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的隧道中,有我的专注和执着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一个坚硬的名词,却流动着温暖和活力。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在或急或慢的脚步声中,那是带着希望出发的驿站,是满载收获的归途,也是永久的离别或者短暂的相聚。透过地铁风驰电掣而去的车厢,能看见一晃而过的或善意或冷漠的面庞,一位白衣少女倚窗凝神读书,还有相互依偎的年轻情侣……每一条线路的地铁都是城市运行的血脉,载着你我,让一个个目的地都能安全准时地抵达。
  在黑暗中坚守,平凡中有不平凡
   凌晨4点的天津,有人刚吃完夜宵开始睡觉,有人已经起床,在遛狗。双林段的早班车司机也起床了,紧接着他们就要开始工作。从检车、申请送电、静调、仪器测试等开始,接下来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驾驶室前方的信号灯亮起,然后发动列车,迎接这一天的第一批乘客。从这一刻开始,地铁司机只有在列车到站后才能在地面上进行短暂停留,看着列车“吐出”又“吞入”成批的乘客,然后关上车门,到下一站继续着相同的程序。
   还记得我刚踏进地铁驾驶室时,内心还有些许新鲜和自豪感,可时间一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少。每天伴随着铁轨和车轮发出的轰鸣声,穿梭于城市里的黑暗隧道,体验行驶中不断重复的起步、停靠站台和开关车门等机械的操作,隧道里空气也不好,工作非常枯燥乏味。可是伴随工作的深入,当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千名乘客的安危时,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以及达成使命后的自豪感。是啊,自豪感又回来了。
   在狭小的驾驶室里,驾驶员们每天注视着隧道的变化、仪表盘、各种指示符号和指示灯,日复一日,地面上的精彩繁华似乎已不属于我们。在我眼中,地铁司机是很平凡的,但是我们默默地在黑暗中坚守,那平凡中也有不平凡,有着不平凡的专注与执着。
   地铁司机的驾驶室前方永远是幽暗的隧道。地铁,对和我一样的地铁运营人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永无休止的下一站,更意味着肩负无限的责任。
  勤学苦练,夯实专业基础
   小时候,我对天津地铁的记忆停留在夏天,天气很热,地铁里却很凉快。地铁没有红灯,没有刺耳的鸣笛声,没有刺鼻的汽油味,只有悦耳的报站声、舒缓的音乐和免费的报纸,让人感觉很舒服、很温馨、很享受。虽然当时地铁设施、行车速度和现在没法比,但是和那时的主流交通工具——自行车、公共汽车比起来,已经很现代化了。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兴奋和激动应聘进入了地铁运营公司工作。那时候,天津地铁1号线工程及“老地铁”改造工程竣工。我一开始被分配到车务中心乘务室做电客车司机,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地铁司机,并准备参加培训。
   工程师给我们讲机车理论、机车各部件等相关知识,后来富有老地铁、轻轨驾驶经验的老司机给我们讲课。那时候客车还没运送到天津,最初半年的学习停留在理论部分,很抽象,每天都要学习线路、轨道、信号等各方面的知识。说实话,学习比我想象的枯燥得多。
   可是,书本理论背得再好,不会实际操作就等于没用人一个。接下来,我们接受了不同学习阶段的实操项目的训练,比如在列车模拟驾驶器内进行模拟驾驶练习、正线排空练习、平峰以及高峰时段练习、夜间练习等等。
   同时,作为一名地铁司机,不但要开好车,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及时地处理故障。驾驶员除了要模拟练习基本功外,还得演练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地铁司机的应变能力及对环境的迅速适应能力,是决定他能否成为合格的地铁司机的重要因素。从上班开始到下班,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黑暗状态中,在高速的环境下,再加上一些小的突发事件,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容易出现问题。
   回想当时学习的过程,我并不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对于电动客车的一些数据,别人背一两遍就能掌握的,我得写上七八遍加深记忆;为了更正驾驶习惯,对于一些车辆的使用和驾驶方法,别人练习几次,我就练习几十次;不好理解的原理知识和仍需探索的操作方法,我是不允许自己一知半解、置之不理的,我会利用空闲时间,找技术人员、师傅帮我解答疑问。
