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父母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每一位家长都盼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级甚至于在年级名列前茅,将来能考上一所重点学校。但现实中有一部分孩子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出现道德失衡、行为失当现象,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为此,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出现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学校、怪罪于任课老师,其实这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有道理的,失败的家庭教育都是有原因的。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会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没有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此,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误区值得反思,家庭教育怎样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下面,让我们从本质上来分析一下某些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
一是过度放任,思想认识不够,孩子的教育过分依赖学校或者家教,强调工作忙碌或者不懂教育,采取“代己教子”。
根据我对自己孩子的幼儿园、小学同学及家长的观察,包括与幼儿园、小学教师、高中教师沟通,了解到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占不到一半。绝大部分家庭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交给教师了,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甚至有的家长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遗憾学校误人子弟。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曾指出:家长缺席了孩子的教育,就意味着失去了了解孩子成长的机会,失去了走进孩子心灵的时间和空间;家长缺席了孩子的教育,就意味着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宝贵机会。教育孩子只有良好愿望是不行的,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成长;家长缺席了孩子的教育,就意味着失去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在当今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当中,不只是老一代带领新一代成长,后辈也能推动前辈成长和发展。“后喻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式,“后喻”就是后代影响前人的发展。
二是期望过高,重智轻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过于单一,不尊重孩子的个性。
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拥有天然的道义上的“制高权”,似乎都拥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的教育优越权,导致我国家庭教育中民主精神的缺失。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对子女管教严厉,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有的造成逆反心理。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除了学校的学业抓得紧,很多家长把自己的教育意志强加于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让孩子参加“对前途有用”的各种兴趣班,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更抹杀了孩子天然的求知欲和兴趣,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同时家长自己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愿望不能得到孩子内心的认同,对孩子难免产生抱怨、嫌弃的情绪。
怎样纠正这些本质的错误,让家庭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首先,要正确定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
家长们要明白一个事实: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孩子的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其中,家庭教育在三者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作为家长应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克服依赖性,始终关心孩子的成长,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省教育厅张厅长指出:“每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从广义上讲,不同家庭的生存背景、不同家庭的生活样式、不同家庭产生的不同故事,都是课程,都是课程资源。教育不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差异’就是课程资源,‘生活’就是课程资源,‘参与’就是课程资源。由此而言,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单调的、统一的课程和教育内容正是当前扼杀孩子创造性和科学兴趣的罪魁祸首。抽掉了社会的来自生活与家庭、多样化的、差异而独特的课程资源,正是我国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希望每位家长都成为教育的同盟者、教育的知情者、教育的建议者、教育的协同者、教育的参与者。家长应该参与各种亲子活动,和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人。
第二,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勇敢地、智慧地面对现实,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弘扬民主精神,尊重孩子,在生活、学习与教育中把孩子当作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坚持与孩子协商,要求孩子表现优秀不是错,但要把握度,更要清楚优秀是鼓励出来的,要用心设计和体会,帮助孩子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步步提高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力逐步增强自信。哪怕是兴趣班,也不要太功利,要让孩子高兴,要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综合素质提高有潜在的帮助。因为孩子的成长期是很长的,孩子是会变化的,孩子是需要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对待孩子的未来和期盼,应该持一种“理性思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的比较,更不能进行盲目的“攀比”。不与别人的孩子比高低,只与别人的孩子比优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明白,天下的孩子都是公平的,你有所长,我有所长;你有所短,我有所短;美其所长,容其所短。知道自己的长处,弘扬自己的长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自信;明白自己的短处,知道人无完人,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理性。
爱孩子容易,真爱孩子、会爱孩子很难,要勇敢地、智慧地面对现实,用心琢磨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各位家长朋友要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才能伴随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尽职尽责!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天下父母,要真正做到懂孩子、会爱孩子,会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没有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此,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误区值得反思,家庭教育怎样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下面,让我们从本质上来分析一下某些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
一是过度放任,思想认识不够,孩子的教育过分依赖学校或者家教,强调工作忙碌或者不懂教育,采取“代己教子”。
根据我对自己孩子的幼儿园、小学同学及家长的观察,包括与幼儿园、小学教师、高中教师沟通,了解到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占不到一半。绝大部分家庭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交给教师了,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甚至有的家长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遗憾学校误人子弟。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曾指出:家长缺席了孩子的教育,就意味着失去了了解孩子成长的机会,失去了走进孩子心灵的时间和空间;家长缺席了孩子的教育,就意味着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宝贵机会。教育孩子只有良好愿望是不行的,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成长;家长缺席了孩子的教育,就意味着失去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在当今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当中,不只是老一代带领新一代成长,后辈也能推动前辈成长和发展。“后喻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式,“后喻”就是后代影响前人的发展。
二是期望过高,重智轻德,教育内容、方法、目标过于单一,不尊重孩子的个性。
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拥有天然的道义上的“制高权”,似乎都拥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的教育优越权,导致我国家庭教育中民主精神的缺失。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对子女管教严厉,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有的造成逆反心理。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不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除了学校的学业抓得紧,很多家长把自己的教育意志强加于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让孩子参加“对前途有用”的各种兴趣班,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更抹杀了孩子天然的求知欲和兴趣,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同时家长自己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愿望不能得到孩子内心的认同,对孩子难免产生抱怨、嫌弃的情绪。
怎样纠正这些本质的错误,让家庭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首先,要正确定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
家长们要明白一个事实: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孩子的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其中,家庭教育在三者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作为家长应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克服依赖性,始终关心孩子的成长,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省教育厅张厅长指出:“每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从广义上讲,不同家庭的生存背景、不同家庭的生活样式、不同家庭产生的不同故事,都是课程,都是课程资源。教育不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差异’就是课程资源,‘生活’就是课程资源,‘参与’就是课程资源。由此而言,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单调的、统一的课程和教育内容正是当前扼杀孩子创造性和科学兴趣的罪魁祸首。抽掉了社会的来自生活与家庭、多样化的、差异而独特的课程资源,正是我国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希望每位家长都成为教育的同盟者、教育的知情者、教育的建议者、教育的协同者、教育的参与者。家长应该参与各种亲子活动,和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人。
第二,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勇敢地、智慧地面对现实,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弘扬民主精神,尊重孩子,在生活、学习与教育中把孩子当作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坚持与孩子协商,要求孩子表现优秀不是错,但要把握度,更要清楚优秀是鼓励出来的,要用心设计和体会,帮助孩子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步步提高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力逐步增强自信。哪怕是兴趣班,也不要太功利,要让孩子高兴,要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综合素质提高有潜在的帮助。因为孩子的成长期是很长的,孩子是会变化的,孩子是需要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对待孩子的未来和期盼,应该持一种“理性思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的比较,更不能进行盲目的“攀比”。不与别人的孩子比高低,只与别人的孩子比优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明白,天下的孩子都是公平的,你有所长,我有所长;你有所短,我有所短;美其所长,容其所短。知道自己的长处,弘扬自己的长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自信;明白自己的短处,知道人无完人,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理性。
爱孩子容易,真爱孩子、会爱孩子很难,要勇敢地、智慧地面对现实,用心琢磨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各位家长朋友要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才能伴随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