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器 心清向学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p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清寺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
  玉清寺小学始建于1965年,进入新世纪以来,玉清寺小学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教师发展学校,以学生发展学校,以家长发展学校”的科学发展观和“玉琢成器,清心为学”的校本思想,与全体教师一道励精图治、再展宏图,在广大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带领着学生们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被列为九龙坡区“名校工程”学校之一。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也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以“学为魂,习养人”为教育内核
  古人有曰:志胜气而为魂,返观内照,静以养性。现代教育理论以为: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精气神韵是学校办学重要的追求,一个有魂的生命才是人世间最为高贵的、可贵的生命,学校教育就是要力争让每一个师生都成为有血有肉、有神有魂的人。要想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教育人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学习是教育之基,学习是做人做事之本。
  “玉清人”经过反复地思考、研究,紧紧抓住了学生最为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提出了“学习”这一明确的教育主题。他们把“学为魂、习养人”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位置,把学生始终放在受教主体的地位,引领学生立志求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使得“勤学”、“博学”、“精学”、“恒学”、“善学”成为学生向学、为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使得学习过程成为了学生的“所需、所愿、所乐、习惯”。
  “玉清人”近年来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下,在设计、策划以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始终把学生求知、求智与精神情志的调养与道德修养的主动养成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牢牢把握教育的本真,遵循教育的规律办学、育人,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二)学校立志追求一种学校气质
  九龙坡区教委在全区教育“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学校“不求校校成名校,但求校校有特色”。值此教育发展新的机遇,“玉清人”驻足展望,静心沉思:他们在如何把握新的历史际遇,如何提炼并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培养并提升学校气质,如何彰显学校的独特魅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他们提出了着重在“办学理念——元气”,“校园形象——秀气”,“教育科研——灵气”,“教师专业——底气”,“学生素质——才气”几个方面努力涵养锻造,滋生着学校的气质特征。
  我们把玉清寺小学学校文化的灵魂定位为“玉”文化,而“玉”所彰显的高贵、高雅、高洁的气质又与学校多年追求的学校气质相吻合,要达成这种“高贵、高雅、高洁”的“玉品”,则必须充分研究“学习”的内涵与外延、特质与规律,注意反映“学为魂,习养人”这一教育内核。
  (三)“清心明志,回归本然”的文化生态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因此,玉清寺小学一直致力于打造一种“心清守拙,浑然天成”的雅致学校文化景观,以期使玉清学子身处其间,心无旁骛而真正做到“学为魂,习养性”。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根据重庆九龙坡区教育局“三名工程”与“五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根據玉清寺小学的办学历史与发展基础,尤其是注意根据玉清寺小学近年来形成的办学理念,我们对各种相关要素进行了剖析,结合现代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追求,拟以“琢玉成器,心清向学”为学校文化主题,在学校精神、学校管理、教育实践、学校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以全面提升和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
  
  玉清寺小学学校文化主题的内涵
  根据玉清寺小学文化建设相关因素的梳理和剖析,我们把玉清寺小学的文化主题定位为“琢玉成器,心清向学”这八个字。
  琢玉: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玉之加工为“琢”,石之加工为“磨”。制作上等的玉器,除了要求材料质地良好以外,还需要工艺精细。玉料要经过一番精心雕琢,才成为精品,其过程可以说是“豖豖难行”。
  成器:现在,人们用以比喻经过修磨锻炼,方能成器,成为有用的人材。在本案中,“成器”是指,每一个学生就是一块璞玉,他们必定会在老师的匠心琢磨下,异彩纷呈。
  心清:是由“清心”转化而来,“清心”,本为中医治疗学术语,是治疗热性病邪入心包的方法。由此转义为去烦躁、弃浮华、摒杂念,使人身心清静专注而无旁骛。“心清”在此是指人们的心灵清澈,没有任何杂念。
  向学:第一层意思是立志求学,好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襄州到任表》中说:“伏念臣素坚向学之心,幸遇好文之主。”《元史•康里脱脱传》:“脱脱尝即宣德别墅延师以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这些“向学”都有好学和立志求学的意思。把“向学”作为文化主题,在学校教育受教者的层面即是提倡好学之风。向学的第二层意思是专意于学问。宋代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有:“力相赞和,期兴庠序,然向学者少,无法利以劝之。”这种专意于学问的态势对学校而言,不光指学生,更指作为学问的传授者的老师。教学内容是学问,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也是学问,教学过程对老师就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把“向学”作为文化主题,在学校教育施教者的层面即是提倡严谨、探索、不断更新学识的治学之风。
  琢玉成器,心清向学:在育人的过程中,在学校“治玉”坊,无论是作为琢玉匠师的老师还是璞玉的学生唯有潜心静气,心无杂念,专注于学问,方能形成“勤学、博学、精学、善学、恒学”的品质,最终成为有用的人才。
  
  玉清寺小学学校景观文化示例
  (一)进门左边大墙
  1.主题:璞玉赞
  2.设计思路与意图
  这里是学校最为重要的窗口,也是学校文化展示最为关键的部位。我们为学校专门写作一篇《璞玉赞》置于这一大墙上,配以浮雕形式呈现,使“玉清”文化内涵得以外显。
  “琢玉成器,心清向学”既是玉清寺小学的文化追求,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古人有“玉”寓君子“五德”之说——“智、信、仁、勇、洁”。国人以为: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玉者无声,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成为美德的代名词。《璞玉赞》意在既强调玉清寺小学的师风,又彰显玉清寺小学每一个学生禀赋各异的特性,以及期望每一个学生“终能成器”的办学追求。
  (二)进门右侧文化墙
  1.主题:心清向学
  2.设计思路与意图
  “心清向学”是学校近年来一种重要的办学状态,也是玉清人面对未来的一种积极地追求。因此,我们建议在此把玉清寺小学在42年的办学时间里,因心清而气定,逐渐沉淀出独特的气质,他们关注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景,也关注教师治学的主动态势与终身学习,注重引领师生内心的宁静与执着,这是学校“培气塑魂,修身养性”育人理念的基础,充分体现“玉清文化”“心心相印,一心向学;气定神聚,和谐自然”的特点,也是建设高品质学习生态系统、学习型生态校园的依托;以文化牌的形式将这些玉清寺小学所独有的东西呈现出来(校固元气——科学理论让学校元气充溢,先进文化使学校元气凝聚;园览秀气——温馨校园,沁人环境;师敛底气——身正气不浮,学高气方存;学透灵气——学贵创新,有新则灵;生显才气——地灵中梁山,俊才玉清造),同时在这里把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以文化牌的形式在左侧文化栏上分别展示,有助于师生和来宾了解、认识玉清寺小学的办学思考与追求。
