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也能当成充电池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n_y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英国的工程师已经成功发明出了用空气储存能源的技术,只不过,他们为什么要发明出这样一种技术?
  用来储存可再生能源
  如今,人类所消耗的能源当中,至少已经有20%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并且这一比例还将不斷扩大。另外,用来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也日趋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暴露出来了,那就是可再生能源的储存问题。
  工程师可以随意地操控由煤炭和石油所产生的能源。当人们对电量的需求少时,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当人们对电量的需求增长时,工程师可以及时添加化石燃料,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然而,可再生能源就不能这样了。以太阳能为例,情况往往是:在早上,太阳能供大于需,此时的可再生能源不仅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还有盈余,但由于没有储能设备,那些用不完的太阳能就只能浪费掉了;到了晚上,由于没有了太阳,这时的太阳能大大地减少,而人们在家中会同时使用其他电器,用电不仅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增加。这种供需矛盾如果不能解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就会遇到瓶颈。
  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储能问题,英国工程师就发明了用空气来储能。但是,英国工程师为什么不直接使用锂电池,而是专门发明出这样一种新技术?
  空气充电,好处多多
  实际上,工程师们已经设想和模拟其他各种各样的方法了。例如,有这样一个“抽水蓄能”模型,把多余的可再生能源用来抽水,然后利用这些水来制造一个瀑布,这条瀑布会推动涡轮机来进行发电。但这个蓄能方法受限于地理条件,只能用于有丰富水资源和较高的高低落差之地。
  工程师们还曾试过制造巨型的蓄能锂电池。但是锂本身就是一种稀缺且昂贵的资源,在开采锂以及处理报废巨型锂电池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这种巨型锂电池的使用时间最长只有10年。使用其他改进的电池也不行,澳大利亚已经在研制使用各种不同的电池电解液来储存可再生能源,尽管这项技术很有前景,但其制造价格昂贵,更重要的是,它会向空气中释放有毒的化学物质。
  而空气就没有前面提到的各种局限性。用空气来储存可再生能源,不仅很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储能效率很高,原料来源环保,而且空气本身就是可循环利用的。
  液化空气来发电
  当空气被冷却到-196℃时,它会变成液态。在利用空气储能的工厂中,把空气冷却到-196℃所使用的能源就取自多余可再生能源。液态空气随后会被储存到极其隔热的大型钢制气罐中,这种大型钢制气罐工作原理和功能类似于保温瓶,只不过它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物质的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和消失。空气之所以能够冷却,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热能”被移出来了,而这被移出来的热能会被储存到另一个地方。到了晚上,需要补充发电能源时,这些储存在另一个地方的热能就会直接用来加热液化空气,而不需要工程师额外燃烧其他燃料来提供热能。
  此时,被加热的液化空气会瞬间汽化,转化成体积为700倍的强劲气流,这股强劲气流又会推动涡轮发电机来进行发电。到了早上,工厂会重新补充空气,而这补充的空气就直接来自于当地的空气。通过计算,跟“抽水蓄能”、流体电池和巨型锂电池相比,空气的储能效率仅次于巨型锂电池。另外,空气还有两个它们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环保和可循环利用。
  用来冷却空气的工厂可以建在平原和一些高低落差不是太高的地方。另外,人们还可以在大型农场附近建造这种工厂,而且在工厂中,人们可以额外建造食物冷藏室,用已经液化了的冷空气来冷藏食物,这样,又能省下不少的能源。
  第一座冷却空气的工厂已经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城落成。如今,该工厂晚上正在为附近的5000户人家供电。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晚上,就连我们的电器也有可能是由液化空气来供电的。
其他文献
我们在地球、太阳系甚至宇宙中所看到的一切,它们全部都由相同的东西组成——原子。电子和原子核相互作用并连接,形成单个原子,原子接着形成或简单、或复杂的分子,分子然后产生今天整个宇宙的宏观结构(同时还产生了生命)。  宇宙太热创造不出原子  今天的宇宙结构,确实令我们感到震撼。但是从大爆炸发生的那一刻起,整个宇宙中,经过了几十万年,都没有一个原子出现。为了创造它们,宇宙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并且经过了复杂
期刊
