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叨絮叨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71655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第一次是在《大众DV》网站上看到纪录片导演训练营的招生信息,我把这条招生信息又放在我个人网站(www.1898hd.com)上转载发布,并向我的朋友通告了一遍。说实在,我当时没有兴奋的感觉,毕竟参加这个班是要自己掏银子的,而且我也很清楚,做纪录片靠这短短十几天的培训,是不可能有明显的突破的。但看着雄厚的师资,我又蠢蠢欲动,因为,每位老师都是耳熟能详的,他们的力作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一边是羞涩的口袋,一边是向大师学习的机会,翻来覆去想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在女友的强力支持下报了这个班。当然,结果自然是让我比较满意的。
  参加这个班最主要的体会有三点:
  
  一、我个人认为是一次体验各种思想火花碰撞的机会,是一次精神的盛宴。
  
  纪录片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每位老师对各类纪录片的不同认识、不同观点在我们的头脑里激烈碰撞,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华,慢慢消受,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纪录片的题材很广泛,每位老师都在各自选择的题材上钻的很深、很有经验,在课上,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阐述各自的观点和某种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思路,由于生活经历、工作阅历和创作意图的不同,针对同一种题材的纪录片,我们会听到几种不同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观点,从大师的思想中更好地体会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当然在短时间内他们不可能完全把各种经验都传授给我们,但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一些精髓,在以后的拍摄制作中再和各位老师学习交流,免得自己再去慢慢摸索。
  虽然每位老师对纪录片的观点有不同的地方,但每位老师对待纪录片的态度都是超然的一致,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对纪录片执着追求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二、这也是一次集中跟各位老师直接请教、交流的机会,是一次视觉的盛宴。
  
  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纵览每位老师拍摄制作纪录片的不同风格以及各位老师对纪录片拍摄制作形式的不同观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道理很简单,我们在书或者媒体上也能看到各位老师的对待纪录片的观点,但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时候,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味。记得某次课上,我们一位学员拿出自己拍摄一位舞蹈家的片子来和李小山老师讨论,老师也拿出了一部有关舞蹈家的纪录片给我们看,老师针对这两部片子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比较、分析,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也可以欣赏到各位老师带来的不同风格的纪录片。有些片子我们在市场上可以买到,我们也很熟悉;有些片子是老师的珍藏,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拿到的国外经典纪录片作品。在看片过程中,老师进行了分析、讲解,引导我们如何欣赏一部纪录片,我们自己做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理,如何把一个故事讲的引人入胜。虽然说有些片子我们在各种观片会上能看到,但在看的过程中能直接和老师沟通的机会也只有在这儿了,小班人不多,可以自由发问。
  
  三、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交上朋友,是一次缘分的成全,先前在媒体上耳熟能详的名字,现在就在眼前的时候,显得那么自然,好像结识了很久的朋友,如今又再次坐下来听课交流。当然也是认识了来自各地的“同学”。
  
