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哲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兴趣是提高观察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活动,色彩鲜艳、形式独特的对象,最容易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这一特点,围绕教学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社会生活。如: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日出日落的美丽奇观,夏日突变的雷雨天气,秋日硕果累累的果园,郁郁葱葱的庄稼……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还要注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和喜欢从事的活动,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顺序,可以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后从下到上,从中间到两边或从两边到中间的顺序等。观察时要善于比较,从中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学生在观察液体、固体、气体之间的变化。在观察中,还要教会学生抓住特点来观察,带着感情去观察,观察中要展开联想,观察要“五官参与”等观察方法。观察的耐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可以结合课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在上植物生长哪一课,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学生种下去一直到到果子成熟掉落。但是每天都要观察那棵植物,并写下观察日记。上交给老师。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当做“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时,一方面用“棉花、蜡烛、木炭”等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代替大家较不熟悉的“白磷”的燃烧,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本来学生对“棉花、蜡烛、木炭”等平时已很熟悉的物质的燃烧不感兴趣,但当教师告诉他们这里蕴涵着重要科学知识时,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教师把善于与不善于主动探究的学生进行分组,把辩论赛搬到课堂中来,并根据回答进行个人量化,这样,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验与个人量化评比结果进行对照,会发现不主动探究学习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变差,从而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这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同学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同学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协助和解答。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习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学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动手实践的经历。因此,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孩子们领悟科学知识,鼓励他们在神奇的科学世界里动手动脑。例如:如何配制盐水呢。我就先问这几个“后进生”:“你们在家配过盐水吗?”他们回答:“不就是把盐放入水中,搅搅就行了,还不简单?”我继续问:“那如果要使配得的食盐水刚好100g,且规定了咸度,你怎么办?”这下,他们就犹豫起来了,我就叫同学回家以后去配制盐水,并注意以下方面。材料的选择、活动的设计、操作过程、试验结果的分析记录。其次动手只是手段,动脑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议“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同学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和时记录下自身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和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和时记录下来,培养同学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干切实有效地培养同学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同学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同学,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同学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假如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同学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同学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胜利,同学会收益很大。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同学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同学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教师要引领同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同学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教室里洒水制凉。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同学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同学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同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兴趣是提高观察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活动,色彩鲜艳、形式独特的对象,最容易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这一特点,围绕教学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社会生活。如: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日出日落的美丽奇观,夏日突变的雷雨天气,秋日硕果累累的果园,郁郁葱葱的庄稼……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还要注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爱好,鼓励他们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和喜欢从事的活动,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顺序,可以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后从下到上,从中间到两边或从两边到中间的顺序等。观察时要善于比较,从中找出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学生在观察液体、固体、气体之间的变化。在观察中,还要教会学生抓住特点来观察,带着感情去观察,观察中要展开联想,观察要“五官参与”等观察方法。观察的耐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可以结合课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在上植物生长哪一课,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学生种下去一直到到果子成熟掉落。但是每天都要观察那棵植物,并写下观察日记。上交给老师。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当做“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时,一方面用“棉花、蜡烛、木炭”等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代替大家较不熟悉的“白磷”的燃烧,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本来学生对“棉花、蜡烛、木炭”等平时已很熟悉的物质的燃烧不感兴趣,但当教师告诉他们这里蕴涵着重要科学知识时,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教师把善于与不善于主动探究的学生进行分组,把辩论赛搬到课堂中来,并根据回答进行个人量化,这样,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验与个人量化评比结果进行对照,会发现不主动探究学习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变差,从而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这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同学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同学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协助和解答。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习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学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动手实践的经历。因此,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孩子们领悟科学知识,鼓励他们在神奇的科学世界里动手动脑。例如:如何配制盐水呢。我就先问这几个“后进生”:“你们在家配过盐水吗?”他们回答:“不就是把盐放入水中,搅搅就行了,还不简单?”我继续问:“那如果要使配得的食盐水刚好100g,且规定了咸度,你怎么办?”这下,他们就犹豫起来了,我就叫同学回家以后去配制盐水,并注意以下方面。材料的选择、活动的设计、操作过程、试验结果的分析记录。其次动手只是手段,动脑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议“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同学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和时记录下自身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和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和时记录下来,培养同学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干切实有效地培养同学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同学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同学,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同学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假如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同学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同学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胜利,同学会收益很大。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同学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同学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教师要引领同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同学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教室里洒水制凉。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同学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同学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同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