  (三)进门左侧堡坎的主题文化园
  1.名称:弈苑
  2.设计思路与意图
  此处在体育场旁边,结合体育场文化,我们将此处设计为展示中国智慧体育的项目——围棋的地方;同时,配以具有中国味道的中式亭子(清雅),亭子悬挂对联(清谈枝叶下意游未尽,雅戏黑白间棋乐无穷);亭子外面设计一个围棋棋盘以及一付经典的围棋残棋;周围墙壁采用浮雕的形式,介绍古代人们学习围棋以及在棋盘上博弈的典故(《学弈》、烂柯的传说、九品围棋制、陈毅与围棋、李世民一子定乾坤等),使之成为学校文化一道靓丽的景观,充分体现“玉清文化”心清守拙,浑然天成的特点。
  (四)天桥改造,设置文化牌
  1.主题:穿越时光隧道,见证玉小成长
  2.计思路与意图
  天桥所特有的高度,使之成为在设计玉清寺小学文化的时候,我们给予特别的一个关注。我们在桥头置文化牌,正面书学校的文化主题“琢玉成器 心清向学”,配师生朝气蓬勃的图片。天桥护栏设文化牌,逐一呈现玉清寺小学的办学历程。这一高度的优势让学校的文化主题醒目呈现,而桥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内涵,回顾学校成长的足迹,也是对学生“成器”这一主题的展开。天桥桥身书该景观的主题“穿越时光隧道,见证玉小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金牛区教培中心)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摘 要:海洋光学作为海洋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以及海洋地质等研究领域,甚至在内陆湖泊水体的监测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和未来的海洋-地球环境监测与预测系统中,基于海洋光学技术所获取的数据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加大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然而由于我国在该方面的教材缺失,加上海洋光学知识的晦涩难懂,学习资料主要依赖于英文书籍或文献,严重制约着大学本科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使教学不停摆,各院校各专业全面开展在线教学.文章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介绍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优势,对将微课应用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实现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微课制作和翻转课堂实现方式及注意事项,可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为完善高质量的教学体系提供了新的教学秩序和方式.
摘 要: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具体落实到高校学生处分实践中需要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实际,既要关注程序公正,也要关注程序效率。简易程序在高校学生处分工作中大幅降低了程序成本、提高了程序效率、提升了管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简易程序;高校;学生处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0-0054-04  Abstract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文章对地方院校制药工程应用型特色专业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以实际案例项目任务为导向,建构框架式知识体系,开展数字赋能场景化应用“厂中有校”教学,加强教学质量过程控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加快教师转型发展,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构建多元化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制药工程特色专业一体化建设旨在培养具
摘 要:我国作出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对建筑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作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关键专业之一,应调整和完善专业教学体系,以适应于碳中和目标下新型建筑能源系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研究基于以上背景,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建环专业;碳中和;学科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专业学位体育硕士实践教学发展窘境,并从助力国家奥运视域下提出体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发展面临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实践教学出现“学术化”导向,缺乏高水平实践教学师资;专业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考核办法缺乏统一性;实践基地建设匮乏。提出助力奥运视域下实践教学改革路径:纳入服务竞技体育的相关课
摘 要: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量,调整能源结构,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和关键技术选择。在当前形势下发电企业想要生存并且获得发展,其必然要求是达到安全、经济、环保、高效的目标。为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新途径便是使用传统技术之外的智能化手段。工业智能化需求是教育行业新工科建设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各高校开始与多家发电集团、发电企业开展智能发电技术的研究和试点建设,但电厂智能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摘 要:井控技术是石油工程专业较为重要的基础学科。目前石油工程专业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均有井控技术的学习课程。井控技术教材不完善、针对油田生产实用性不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达到油田用人单位的要求。经作者多年井控技术本科教学实践,探索提出了“应用型启发型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抛题、互动、演示、实例、启发”相结合的5步教学方法;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讲感到枯燥的问题,提出井控技术5
摘 要:對近30年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工作,有助于理清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脉络、经验及发展方向。方法: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进行研究。结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经历起步期、平稳期、多元期三个时期,有鲜明时代性、阶段性、层次性特征,呈快速发展态势。经验借鉴:1.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密不可分,梳理相
摘 要:面向新工科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切实践行 “教育强国”理念,通过对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主线与关键点梳理、教学运行实践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电子技术教育教学重塑观点,经由电子技术教学内容重塑性分析,提出电子技术以电子器件为基础,以反馈分析法贯穿电子电路教学思路,以技术创新为引导,注重电子电路近似化模型教学,电子技术数学建模思维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经由电子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