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河山闻鼓角

来源 :含笑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栗坡的僻远闭塞和驰名度同样令人吃惊——这个位于亚热带山岳丛林地的边境小县,虽然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但或许是此间山水少了几分妩媚娇柔的仪态,抑或是这片丘陵山地算不上富庶丰饶。总之,是与惯常认知中那些鱼米之乡的南方描述相去甚远。所以,人们提及麻栗坡时,都不将其称为南方,而只是谓之南疆。
  “名山风雨百年心”。处于云贵高原的麻栗坡四周皆山,八方为峰。但是,放眼这些山山岭岭,总是让人联想起雄伟长城的垛堞箭楼。可以这样说,地理、物产、景观等因素并不能决定一方山川土地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耸立在麻栗坡红土地上的那座飘扬着英雄战旗的巍巍山峰,光前裕后地续写着中华民族“不舍弓马安天下”的英雄史诗,讴歌着新一代军人“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伟大精神和血染风采。
   时间构成了历史,同时以独特的视角记载着历史。
  地如其名,麻栗坡县城依山顺坡地挂在山坳里,它不仅地名取得随意,四季气候也来的有些漫不经心。作为典型的南疆之域,麻栗坡一年间最为分明的只有“干”和“湿”这两季,加之地势多处于石漠化严重的山脉交错间,若以土地收成的丰厚而论,自然比不得“花簇锦攒,冠盖相望”的繁华之乡,与那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的沃腴之地也相去甚远。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知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位置偏远却非偏安一隅,麻栗坡拥有着“眼底河山、楼头鼓角、要塞烽烟”的壮丽——作为祖国西南边防前哨,它的县城距最近的边界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并以一县之地据守着277公里的国境线,其境内绵延的边防线上矗立着258块界碑,……此等雄浑风光这般豪迈景色,怎一个美字了得。
  “岁月何曾流水逝,山河依旧古今遥。”而我最引为骄傲的就是,自己的军旅生涯便开端于这里。当年写的头一封家信寄回家后,信封下端的地址:“驻麻栗坡边防XX部队”,让父母亲着实翻查了半天地图。而新兵下连队的第一天,就全副武装地披挂上半自动步枪、100发子弹、4颗手榴弹,气喘吁吁地穿林爬坡攀登上一座山峦。当来到一尊斑驳的界碑前时,指导员的手臂沿界碑顺着逶迤的山脊线缓缓划过,说了一句让我一辈子不敢忘记,一辈子揣在心里的话——从你脚板下开始,就是我们边防军人没有退路的阵地,在这里倒下去一百次是使命责任,后退一步就是奇耻大辱。
  有一句话叫一诺千金,对于边防军人而言,这番诺言,需要用青春甚至生命来兑现。即便是有些浪漫的色彩,那也一定是血色浪漫。
  后来我调到文山军分区司令部当参谋,但依然是一腔浓得化不开“麻栗坡情结”,边关的历史与现实的故事总是挂在嘴边,几乎开口就是“我在麻栗坡的时候……”。但偏偏因为这样,按现在的说法,机关院子里有几个领导的孩子成了我的忠实“粉丝”。其中就有我的直接领导,刘斌参谋长的两个调皮儿子,刘光、刘明两兄弟。
  后来,我离开了南疆,而结束了3年的军校生活的刘光则在毕业后,坚决地回到了南疆,成为一线边防部队侦察连的副连长。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只不过是一段普通的军营往事。然而,当我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那个记忆中的少年,22岁的青春已经永远地凝固在红土地上——1981年12月5日,在执行侦察任务中,刘光为掩护战友溅血边关。
  原昆明军区授予刘光“立志献身边防的模范干部”的称号。而我已经成为一名军事记者,这个典型的采写任务当然非我莫属。我知道为了写好稿件必须努力控制感情。但当翻阅到他留下的诗后,我陡然号啕大哭,久久难以动笔——“临去前留给母亲一句话:把我埋在边境,这里多了一座坟墓,不——那是一座兵营。”