巨大的盐库  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的盐,尝起来又苦又涩又咸。  科学家做过估算,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了5亿亿吨。人类厨房中的必备品——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3.5%左右,但不要小看这区区的3.5%,如果把全世界海水中的氯化鈉全部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那将会有120多米厚。除了氯化
期刊
这是一本直击人们心灵,叩问思想深处的书,这是一本讲述深邃的哲理却令人晓畅明白的书。老子《道德经》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赵先生的书,对此给予了很好的诠释。生活的积淀,知识的积累,厚积而薄发。大道至简,悟者天成。展卷品读,你会感到作者的知识汹涌而来,湖水一样深邃,大海一样澎湃。的确,他在写作《理性的思辨——1973年写于长白山的哲学笔记》书稿之后,还写作出版了解析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
期刊
根据天文学家对彗星形成过程的了解,彗星上氮元素的含量应该会比较多,但他们实际探测到的氮,只有理论预测的1/10。其余的氮到哪里去了呢?来自“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一项发现或许能揭示这个谜。而这个谜一揭开,又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另两个谜。  2014-2016年间,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飞船绕着67P彗星飞行时,向该彗星发射了一束光,然后收集反射光进行光谱分析。分析显示,彗星表面的一些化
期刊
翻开一本灭绝动物图集,你能看到许多长相奇特的动物:身怀巨钳的红色奇虾、长着螺旋状牙齿的蓝色旋齿鲨、两对翅膀的亮黑色小盗龙等。在感叹它们的神奇外貌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真的长这样吗?科学家们怎么知道的呢?  从化石中寻找色彩  奇虾的大钳子、旋齿鲨的螺旋齿和小盗龙的两对翅膀虽然很不可思议,不过这确实是有事实依据的,毕竟这些结构都栩栩如生地保存在化石中。但是,化石都是灰扑扑的,科学家们怎么从中看出
期刊
火星上到底有什么?未来,人类能不能移民火星呢?我们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早日得到答案,2020年,美国宇航局将发射“毅力号”火星探测车,如果成功着陆火星,这将是火星地表上第四辆美国探测车。  探测车是人类探索火星的先锋,但是光靠它们是不够的,以目前正探索火星的美国“好奇号”为例,它一天只能行驶20米,光靠这几辆车,何时才能走遍火星呢?对此,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有了新的办法。  “纳米纸飞机
期刊
恐龙在亿万年前就已灭绝,只留下一堆化石遗骨供人类研究和遐想。可是在将这堆化石研究后准备修复还原时,人们才恍然发现,原来我们连人家的性别都还没搞清楚,究竟该将它还原成娇美的“小娘子”还是威武的“男子汉”呢?古生物学家们是如何辨别恐龙的性别呢?  雌雄两性有差异  在现存的各种动物包括人类中,我们看到,同种动物不同性别的个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恐龙的近亲鳄鱼和鸟类,雄性鳄鱼体型比雌性更大;雄孔雀长着
期刊
古老的海底沉船  2017年,一艘科学考察船在黑海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上面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个名为“黑海地图”的科学研究项目,这已经是他们在黑海上忙碌的第三年。这一天,科学家们正遥控着两个水下机器人进行水下作业。水下机器人装备着高清摄像机、照明灯和先进的声呐系统,它们通过发出声波来了解海床的情况,并绘制海床图。一切工作都正常进行,正在这时,水下机器人发现了一个东西——海面下约2000米的海床上有一
期刊
宇宙中有许多与地球截然不同的行星:温度常年在零下一两百摄氏度的冰冻星球、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熔岩星球、几乎没有空气的真空星球等。如果人类殖民这些星球很多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在冰球上生活  生活在冰冻星球中的人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观察一下生活在两极地区的动物和常驻人种,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是“白发苍苍”“冰肌雪肤”的,很少看到深肤色或深色皮毛的物种。这是为什么呢?  两极
期刊
南极洲上有来自30个不同国家的科考人员,他们有的来自中国,有的来自美国,而有的来自英国,等等。由于南极洲“荒无人烟”,平均每平方千米只有0.00008个人,所以,南极洲可以说是受空气污染影响最小的洲,在这里,科学家们可以收集最纯净的空气数据。  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南极空气的污染,科考研究人员不得不减少自己远行(因为出行交通工具往往带有柴油或汽油发动机)。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即将成为历史。  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