份工。在餐厅有客人点的葡萄酒剩下了,我就尝一尝,慢慢就学会了。有了积蓄以后,开始去专卖店买。直到我开办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要经常和客户一起出来吃饭,有时候客户喜欢点一些好的葡萄酒。喝过好的以后,你便有了一个标准,我发现其中大有学问。后来葡萄酒成为了自己的爱好,有时间就去不同的庄园专门看人家怎么种植葡萄,怎么酿酒、怎么储藏。也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我对葡萄酒,从爱好者变成了发烧友。1994年我回到国内,想在中国成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我以一个葡萄酒爱好者的角度,观察了当时国内葡萄酒的经营情况,我看得出他们不会经营长久。第一,他们不懂酒。第二,因为不懂酒,他们进口的品牌良莠不齐。第三,他们把酒运回来放在仓库储存,连空调都没有。葡萄酒的保存应该在15度到25度之间,以广州的天气,这些酒在仓库放几个小时就死了——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很娇嫩的。我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痛心。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的变化令我很吃惊,人们的生活水平、观念意识都有很大改变。我接触到了一些有愿望,也有能力提高生活品位的人。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认为这些朋友是希望品尝顶级葡萄酒的。于是我下决心改做葡萄酒进口的生意,向更多的中国人介绍葡萄酒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富隆酒业是中国最早的庄园葡萄酒进口商,营销网络遍布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主要代理的是世界顶级葡萄酒,每一瓶都价格不菲。沈宇辉告诉我们,新加入公司的员工,他会送一本自己撰写的《富隆酒鉴》。从酿酒的环节,到赏酒品酒的方法,以及世界各大葡萄酒庄园的风土人情,在这近300页的酒鉴中,都有详尽的介绍。沈宇辉花了几十万印制这本葡萄酒鉴赏的书,免费送给那些热爱这门艺术的朋友,10年来他不遗余力地扮演着一个葡萄酒文化传教士的角色。
  记者:您为什么认为葡萄酒这种欧美文化应该在中国进行推广?
  沈:在亚洲市场葡萄酒算是一种另类的文化。但是像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地,三十几年前就开始流行了,因为它是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餐饮元素。随着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提高,人会越来越注重健康和更加文明的餐饮方式。人从吃饱到吃好到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葡萄酒是一门艺术,同样的水土,同样的酿酒师,同样的工序,同样的酒桶装出来的酒,就像同一个父母生出来的小孩性格相貌也不一样。水土决定它的特点。波尔多酒的特点是柔和,勃艮第酒的特点是清雅高贵,澳大利亚酒的特点是浓郁饱满。人可以决定质量,酿酒的工序,甚至酿酒师的心情都是对这瓶酒品质的保障。不过只有上帝可以决定每一个年份的个性。那么多不一样的酒,每一瓶酒的个性也不一样。你品酒的过程,实际上是品味一个故事,品味一片土地、阳光和雨露,品味酿酒师的喜怒哀乐,品味大自然的灵性。这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饮食文化。
  记者:如果说葡萄酒是一门艺术,您认为在中国有多少好观众?
  沈:到今天,可以说我们相当于20年前的日本和新加坡。但是10年前我开展公司的业务时,市场的基础要比今天差很远,所以我相信将来会有非常庞大的市场。
  记者:中国是一个酒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本身酒类市场已经品种繁多,您如何让大家接受一瓶价格昂贵的进口葡萄酒?
  沈:当人们习惯赤脚的时候,我必须先教会大家穿鞋。所以我们从很小的地方做起,注重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这样就拥有了市场基础。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竞争对手会加入,不过我相信竞争也将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我们不介意做先驱者,也愿意投入到红酒文化的教育中去。1995年到1997年,进口酒的生意很差,很多代理商一拥而上,又不注重保持葡萄酒的品质。等到1998年一些国产的低端产品大规模进入市场时,99%的进口商遭到淘汰。他们做的是一种买卖,希望这边买人,那边就卖出去。而我们注重的是文化,以长远的战略目光,注重培养品牌,不在乎第一年第二年有多大的销售量,慢慢来,保证品质。我们凭着对产 品的自信熬过了进口葡萄酒的低潮期,从而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记者:当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价位的葡萄酒时,您有没有调整自己代理的方向?