  更没想到的是,接下来又接到记者生涯中最艰难的采写任务——1984年7月13日,边防某部代理排长,刘光的弟弟刘明,和哥哥牺牲在同一片焦土战场,更为揪心的是,他也22岁,一个已经触摸到青春的年龄。
  作为记者,满门忠烈无疑是一个极有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但作为部属和后辈,我在那扇熟悉的楼前徘徊许久也没有勇气上去叩门,因为我真的不知该如何面对老首长夫妇那纵横的老泪……
  “人活着像航海。你的恨,你的风暴;你的爱,你的云彩。”從此,我再不会用喧哗热闹的笔法去状写边防,再不会像旅游者一样漫不经心地行走边关。这片算不上什么千仞名山的山岳丛林,在我心中有了完全不同的分量,它是风暴,是云彩。
  上个世纪80年代,在麻栗坡边防线一线雷场上的一个“八一”建军节,成为我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
  那天,边防部队把一片曾经是爆炸与燃烧的战场,重新恢复、清理成为和平的土地,送回麻栗坡群众手中。为了让各族百姓放心耕种,移交仪式简单而又震撼——官兵们手拉手地走过昔日雷场,用生命证实脚下是和平沃土。庆幸的是,蹚过这片土地的军人里有我;更庆幸的是,因为时逢“八一”,横列前行的队伍中有一面手持的军旗,而我亦是“旗手”之一……
  一襟晚照,山风飒然,这样的诗句陡涌于心。因为你的飘扬,界碑永远是前行的方向; 因为你的鲜红,青春注定在热血中绽放。
  中国古代的传统是把地理学归入史学,地理学最早也叫“地学”——以“按山川、涉江河、览城郭、稽道里、问关津”介绍描述地理状况为主要内容。但浏览这些古籍时不难发现,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理书籍,如《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无一不是充满了人文记述的地理著述,无一不把战争与军事征战作为重要的记载。清初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则干脆就是一部历史军事地理之著。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有自己领域的,作为人更是拥有自己生存的疆域。因此,对于这个疆字,《说文解字》是将其分开来解的——左边为弓,右边的畺则是非常形象的一块块的田地,其含义应该就是凭借弓箭的射程和威力,对土地进行丈量和获取,并用武力护卫边界。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我们的祖先甲骨文上创造的“疆”字后面,必定深藏着一段开疆扩土的血色记忆、挽弓辟壤的凛冽沧桑。
  有意思的是,古文中的“疆”,通“强”。古书上的“疆固”“疆健”比比皆是。就连《易经》开篇的名句也是这样写的——天行健,君子以自疆(强)不息。不论文字学者做何解释,我却愿意相信另外一种诗意的注解——疆者,需强以卫之。   一个国家的边疆防地,一定蕴藉、记载着这片国土上发生的凝重历史。古今中外,任何一条边界线、任何一处边塞要隘,本身既是一种地理表述,同时又包含着政治与时代的诠释。在古语中,一个“防”字,被古人赋予了“堤坝”之意。推而论之,所谓边防,从来就是为护卫江山社稷所筑起的一道堤坝。
  军事防务的“堤坝”有着自己的特色。麻栗坡边防就能寻到一个响亮而特别的地名——营盘山。应当说这个地名并不少见,但在一县之境,沿边境一线排开的同名山峦竟多达十几处,不能不算一种别致之景。史载,麻栗坡自清初开始设都司(政府机构)、派绿营(边防部队),设“汛地”(明清时边境守军驻地之称,军官和士卒亦称“汛守”、“汛弁”),并同时开始了会勘边界、设立界桩、巡防疆域等一系列边境“汛务”。
  数百年之前的边关,既无通畅的平坦之路,又无便利的交通工具,各种军情态势都要靠骑马或步行传递,山路迢迢、行动迟缓难免误事。当年的戍边者担心误了“汛务”,便在沿边一线选择地势险要的山头要地,构筑起一座座相连烽火台。一旦出现紧急军情战事,立刻通过点火或燃烟(白天燃烟叫燧,晚上点火叫烽),快速将信息传递到大本营,从而尽快得到支援。
  烽火台都有戍卒驻扎,因此山头上都修筑有他们的营盘。岁月悠悠,那些山峦原先的地名早已语焉不详,当地百姓据实描述一概称为营盘山,约定成俗、流传至今。只是虽然遗址犹在,可山头上那些石块砌筑的炮台堡垒早已残败不堪,已经谈不上什么文物古迹和旅游特色了。但是,如果以军人的眼光去作一番踏访,当年沿边设防布阵的军情态势,倒是会带来另外一番感慨。
