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阅读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戏剧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看似悲剧却有着大团圆结局的现象。那么,这类作品是悲剧还是喜剧呢?笔者认为,这类作品仍旧属于悲剧。这种现象是我国汉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独特性的反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中国悲剧理论到了晚清时期才在部分文论中出现。从悲剧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很多学者都开始对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研究,但是很多对它持怀疑态度,从而得出中国没有悲剧的说法。笔者认为,无论从悲剧的结构、悲剧意识还是悲剧人物的美育性来看,中国古典悲剧都无愧于世界悲剧的行列。
  完整的悲剧结构是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一个基本因素,只有具体的表现悲剧冲突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完整过程,才能充分达到悲剧艺术的美学效果。我国古典悲剧作家也完整的构造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悲剧结构。悲剧人物因外界势力的强大含冤而死,这反映了个人与昏暗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类戏剧在悲剧主人公遭到毁灭之后往往安排一个沉冤得雪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不仅不会影响悲剧结构的完整,反而会带给人痛苦的沉思。还有一部分常以象征性团圆结尾,悲剧人物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只能在虚幻中得到补偿。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中,悲剧主人公美好的愿望被无情地摧残,悲剧人物香消玉陨,实际就把悲剧冲突推到了高潮,实现了悲剧情节的完整,更增添了悲剧的色彩,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悲剧人物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死殉情,双双化为蝴蝶。虽然死后化蝶可以比翼双飞了,但是二人以死为代价,死后再比翼双飞也难遣生前的遗憾,反而更让人觉得难过。
  作为一部悲剧,必须要有深刻的悲剧意识。当作家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无感,生命的无奈感,通过作品对这种悲剧性进行文化把握,就构成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悲剧性是戏剧的核心,它使悲剧具有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持久性、含有最深的文化意义的力量。中国古典悲剧作家们用戏剧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借戏剧表达自身的苦闷,从而显示出鲜明的悲剧意识。他们把悲剧的现实生活上升为悲剧性的艺术真实,因而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一种积极的忧患意识与对黑暗现实的战斗性。
  悲剧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悲剧的美育作用。我国带有大团圆结局的古典悲剧同样具有这个美育作用。我国古典悲剧作品中,虽然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是主人公往往都有一个悲惨的遭遇,他们的悲剧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观众接受作品之后与之产生共鸣。岳飞精忠报国却遭受到秦桧的陷害;窦娥一案官府昏庸最终窦娥受刑。悲剧人物遭受到的这些摧残使人们对黑暗的社会产生怀疑,悲剧人物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代。还有一类作品中,悲剧人物虽然自身性格上有一定的弱点,但是从某一个角度上来看,其要求也是合理的,但是他合理的要求因为自己的过失没有得到实现,这个悲惨遭遇也会给广大观众带来启迪。这类作品比较典型的是洪昇的《长生殿》。一方面观众为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不幸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统治阶级过度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必将导致国家和人民陷入灾难。这就使观众的精神得到了净化,作品起到了美育的作用。
  所以说,大团圆结局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悲剧结尾。由于中国古典悲剧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把西方悲剧理论运用于研究中国古典悲剧。那么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形成都有它独特的原因,受我国古代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形成也有很多复杂的因素。
  首先它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和”是中国古典美学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非和弗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中和”这条美学原则反映到中国古典悲剧上,就是悲剧之后的象征性团圆。这样,作品既充满了悲怆的情调又交织着苦涩的寄托,观众也不至因为过于悲伤的气氛而过于难过或紧张,从而达到了“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探讨悲剧结局大团圆的成因问题,还可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入手。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奋斗中就形成了自己充满浪漫灵动富于幻想乐天的民族精神。中国古典悲剧象征性团圆结局也是这种乐观精神的形象体现,是一种精神不死的艺术象征。在长期的生活中,我国人民还造就了一种典型的民族性格——爱憎分明,善恶有报。反映在古代戏曲中,就是对黑暗势力的惩罚,对悲剧主人公的同情,现实中实现不了的,就来一个假定。
  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看一部戏剧作品是否是悲剧,不能只看戏剧的外在形式。分析我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一定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这是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需要注意的。
  作者单位:河北海兴县中学。
其他文献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文章阐述在水运工程质量的良好局面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明确了本世纪末水运工程总的质量目标,并提出达到总的质量目标必须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元代乔梦符提出作文的“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其中结尾要像“豹尾”,飞扬、有力,它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确实,文如撞钟,结尾如果能打动人,给人余音不绝的美感,那就美不胜收了。这里谈谈几种文章结尾的方法。  一、总结全文,点明题旨,画龙点睛  无论记叙还是议论,在文章收尾时再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探讨“阅读和写作教学同荣共损一体教学”这一观念的意义  当前阅读教学最大的困惑,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王荣生教授虽然明确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的观点,但是对具体应该“教什么”没有给出答案。阅读和写作教学同荣共损一体教学观试图从“教什么”做出具体解释: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从寻找思想情感的生发点和语言的能力训练点出发,然后进行读写一体的训练。最后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写作能力。  体
根据国内,外船闸和河流中驳船的缆索拉力的原,模型成果,经比较,说明在注意并克服了水流的模型缩尺效应之后,模型试验成果可以按重力相似准则引伸到原型。
本文拟就经典阅读教学法与写作教学的关联作出初步尝试法,探求以经典阅读促进高中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方法。  一、经典与经典阅读的内涵  何谓经典?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是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向来初认为是“经典”的典型代表。本文所谓“经典”并非特指儒家经典,而是指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典型作品。“经典阅读”指对“经典”的阅读,旨在把握经典内涵,将经典的文
摘 要:学校音乐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将音乐视为语数外的附庸,缺乏专业师资和硬件设备,将音乐局限在课堂中。这些问题亟待学校引起重视,加以探究。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1-0218-
社会保障虽然是一个外来的现代名词,但揆诸历史,中国传统社会中由国家和社会主持或参与的各种备灾救荒、收养贫病、养老抚幼的举措,实际上已发挥了保障民众生活、维护社会稳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在初中语文阶段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和名家之作。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可以从各个方面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国学涵养。但是,由于文言文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十分久远了,所以在当前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必然有一定的障碍和难度。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施案例来简要分析如何做好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工作。  一、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文言文篇目因为
根据水运投资项目特点,建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技术、环境、社会四个方面出发,提出综合评价方法,即模糊多目标多级评价法。
随着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摆在税务工作者面前的是必须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适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运行的税收新路子。深圳市地税局龙岗分局在局长梁煌荣的带领下,通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