  当然,纪录片的拍摄仅仅靠这样一次培训想要得到飞跃,那是不可能的事儿,必须要自己下苦心扎扎实实地实践再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跟各位老师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得到提高。纪录片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2006年,山西平遥,明清街。  还没进茶馆,老板娘就望着那个男人的光头琢磨。  男人留着山羊胡子,却像埃及的法老一样把胡子束起来。  “您……去年来过这里吧!”老板娘迟疑着。  “唔!”男人淡然一笑。  明清街上来往的“奇形怪状”的客人老板娘见得多了,只要来喝茶的,总能够记住。不过这位客人可没进过她家,去年的摄影节上,他正为自己的影展忙得不亦乐乎呢。  去年他名片上奶油色的字还是印在麦芽白底子的
期刊
从英文片名来看,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赫德韦格和愤怒的一寸》(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还有翻译成《赫德韦格的愤怒乐队》的,以及D版封皮上莫名其妙的《妖型乐与怒》。  看这部电影像经历一次小型地震,粗砾而危险。但绝对会让你不眨眼地关注到最后。  影片根据百老汇红极一时的音乐剧改编。导演约翰·卡梅隆·米切尔亲自上阵扮演主人公赫德韦格。斯蒂芬·特拉斯克为电影提供了叫好连连的原创
期刊
“浓缩的往往是精华的”,这是笑星潘长江对自己矮小身材的打趣。这句俏皮调侃虽不好直接拿来比附对北师大四部学生作品的观感,但这些一分钟短片的确呈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影像效果。作品短小通常很难承载过于繁复的内容和主题,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精巧的构思和意义的传达,这更像是一组视听思维蒙太奇,在两个层面上考察作者的能力:创意与表达。一分钟影像,正是要在狭仄的特定时间里对视听表达和创意构思进行严苛训练,浓缩显然是必
期刊
走在一步一摇的楼道里,忽然入戏。眼前女子晃动着的美丽双腿,告知着她的稚嫩和纯粹。仲夏迷宫,暗昧风流,红男绿女们拈花碎步,催促着谁的爱情?是马振成最终无法抵抗血脉的张力,还是张碧欣尚童言无忌……  《伊莎贝拉》越过了伦理,而后又越过了乱伦,诠释着一种暖色调。里面找不到彭浩翔当年《买凶杀人》的黑色幽默的影子,多了几分委婉和纯粹。  砸碎在脑袋上的玻璃杯,砸碎在脑袋上的啤酒瓶,落在金属栏杆上崩裂开来四处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2008),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广电人的盛会,作为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广播影视设备综合展,对于各大设备厂商、影视器材采购商、影视技术从业人员其地位举足轻重。本届BIRTV展会虽然由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从往年8月下旬延期到了今年的11月5日至8日,但是延期不仅没有使展会的温度降低,相反借着奥运转播和服务的“大考”,本届
期刊
在很多的杂志和摄影类书籍上,看到“正确曝光”这个词汇,或是用来评价作品,作为技术的或艺术的指标,或是形容该摄影师的“活儿”怎么样。不管是用数字相机还是传统相机,摄像机还是摄影机,只要你在从事影像拍摄这个事儿,就逃不过“正确曝光”这个紧箍咒。    两年前有一段时间,我对这个有些疑虑:怎么叫“正确曝光”呢?比如现在很多年轻摄影爱好者拍的日范儿照片,都微微过曝,按说这是不正确的,可它出来的调子就是这种
期刊
《红》、《白》、《蓝》三部曲让波兰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Kieslowsky)在世界范围里成为大师,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他在拍摄故事片之前曾从事纪录片制作,作品多达三十几部,而《初恋》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在幼小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心目中,锅炉工是他最初的梦想,后来发展为话剧导演。报考洛兹电影学校也仅仅是为当话剧导演作准备。可是,他两次都没考上。第三次再去报考完全是出
期刊
这里所说的观影,既不是买一张电影票走进电影院去观看一部电影,也不是把碟片简单地推进DVD,然后陷入客厅沙发中独自欣赏的过程。我所说的观影更像是观看一个主题展览,参加一次互动的活动。  对于一些人来说,观影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是生活的一部分。  时下,观影的机会越来越多。  《大众DV》杂志与北京零频道公司共同主持的“纪录片沙龙”每周一次,每次精选一部优秀纪录片放映,同时组织导演见面会或研讨会。沙龙
期刊
阿波罗13号索尼HVR-Z7C    《阿波罗13号》(Apollo 13)  发行时间:1995年  导演:罗恩·霍华德   主演:比尔·帕克斯顿   凯文·培根   汤姆·汉克斯    评 语:    登月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话对于索尼HVR-Z7C是适用的,这款经典的摄像机可以更换镜头,而且可以支持索尼现在拥有的α系列镜头,抛开可以更换镜头的H
期刊
那天晚上,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看《山有多高》。渐渐暗下来的北京城,开始下起了雨。  我有些莫名的感动。雨,对于在南方小城长大的我,有种天然的契合。  我开始想念南方的雨了—是乡愁吧。  56分钟的片子,静静地、缓缓地在我心里流淌,当最后一个镜头渐渐隐去,眼泪也静静地从我眼角流淌出来。  又是乡愁啊—乡愁,总能深深地打动我。坐在我后面的琼姐说,每看一遍《山有多高》,她都会掉一次眼泪。  《山有多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