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一个坚硬的名词,却流动着温暖和活力。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在或急或慢的脚步声中,那是带着希望出发的驿站,是满载收获的归途,也是永久的离别或者短暂的相聚。透过地铁风驰电掣而去的车厢,能看见一晃而过的或善意或冷漠的面庞,一位白衣少女倚窗凝神读书,还有相互依偎的年轻情侣……每一条线路的地铁都是城市运行的血脉,载着你我,让一个个目的地都能安全准时地抵达。
在黑暗中坚守,平凡中有不平凡
凌晨4点的天津,有人刚吃完夜宵开始睡觉,有人已经起床,在遛狗。双林段的早班车司机也起床了,紧接着他们就要开始工作。从检车、申请送电、静调、仪器测试等开始,接下来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驾驶室前方的信号灯亮起,然后发动列车,迎接这一天的第一批乘客。从这一刻开始,地铁司机只有在列车到站后才能在地面上进行短暂停留,看着列车“吐出”又“吞入”成批的乘客,然后关上车门,到下一站继续着相同的程序。
还记得我刚踏进地铁驾驶室时,内心还有些许新鲜和自豪感,可时间一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少。每天伴随着铁轨和车轮发出的轰鸣声,穿梭于城市里的黑暗隧道,体验行驶中不断重复的起步、停靠站台和开关车门等机械的操作,隧道里空气也不好,工作非常枯燥乏味。可是伴随工作的深入,当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千名乘客的安危时,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以及达成使命后的自豪感。是啊,自豪感又回来了。
在狭小的驾驶室里,驾驶员们每天注视着隧道的变化、仪表盘、各种指示符号和指示灯,日复一日,地面上的精彩繁华似乎已不属于我们。在我眼中,地铁司机是很平凡的,但是我们默默地在黑暗中坚守,那平凡中也有不平凡,有着不平凡的专注与执着。
地铁司机的驾驶室前方永远是幽暗的隧道。地铁,对和我一样的地铁运营人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永无休止的下一站,更意味着肩负无限的责任。
勤学苦练,夯实专业基础
小时候,我对天津地铁的记忆停留在夏天,天气很热,地铁里却很凉快。地铁没有红灯,没有刺耳的鸣笛声,没有刺鼻的汽油味,只有悦耳的报站声、舒缓的音乐和免费的报纸,让人感觉很舒服、很温馨、很享受。虽然当时地铁设施、行车速度和现在没法比,但是和那时的主流交通工具——自行车、公共汽车比起来,已经很现代化了。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兴奋和激动应聘进入了地铁运营公司工作。那时候,天津地铁1号线工程及“老地铁”改造工程竣工。我一开始被分配到车务中心乘务室做电客车司机,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地铁司机,并准备参加培训。
工程师给我们讲机车理论、机车各部件等相关知识,后来富有老地铁、轻轨驾驶经验的老司机给我们讲课。那时候客车还没运送到天津,最初半年的学习停留在理论部分,很抽象,每天都要学习线路、轨道、信号等各方面的知识。说实话,学习比我想象的枯燥得多。
可是,书本理论背得再好,不会实际操作就等于没用人一个。接下来,我们接受了不同学习阶段的实操项目的训练,比如在列车模拟驾驶器内进行模拟驾驶练习、正线排空练习、平峰以及高峰时段练习、夜间练习等等。
同时,作为一名地铁司机,不但要开好车,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及时地处理故障。驾驶员除了要模拟练习基本功外,还得演练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地铁司机的应变能力及对环境的迅速适应能力,是决定他能否成为合格的地铁司机的重要因素。从上班开始到下班,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黑暗状态中,在高速的环境下,再加上一些小的突发事件,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容易出现问题。
回想当时学习的过程,我并不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对于电动客车的一些数据,别人背一两遍就能掌握的,我得写上七八遍加深记忆;为了更正驾驶习惯,对于一些车辆的使用和驾驶方法,别人练习几次,我就练习几十次;不好理解的原理知识和仍需探索的操作方法,我是不允许自己一知半解、置之不理的,我会利用空闲时间,找技术人员、师傅帮我解答疑问。
让责任心在“地下”释放万丈光芒
随着新的天津地铁1号线部分车站投入使用,全线开始观光性载客试运行,我也开始了随乘驾驶工作。乘务工作一直实行的是“师徒制”。记得第一次随乘,站在师傅身后的我对驾驶室和隧道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但为了不打扰师傅开车,我不敢说太多话,只能默默地把问题记在本子上,等着休息时再抓紧请教。