  让责任心在“地下”释放万丈光芒
   随着新的天津地铁1号线部分车站投入使用,全线开始观光性载客试运行,我也开始了随乘驾驶工作。乘务工作一直实行的是“师徒制”。记得第一次随乘,站在师傅身后的我对驾驶室和隧道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但为了不打扰师傅开车,我不敢说太多话,只能默默地把问题记在本子上,等着休息时再抓紧请教。
   天津地铁1号线目前使用的是ATP驾驶,即需要人工驾驶,当超过一定速度时,系统会强制停车。每个区段的限速不同,这就要求驾驶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速度驾驶才能确保车辆准点。有一张列车时刻表,驾驶速度是要精确到每分钟的,对于驾驶员来说,这需要很扎实的驾驶技术。地铁列车停下时,车厢的车门要刚好对准所等待的区域,这也是考验司机的地方,只有很小的误差允许范围。刚开始我开不好,车门总是对不准等待区域,我利用休息时间反复和师兄弟探讨,一次次和师傅学习才慢慢进步的。
   地铁司机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执行标准化程序。如果早班,我们4点半起床,清晨5点20分司机已经拿好运营车辆日志等待检车。5点30分,走进车库从检车、申请送电、静调、仪器测试、具备出库条件,到最后的看信号行车,这些工作是出车前保障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大意。差不多6时15分,地铁准时出库,6时40分到达双林车站发车。从驾驶室望去,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紧张的工作节奏常常让我忘了疲倦。
   每天出车前要对一些状况进行预想,首先是自己的身体及心理状态,如果生病较严重或情绪不稳定,司机要主动请假,绝不能拿乘客的安全开玩笑。要提前将情况预想一遍,行车途中碰到突发情况才不致慌乱。当天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比如根据客流量的多少掌握关闭门的时间,碰上恶劣天气要特别小心。行车中,司机必须做到手、眼、耳并用,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在很多人眼中,开地铁的司机会很轻松,因为开地铁不像开汽车,它没有方向盘,全部都是由电脑控制,可以自动按照轨道运行,实现列车的准点发车及停靠,不用司机掌控方向,地铁的启动、刹车、转弯等一系列动作,司机按按钮基本上就可以搞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地铁司机的劳动强度要高于汽车司机,地铁虽然站点间隔比公交车大,但是速度快、车厢长,所以司机要进行频繁的常规操作。同时还要操作车门、空调和广播等多个系统,监控乘客上下车的状况,这就要求地铁司机反应要快,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自从当上地铁司机以来,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了起来,因为每天在我身上维系着几千名乘客的安全。如今在地铁乘务长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仍会一步一个脚印,为地铁事业奉献一腔热情,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文明、优质安全的服务。
其他文献
在这场注定孤独的旅途中,平衡是生活的不二法门。现实的樊笼无法禁锢思想的飘然,但真正的青春无需可歌可泣的奢华,只要一路有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若要二者兼得,需平衡重中之重。正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又向往纯洁而简单的情感,为了平衡二者,我选择了就这样远远地看着你。  自出生以来,我们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我们的思想也慢慢成熟。高中让我们感到压抑、
期刊
“读书,就像舞会刚开始,一次恰逢其时的邀请。读书,在博雅塔下,就着微风,字句都浸染着花的浅香。”这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读书活动公告,向北大师生做出读书的“邀请”。  在古色古香的北大图书馆大厅,“书读花间人博雅”——阅读摄影展被安置在醒目的位置。这是一组“对比+模仿”形式的摄影展,照片一共30组。每一组都是摄影图片+图书简介的形式。这个展览的精巧之处在于,每组摄影图片中都有一位北大女生手执书本,