  沈:我始终把目标锁定在顶级葡萄酒上。当你清晰地了解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以后,就很难接受企业化的行为酿造出来的酒。大部分的好酒都是家族酿造,而不是企业做出来的。为什么?当一个家族很有钱的时候,开一个葡萄酒庄,是当做工艺品,传给下一代作纪念。从种植到长出葡萄,起码要经过四年。这四年中,阳光要充足,开花结果的时候要有适当的雨量,结果以后需要干燥的天气,夏天不能太热,冬天不能太冷。但是到了第四年产出的葡萄酿酒是很差的。树的壮龄和人一样,长到30到60年的时候才能酿出好酒,过了70年以后,瓜果稀疏,要挖掉再种新树。一个葡萄庄园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反复运作的。有多少企业有这个耐性慢慢的等?再讲得深一点,就算是家族,每年也只有一次酿造葡萄酒的机会,酿酒师的经验和态度也决定着一瓶酒的品质。天地人、水土与气候的结合,必须是完美的,缺一不可。由上帝掌握着和谐。工业化操作,尤其是年轻的企业,根本没有可能酿造出品质一流的葡萄酒。懂酒的人也不会去购买他们的产品。这部分追求完美的顾客,占总数的1%,我就做1%的生意;占5%,我就做5%的生意。
  沈宇辉几乎走访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葡萄酒庄园,从泥土和酒窖中研究葡萄酒的奥秘。每一次富隆举办的品酒会,他都是最活跃的讲解者和参与者,把你带入古老庄园的阳光下,魅力无人能敌。
  记者:您在大学里学的是会计专业,可以说是一具理性的行业。而葡萄酒却是被赋予更多感性色彩的行业。
  沈:是的,我喜欢葡萄酒,就是因为它可以令每一个人都变得感性。会计师的工作培养了我严谨的思维方式,葡萄酒的熏陶赋予了我丰富的情感世界。事实上,做任何生意都需要用冷静的眼光来分析市场。所谓差异,只是在推广葡萄酒文化上,我需要投入更多的热情。我有严谨的一面,面对市场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我也具备对葡萄酒最浓烈的热情.这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公司举办wine?Dinner,我喜欢自己上台去讲,虽然我没有专业主持人的口才,但是我比他们拥有对葡萄酒更多的感情。没有我的眼光、头脑和品德.无法成为我的工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记者:在您喜爱葡萄酒的朋友里,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
  沈: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大概是9:1。不是说女性不喝,但是她们多属于享乐型。男性则比较富有钻研精神。他会很深入的了解葡萄酒的世界,然后越来越感兴趣,最后达到迷恋的程度。饮用葡萄酒以后的醉是微醺,令你的思维开拓。很多国外的设计师,需要创作灵感的时候都非常喜欢葡萄酒,因为喝完以后他的思路非常宽广,天马行空。
  记者:人们总是很羡慕能将兴趣与事业结合在一起的人。但是会不会由于工作的原因,使您不能够享受葡萄酒最初带给您的纯粹的乐趣?
  沈:我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喝好酒,还有葡萄酒的文化。葡萄酒不是一个能赚大钱的事业。我也不是一个期待挣很多钱留给下一代的人。我认为下一代有他们自己的路。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最大的财富。我年轻时候出来工作,愿望是做证券、做金融.我想挣大钱。就像刚刚入门的葡萄酒爱好者,希望感受到突出的果香。接触了很多人以后,走了很远的路,尝了各地的酒,在这些酒中寻找过不同的香味,我的人生观也在逐渐成熟。人不一定需要很多很多的味道,但要将各种人生滋味融入到一种和谐的境界中,是十分难得的。我认为葡萄酒可以给我和谐的好生活。
其他文献
一部傲立于世界文学经典之林的《红楼梦》,被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了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饮宴的规模而言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来分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来说有“生日宴”、“寿宴”、“诗宴”、“灯谜宴”、“梅花宴”、“海棠宴”……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各种饮宴活动不仅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份无以穷尽的美食谱,同时也从所提供的8
期刊
