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创设情景、新知探究、实践活动、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等环节上都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参与实践,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培养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一个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公民,是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一环。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在数学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这一任务呢?
一、利用教材中的生活数据,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教材注重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任教六年级数学多年,我发现在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在教材的编排中“创设情景、新知探究、实践活动、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等环节上都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时机,把德育教育渗透在知识教学中,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好。
例如:六年级下册教材第60页“巩固与应用”中的第一题,在完成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数学知识教学后,出示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22.2%,农业用水占64.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5%。按生活(单指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生活用水占8.0%,生产用水占90.5%,生态用水占1.5%。引导学生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节约用水必须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另外要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再次复习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又利用真实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了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教育。
又如“你知道吗”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了解百分数的意义,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袁隆平院土的贡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长大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又如第40页介绍恩格尔系数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知道公式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的情况。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根据以上信息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并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体会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热爱生活,为奔小康,达到共同富裕而努力的思想教育。
二、开发数学特色作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数学特色作业”是知识的巩固和智慧的延伸。“数学特色作业”的开发,能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参与实践。主要做法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在合作完成作业中,在分享交流中获得经验,获得进步,获得成功与自信。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机会,实现课本知识和其它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例如学习完第十一册的第五单元后,让学生设计、完成以“统计自己家一周扔掉塑料袋的情况”为主题的特色作业。要求①统计自已家一周内共扔塑料袋的个数;②统计全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扔塑料袋的个数;③思考:这些塑料袋会污染多大面积的土地?④照这样算,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学生可以做成统计图、统计表,也可以写调查报告。通过这项作业设计,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要有保护家园、保护地球的责任感的教育。
又例如六年级的第十一册学习完圆的的知识后,要求学生以圆为基本图形,添上几笔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图案或生活中的标志。同学们设计出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及标志,及时对一些设计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禁止吸烟、吸毒,要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公民的思想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互相尊重、和谐稳定、合作发展的教育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在观察、操作、猜想、推理、讨论、自学、交流等活动中获取知识。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教学时我先出示一堆小麦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求小麦体积的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分好学习小组,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得到的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渗透合作才有发展、和谐稳定的思想意识。
有人说,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德育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既要重视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培养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一个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公民,是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一环。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在数学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这一任务呢?
一、利用教材中的生活数据,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教材注重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任教六年级数学多年,我发现在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在教材的编排中“创设情景、新知探究、实践活动、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等环节上都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时机,把德育教育渗透在知识教学中,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好。
例如:六年级下册教材第60页“巩固与应用”中的第一题,在完成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数学知识教学后,出示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22.2%,农业用水占64.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5%。按生活(单指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生活用水占8.0%,生产用水占90.5%,生态用水占1.5%。引导学生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节约用水必须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另外要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再次复习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又利用真实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了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教育。
又如“你知道吗”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了解百分数的意义,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袁隆平院土的贡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长大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又如第40页介绍恩格尔系数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知道公式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额*100%,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的情况。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根据以上信息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并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体会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热爱生活,为奔小康,达到共同富裕而努力的思想教育。
二、开发数学特色作业,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数学特色作业”是知识的巩固和智慧的延伸。“数学特色作业”的开发,能引导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参与实践。主要做法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在合作完成作业中,在分享交流中获得经验,获得进步,获得成功与自信。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机会,实现课本知识和其它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例如学习完第十一册的第五单元后,让学生设计、完成以“统计自己家一周扔掉塑料袋的情况”为主题的特色作业。要求①统计自已家一周内共扔塑料袋的个数;②统计全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扔塑料袋的个数;③思考:这些塑料袋会污染多大面积的土地?④照这样算,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学生可以做成统计图、统计表,也可以写调查报告。通过这项作业设计,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要有保护家园、保护地球的责任感的教育。
又例如六年级的第十一册学习完圆的的知识后,要求学生以圆为基本图形,添上几笔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图案或生活中的标志。同学们设计出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及标志,及时对一些设计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禁止吸烟、吸毒,要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优秀的公民的思想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互相尊重、和谐稳定、合作发展的教育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在观察、操作、猜想、推理、讨论、自学、交流等活动中获取知识。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教学时我先出示一堆小麦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求小麦体积的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分好学习小组,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得到的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渗透合作才有发展、和谐稳定的思想意识。
有人说,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德育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既要重视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