天津地铁1号线目前使用的是ATP驾驶,即需要人工驾驶,当超过一定速度时,系统会强制停车。每个区段的限速不同,这就要求驾驶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速度驾驶才能确保车辆准点。有一张列车时刻表,驾驶速度是要精确到每分钟的,对于驾驶员来说,这需要很扎实的驾驶技术。地铁列车停下时,车厢的车门要刚好对准所等待的区域,这也是考验司机的地方,只有很小的误差允许范围。刚开始我开不好,车门总是对不准等待区域,我利用休息时间反复和师兄弟探讨,一次次和师傅学习才慢慢进步的。
地铁司机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执行标准化程序。如果早班,我们4点半起床,清晨5点20分司机已经拿好运营车辆日志等待检车。5点30分,走进车库从检车、申请送电、静调、仪器测试、具备出库条件,到最后的看信号行车,这些工作是出车前保障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大意。差不多6时15分,地铁准时出库,6时40分到达双林车站发车。从驾驶室望去,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紧张的工作节奏常常让我忘了疲倦。
每天出车前要对一些状况进行预想,首先是自己的身体及心理状态,如果生病较严重或情绪不稳定,司机要主动请假,绝不能拿乘客的安全开玩笑。要提前将情况预想一遍,行车途中碰到突发情况才不致慌乱。当天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比如根据客流量的多少掌握关闭门的时间,碰上恶劣天气要特别小心。行车中,司机必须做到手、眼、耳并用,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在很多人眼中,开地铁的司机会很轻松,因为开地铁不像开汽车,它没有方向盘,全部都是由电脑控制,可以自动按照轨道运行,实现列车的准点发车及停靠,不用司机掌控方向,地铁的启动、刹车、转弯等一系列动作,司机按按钮基本上就可以搞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地铁司机的劳动强度要高于汽车司机,地铁虽然站点间隔比公交车大,但是速度快、车厢长,所以司机要进行频繁的常规操作。同时还要操作车门、空调和广播等多个系统,监控乘客上下车的状况,这就要求地铁司机反应要快,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自从当上地铁司机以来,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了起来,因为每天在我身上维系着几千名乘客的安全。如今在地铁乘务长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仍会一步一个脚印,为地铁事业奉献一腔热情,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文明、优质安全的服务。
在黑暗中坚守,平凡中有不平凡
凌晨4点的天津,有人刚吃完夜宵开始睡觉,有人已经起床,在遛狗。双林段的早班车司机也起床了,紧接着他们就要开始工作。从检车、申请送电、静调、仪器测试等开始,接下来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驾驶室前方的信号灯亮起,然后发动列车,迎接这一天的第一批乘客。从这一刻开始,地铁司机只有在列车到站后才能在地面上进行短暂停留,看着列车“吐出”又“吞入”成批的乘客,然后关上车门,到下一站继续着相同的程序。
还记得我刚踏进地铁驾驶室时,内心还有些许新鲜和自豪感,可时间一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少。每天伴随着铁轨和车轮发出的轰鸣声,穿梭于城市里的黑暗隧道,体验行驶中不断重复的起步、停靠站台和开关车门等机械的操作,隧道里空气也不好,工作非常枯燥乏味。可是伴随工作的深入,当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千名乘客的安危时,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以及达成使命后的自豪感。是啊,自豪感又回来了。
在狭小的驾驶室里,驾驶员们每天注视着隧道的变化、仪表盘、各种指示符号和指示灯,日复一日,地面上的精彩繁华似乎已不属于我们。在我眼中,地铁司机是很平凡的,但是我们默默地在黑暗中坚守,那平凡中也有不平凡,有着不平凡的专注与执着。
地铁司机的驾驶室前方永远是幽暗的隧道。地铁,对和我一样的地铁运营人员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永无休止的下一站,更意味着肩负无限的责任。
勤学苦练,夯实专业基础
小时候,我对天津地铁的记忆停留在夏天,天气很热,地铁里却很凉快。地铁没有红灯,没有刺耳的鸣笛声,没有刺鼻的汽油味,只有悦耳的报站声、舒缓的音乐和免费的报纸,让人感觉很舒服、很温馨、很享受。虽然当时地铁设施、行车速度和现在没法比,但是和那时的主流交通工具——自行车、公共汽车比起来,已经很现代化了。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兴奋和激动应聘进入了地铁运营公司工作。那时候,天津地铁1号线工程及“老地铁”改造工程竣工。我一开始被分配到车务中心乘务室做电客车司机,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地铁司机,并准备参加培训。