期刊
“感觉剥夺”实验  上学的时候,有天教授说:“大家同学了这么久,一起来做个游戏吧。”他让我们用黑布把眼睛蒙上,再让其他人领着自己,上上下下,在教学楼里走上几层。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做十几分钟盲人,让同学做自己的眼睛。最后他又说:“如果觉得受不了,可以把布掀开。”  每个人在被蒙上眼罩之前,都对自己信心满满:上这么多年学了,在教学楼里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然而当黑布真的蒙在自己眼睛上时,一种突如其来的
期刊
一只有故事的“虫子”  “甲壳虫是德国经济的活化石”——“甲壳虫”文化。  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在他的著名小说《我的世纪》中曾经用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甲壳虫”在德国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事。当初“甲壳虫”问世时,它只是解决“买得起”的问题,讲究的是可靠性,价格在1000马克之内。这样的思路,有人给它起了个车名叫“人民车”。用今天的要求来看,这是极
期刊
柠檬时期 (2007)  导演:岩田由纪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简介:  有一些画面,是心里最柔弱的底线。  那些用铅笔涂在本子上的歌词,飞驰的脚踏车,有着幽幽淡淡香味的皮肤、唇膏、手帕、汽水玻璃瓶、头发,在风中一页页翻动的课本,夕阳染红了雪白的衬衫,公车里两个隔着过道距离的少年在飞逝的夜色中沉默,想哭又强忍住的嘴角,风中的发梢和睫毛,干干净净的手和指甲,吉他、钢琴、篮球,所有年轻俊美的侧脸…
期刊
入夜,在巍巍大别山脚下,数百盏孔明灯缓缓升空,仿佛是繁星满天。在安徽毛坦厂中学的东门,站满了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和陪考的家长,大家齐刷刷地仰望着天空,默默地祈福。每年六月,毛坦厂中学都会上演这一幕。这所建在安徽省六安市的一个小乡镇上的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四年都在80%以上,这确实是一个神话,因此,它被很多人称为“高考工厂”。“高考工厂”在不知不觉中走上历史舞台,昏天暗地的生产加工着高三学子。  
期刊
9月27日 星期六 多云 第一站:英雄之城南昌  寻一抹红色的“八一”记忆  刚到南昌,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位于南昌心脏地带的八一广场。作为南昌的“窗口”,广场四面是通往城市四方的直通大道,不论你来自何方,都要经过此地。解放前这里一片荒芜,建国后几十年来几经改造,如今绿草成茵,华灯成行。  耸立在广场中心的纪念塔被誉为“英雄城的城徽”,正面镌刻着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
期刊
“前几天偶然翻到中学时的同学录,赫然发现自己在个人档案里‘最大的理想’一栏中,写着‘出版我的作品全集’……”   时至今日,苏小懒仍记得同学们看到这个理想时,或大笑或揶揄或带着点敬佩的样子。那时的他们,包括苏小懒自己,大概都想不到吧,多年后她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写作是治疗自卑的方法   也许可以这么说,苏小懒的写作,每一步都“正逢时”。她在学生时代便开始写作,第一篇文章发表在
期刊
我喜欢听故事。   在公交车上,我会默默观察旁人,偷听他们聊天的内容:背着沉重书包放了学的小姑娘在抱怨语文老师讲课无聊:一上语文课,我好像就看见一颗巨大的安眠药走进教室。这话让我差点笑喷;满面风尘的男人,对着电话不厌其烦地解释:借你的钱回头就还你,工头拖欠我们工资。言语背后,我大概了解到他生活的不易。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也许我的行为在有的人看来有些无聊,但我觉得那很有趣。与
期刊
前些天,在福州读研的猴哥打电话说他正坐在布达拉宫前的石阶上,是和朋友结伴骑车去拉萨的,我听了震惊不已,要知道五年前的他还是个每天为弯腰系鞋带叫苦不迭的胖子。我一边听着电话那头猴哥的各种感叹,一边抚摸着书桌上一脸无害笑容的“大嘴怪”。   五年前,我刚入大学就出名了,仅仅因为手中捧了一个海贼王图案的存钱罐。永远也忘不了当时的场景:我的一只脚刚下校车,身旁一位小个子师姐便用她高八度的嗓音大喊:“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