酒品牌要想通过情感诉求打动“上帝”的心,首先就得把住“上帝”的脉,实质上就是要了解什么能触动消费者的心弦?调配好“佐料”来为消费者“煲”一锅“情感好汤”,相信“上帝”是会笑纳的。    “非为美酒俯君前”    这是一个著名的广告案例,刊登在男人经常阅读的杂志上。  整个广告版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三分之二部分是一张照片图,下三分之一部分是商品的形象介绍。  图中场景:一位男士,身穿白色高级西装,一
期刊
1、事出有因    有则在湖南新闻频道播出的长沙某啤酒品牌广告大致内容是,屈原悲愤地站在江边,一边口里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边做出要投江的架势。就在这时候,坐在屈原身后的一名现代打扮的年轻人奉劝屈原说:“人都死了,你能求索啥?”屈原听了此话后一扫愁容,笑逐颜开,与这名现代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    2、众人唾之    广告播出后,引起不少人的反感。有人网上评论说
期刊
枝江大曲:主流传播&快乐创意    “越来越好,越来越近,每次见面都来一瓶!枝江大曲,枝江大曲,喝吧!”伴随着开心活宝曾志伟“超级无敌掌门人”开场风格的劲歌热舞,和结尾三个男人招牌式的酷炫动作“Super!”,新广告在中央电视台很快出位,成为白酒传播的异数和新锐。枝江大曲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娱乐化路线。这种外在表现形式的惹人注目和内在价值的诉求娱乐化地嫁接,可谓“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
期刊
这是一个有关白酒口感盲式的测试,事先将一些酒倒在杯子里,有五粮液、二锅头等,还有街上卖的散装白酒,不贴标签,让几个人来评。评酒者中间还有两人是酒厂里的评酒员。最后评出来的结果却是街上卖的散装酒最好。当然,名酒的风格和独特的气质不是任何一个小酒厂可以随便勾兑出来的—但是消费者又不是评酒师,喝酒是一种情绪消费,情感消费,一般消费者是很难区分这口感上的差别的。   这可说是可乐故事的翻版。要明确的是,白
期刊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芦笋是抗癌食品,其实还不仅是具有抗癌功能呢,对很多疾病都有治疗功能的。  芦笋的上品者为白芦笋,质感幼嫩,味道清甜,通常国内很少贝到,目前的出产地都在欧洲,我所品尝过的意大利威尼托大区的ASPARAGI BANCO CIMADOLMC(奇玛科尔穆白芦笋)就是属于一级棒的,纯白的,没有杂质。  而中国出产的多为青芦笋,比较爽脆,其口感不如白芦笋。青芦笋和白芦笋的区别主要是青的
期刊
什么是最好的创意?恐怕无论是广告商,还是酒厂老总,都想要搞清的问题。实质上,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能够提高产品或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并且能促进销售的创意,就是很好的广告创意。  尤其今天的酒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流的酒,未必能卖出一流的市场价。为吸引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具有创意的广告传播,是决定酒类消费品赢得市场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按套路出牌的“喜力”    动听抒情的英文歌,一名男子在超
期刊
一个错误定位的广告投放,再大的广告投放力度,也无济于事。因为产品概念不明确,投放时机、媒体平台选择的失利,不是引起受众的喜爱,而是令受众感到寡淡无趣甚至反感,这样的广告,投放愈多,其广告费打水漂就愈多,稍不注意,反而会令消费者对品牌已经建立起来的好感下降。     水井坊    表现:以狮子为形象,大肆宣扬“中国白酒第一坊”。  消费者打分:负30分—广告破坏了品牌的“话语价值”。  点评:  水
期刊
例一是牛栏山二锅头酒的广告对比。略去标点符号,原广告语用了一般的商业广告体式,采用的是自我夸耀,即王婆卖瓜法,共44字。而现广告用了饮酒者的品评,即过来人的现身说法,共46字。这里不在字的多少,而是广告角度的变化,不仅包含了前广告语中对于历史的概括(如,三百年),而且显得更为具体,并对创造中国二锅头第一品牌给了肯定的回答:已是“驰名商标”。更何况现广告语仿佛是一篇新闻稿的导语,那个童混音就变成了该
期刊
老爸姓李,老妈姓杜,老爸爱酒,老妈烦酒,而我,几乎就是酒的产物。  这是后来听我妈含泪告诉我的。    a、感动的开始:“喝杯青酒,交个朋友”    老爸老妈是在超市认识的。当时,老妈是超市酒专柜的导购员,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是“3·15”,人山人海,不知道是谁,脚绊在了购货车上,一个趔趄,险些摔倒,而他手里正拿着一瓶酒,妈妈一个箭步跨过去,准确地接住了那瓶酒。客人见状,一脸抱歉:“哎呀,真是对不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