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的文本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是本人对个性化阅读的几点拙见。
一、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中的信息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阅读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需的。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但并不是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它是学生从自己的思维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以及审美情趣进行感受、理解、探究、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产生独到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个性化阅读教育的策略
1.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过程中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学生感到很轻松,就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如,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研读、品析。结果,有的学生从第一节中读出了秋天农民丰收的喜悦,有的学生从第二节中读出了渔民的闲情逸致,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从自身的思维视角出发,对文本的表层内容或深层内涵进行理解,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此,教师都不应轻易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不能一味迷信教参,不能以所谓权威的结论或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鼓励学生敢言人所未言,想人所未想,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偏颇,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从而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如,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对“假如我是文中的丑小鸭,我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磨难”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但有一个学生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既然丑小鸭是因为太丑了而遭到妈妈的遗弃、兄弟们的排挤、其他伙伴的讪笑和虐待,那他应该去做整容,让自己变漂亮,让自己受欢迎。从童话这种体裁的角度去理解,童话是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丑小鸭》的主题是告诉孩子们只要坚定信念,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而“整容”则与本文的主题相悖,但是这个观点的可取之处就是想人之所未想,体现了学生对事物的自主认识。
3.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面对文本,读者也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与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相当,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如《心声》一文中,不怎么爱读书的京京,读《万卡》一文时,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那是因为京京的身世和万卡相似,阅读时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情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解读,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如,《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末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浙派名师杨晓迪老师教学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此,张岱有何反 应?他同意舟子的话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
“同意,因为张岱和这两人志趣相投。如此大雪天,两人来得比张岱还早,而且烧炉煮酒,铺毡对坐,似张岱一般痴迷西湖雪景。”
“同意,因为张岱和他们喝酒了,还痛饮了三大杯。”
“同意,张岱临走还问了他们姓名和住址。”
……
“不同意,‘拉余强饮’一句说明张岱是被动的。如果是知己,应该主动加入。”
“不同意,‘强饮三大杯而别’说明张岱饮了三杯酒就走了。如果是知己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可能只饮三杯;而且喝了就‘别’,这说明‘强饮’一词不应是‘痛饮’而应该有‘勉强’之意。”
……
教师的引导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言语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个性更飞扬。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的基础上,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愉快,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中的信息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阅读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需的。个性化阅读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但并不是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它是学生从自己的思维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以及审美情趣进行感受、理解、探究、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产生独到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个性化阅读教育的策略
1.创设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过程中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学生感到很轻松,就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如,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研读、品析。结果,有的学生从第一节中读出了秋天农民丰收的喜悦,有的学生从第二节中读出了渔民的闲情逸致,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从自身的思维视角出发,对文本的表层内容或深层内涵进行理解,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此,教师都不应轻易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不能一味迷信教参,不能以所谓权威的结论或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鼓励学生敢言人所未言,想人所未想,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偏颇,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从而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如,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对“假如我是文中的丑小鸭,我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磨难”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要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但有一个学生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既然丑小鸭是因为太丑了而遭到妈妈的遗弃、兄弟们的排挤、其他伙伴的讪笑和虐待,那他应该去做整容,让自己变漂亮,让自己受欢迎。从童话这种体裁的角度去理解,童话是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丑小鸭》的主题是告诉孩子们只要坚定信念,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而“整容”则与本文的主题相悖,但是这个观点的可取之处就是想人之所未想,体现了学生对事物的自主认识。
3.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面对文本,读者也是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与作者的地位和作用相当,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如《心声》一文中,不怎么爱读书的京京,读《万卡》一文时,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那是因为京京的身世和万卡相似,阅读时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情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探究性、创造性的解读,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如,《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末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浙派名师杨晓迪老师教学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此,张岱有何反 应?他同意舟子的话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
“同意,因为张岱和这两人志趣相投。如此大雪天,两人来得比张岱还早,而且烧炉煮酒,铺毡对坐,似张岱一般痴迷西湖雪景。”
“同意,因为张岱和他们喝酒了,还痛饮了三大杯。”
“同意,张岱临走还问了他们姓名和住址。”
……
“不同意,‘拉余强饮’一句说明张岱是被动的。如果是知己,应该主动加入。”
“不同意,‘强饮三大杯而别’说明张岱饮了三杯酒就走了。如果是知己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可能只饮三杯;而且喝了就‘别’,这说明‘强饮’一词不应是‘痛饮’而应该有‘勉强’之意。”
……
教师的引导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独特见解的言语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个性更飞扬。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的基础上,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愉快,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