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发动机前端附件带传动系统应用和发展综述

来源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ner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带传动及影响带传动的关键因素出发,引入了影响前端附件轮系动态性能指标的关键技术--曲轴解耦器与液压张紧器,阐述了两者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国内外所展开的设计与研究作了相应介绍,总结了我国在柴油发动机前端轮系方面的成果,对未来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汽车产品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要求也越发苛刻,驾驶性成为评价汽车产品的重要因素。为了评判速比对某汽车产品的驾驶性影响,通过仿真分析及实际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速比变速箱对动力性、驾驶性以及油耗的影响,为后续动力匹配尤其是速比选择提供了参考。
摘 要 从加速退耕还林、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角度,系统阐述了锦绣海棠与北药间作高效栽培技术,使林药间作技术和实践对接,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实现立体经营开发,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  关键词 锦绣海棠;北药;间作;栽培  中图分类号:S72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4.030   锦绣海棠(Xantolis stenosepal
某越野车预研项目采用全新开发的轻量化全铝合金车架,纵梁采用内高压成型的创新工艺,复杂承载部件采用铸造铝合金,车架整体进行固熔+人工时效热处理工艺。为行业内首次应用的大型铝合金构件,具有国内先进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开发难度。以全铝车架的性能开发为目标,运用仿真分析手段进行分析优化及改进,并通过系列试验验证,最终满足性能开发的目标要求。
由于相对较低的能量密度,商用锂离子电池(LIB)难以满足便携式电子和电动汽车对储能设备能量密度日益增长的需求。锂(Li)金属具有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的密度(0.59 g cm-3),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密度锂电池最具前途的负极之一,如Li-S和Li-O2电池。然而,由于固态电解质界面层的不稳定,导致锂枝晶生长不可控和库伦效率低等问题,限制了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石墨烯基材料(GBMs)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结构和表
选取一台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开展基于国六法规发动机测试循环(WHSC和WHTC)以及中国工况发动机测试循环(CHSC和CHTC)的测试。结果表明:运行中国工况的发动机稳态和瞬态测试循环,转速、转矩和功率回归分析的结果均满足国六法规的要求。对于该发动机,稳态循环的NOx、PM和THC污染物,CHSC比WHSC分别高134.5%、29.6%和94.4%。而PN排放,CHSC比WHSC低65.6%。瞬态循环的NOx、PM和PN污染物,CHTC较WHTC分别增加了62.9%、96.4%和64.3%。CH
直喷发动机的正时皮带在怠速工况较为容易出现噪声问题,由于曲轴正时链轮的轮齿对正时皮带激励而产生一连串噪声。怠速时正时激励噪声由空气辐射及悬置等结构振动传入驾驶室,引起用户抱怨。问题频率为基础频率两倍左右达到峰值。采用试验方法与仿真手段结合的方法预测正时皮带动态特性、噪声产生机理及解决措施,确定了试验与仿真结果结合的优化方案,达到了可接受的NVH特性。
世界各国对汽油机排放和可靠性的要求日趋严格,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拟对小型非道路汽油机的排放及可靠性做出新的规定。为提高整机寿命,降低汽油机有害物排放,设计一种高可靠性的机油转子泵,保证汽油机润滑系统的稳定性。为后续进一步提高汽油机使用寿命及降低其有害物质的排放提供了新的方案。测试结果表明,与同等排量的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相比,改进润滑系统后的汽油机在工作200 h以后,润滑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出极大优势,汽油机使用寿命提高约65%。
严重的穿梭效应和多硫化锂缓慢的反应动力学是阻碍锂硫电池商业化进程的两大主要障碍.本文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超薄二维二氧化钼纳米片,并将其与碳纳米管复合作为锂硫电池
在电动自行车骑行过程中,电动自行车前叉组件会受到路面对车身的激励,在长时间承受周期性应力作用下前叉组件会出现疲劳破坏,进而影响自行车的行驶安全性。因此研究前叉组件的振动特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有限元法,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Nastran对电动自行车前叉组件进行模态分析,确定设计中组件的振动特性,作为瞬态动力学分析、谐响应分析、谱分析等动力学分析的起点。再对结构施加随机载荷,研究前叉组件的随机振动响应,为前叉组件力学设计提供依据。
分析了控制蒸发排放的重要性以及法规的主要考核点,综合阐述了国六阶段蒸发排放系统开发的重点,包括硬件选型设计、软件控制策略及标定优化。将所开发的蒸发排放系统应用于某型混合动力汽车上,按照国六法规要求进行了蒸发排放和加油排放试验测试,并分析了各循环炭罐脱附特性、蒸发排放产生规律以及标定控制重点。最终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全满足国六法规要求,蒸发排放和加油排放的试验结果仅占国六法规限值的61%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