工程师给我们讲机车理论、机车各部件等相关知识,后来富有老地铁、轻轨驾驶经验的老司机给我们讲课。那时候客车还没运送到天津,最初半年的学习停留在理论部分,很抽象,每天都要学习线路、轨道、信号等各方面的知识。说实话,学习比我想象的枯燥得多。
可是,书本理论背得再好,不会实际操作就等于没用人一个。接下来,我们接受了不同学习阶段的实操项目的训练,比如在列车模拟驾驶器内进行模拟驾驶练习、正线排空练习、平峰以及高峰时段练习、夜间练习等等。
同时,作为一名地铁司机,不但要开好车,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及时地处理故障。驾驶员除了要模拟练习基本功外,还得演练如何应对突发状况。地铁司机的应变能力及对环境的迅速适应能力,是决定他能否成为合格的地铁司机的重要因素。从上班开始到下班,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黑暗状态中,在高速的环境下,再加上一些小的突发事件,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容易出现问题。
回想当时学习的过程,我并不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对于电动客车的一些数据,别人背一两遍就能掌握的,我得写上七八遍加深记忆;为了更正驾驶习惯,对于一些车辆的使用和驾驶方法,别人练习几次,我就练习几十次;不好理解的原理知识和仍需探索的操作方法,我是不允许自己一知半解、置之不理的,我会利用空闲时间,找技术人员、师傅帮我解答疑问。
让责任心在“地下”释放万丈光芒
随着新的天津地铁1号线部分车站投入使用,全线开始观光性载客试运行,我也开始了随乘驾驶工作。乘务工作一直实行的是“师徒制”。记得第一次随乘,站在师傅身后的我对驾驶室和隧道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但为了不打扰师傅开车,我不敢说太多话,只能默默地把问题记在本子上,等着休息时再抓紧请教。
天津地铁1号线目前使用的是ATP驾驶,即需要人工驾驶,当超过一定速度时,系统会强制停车。每个区段的限速不同,这就要求驾驶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速度驾驶才能确保车辆准点。有一张列车时刻表,驾驶速度是要精确到每分钟的,对于驾驶员来说,这需要很扎实的驾驶技术。地铁列车停下时,车厢的车门要刚好对准所等待的区域,这也是考验司机的地方,只有很小的误差允许范围。刚开始我开不好,车门总是对不准等待区域,我利用休息时间反复和师兄弟探讨,一次次和师傅学习才慢慢进步的。
地铁司机必须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执行标准化程序。如果早班,我们4点半起床,清晨5点20分司机已经拿好运营车辆日志等待检车。5点30分,走进车库从检车、申请送电、静调、仪器测试、具备出库条件,到最后的看信号行车,这些工作是出车前保障乘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大意。差不多6时15分,地铁准时出库,6时40分到达双林车站发车。从驾驶室望去,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紧张的工作节奏常常让我忘了疲倦。
每天出车前要对一些状况进行预想,首先是自己的身体及心理状态,如果生病较严重或情绪不稳定,司机要主动请假,绝不能拿乘客的安全开玩笑。要提前将情况预想一遍,行车途中碰到突发情况才不致慌乱。当天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比如根据客流量的多少掌握关闭门的时间,碰上恶劣天气要特别小心。行车中,司机必须做到手、眼、耳并用,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在很多人眼中,开地铁的司机会很轻松,因为开地铁不像开汽车,它没有方向盘,全部都是由电脑控制,可以自动按照轨道运行,实现列车的准点发车及停靠,不用司机掌控方向,地铁的启动、刹车、转弯等一系列动作,司机按按钮基本上就可以搞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地铁司机的劳动强度要高于汽车司机,地铁虽然站点间隔比公交车大,但是速度快、车厢长,所以司机要进行频繁的常规操作。同时还要操作车门、空调和广播等多个系统,监控乘客上下车的状况,这就要求地铁司机反应要快,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自从当上地铁司机以来,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了起来,因为每天在我身上维系着几千名乘客的安全。如今在地铁乘务长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仍会一步一个脚印,为地铁事业奉献一腔热情,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文明、优质安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