  在许多旅游点,导游都爱眉飞色舞地告诉你这里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其实,如果纯粹就军事地理价值和作战需求而言,许多地域未必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但是,在历史凛冽的语境中,边关是对一个国家尊严的诠释,是对一个民族历史的注疏。因此,捍卫这里寸土片壤的意义已经不仅仅界限于兵家之争,更是一国之民、一族之众,不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代价舍命相搏之争。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任何一种对存在的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麻栗坡的历史其实是在回溯、诠释着一个深刻的逻辑:爱国主义的血脉传承、抗御外辱的不屈精神,永远是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和血染风采。穿过时间的隧道,勤劳勇敢的麻栗坡各族老百姓殊死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场景,依然令我们肃然起敬。
  一个叫梅光德的世袭苗族土司,率部舍家组织抗击外国侵略者,被清政府授予“五品军功”;在边境小镇猛硐,汉族群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让奸淫苗族妇女的外国侵略军命丧他乡;更值得一叙的史实是,在清政府积贫积弱的1883年,一个叫项从周的苗族统带,受命管辖边境期间,号召组织当地瑶、壮、傣、汉等各民族群众,仅凭大刀长矛与武装到牙齿的列强血战10年,终于将法国千余之众的殖民军所侵占的据点逐一拔出、彻底驱赶出境。留下一段“苗中豪侠”的激荡史实。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与麻栗坡毗邻的越南,伺机以此为跳板入侵我国。外敌当前,麻栗坡各族人民勇敢地承担起了牺牲与责任,他们将由边境通向内地的桥梁炸毁、道路挖断。并踊跃参军上前线、选派壮丁设卡站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歷史的荣耀在岁月的风云中续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在上个世纪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遥远的南疆边地成为了举国瞩目的英雄之地——麻栗坡县被命名为“全国支前模范县”,全县先后组建起50个支前民兵、民工连投入保卫边疆的战斗,数百个支前民兵哨所及个人荣立战功,“壮乡六姐妹”“苗家父子支前马帮”等支前佳话传遍全国……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光荣传统在这片红土地上发扬光大,成为麻栗坡人民骄傲的时代旗帜。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苍驳的界碑依然凝固着历史的烽烟,新一代边防军人仍然枕戈待旦,但春风化雨染绿了这方山水,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累累硕果灿然相陈,给麻栗坡带来的历史性巨变——曾经是厮杀与燃烧的战场雷场,成为各族百姓男耕女织的和平的土地;从国家级口岸到边民互市点、敞开着上百处边境通道,展示着改革开放的国门新景观;随着边疆经济的繁荣,红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边关山风吹拂着红翠依偎的甜蜜,耄耋妪翁的温稳,镜头里定格着今天边疆的美好生活……
  更让人振奋的是,去年,云南省政府发出公告,郑重宣布:“麻栗坡已经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所以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毫无疑问,这一切,必将和已经开始在重新定义着今天、明天的麻栗坡。
  舒伯特最著名的第8交响乐只完成了两个乐章,遂被后人命名为《未完成交响曲》,但它却成为了舒氏最杰出的作品。麻栗坡发展变化的交响乐同样尚未完成,但它今天奏响的每一个音符,都契合着我们前行的轨迹和心灵的脉动,让遥远的南疆凯歌融入歌唱祖国的激扬旋律。
其他文献
在乡村复兴这面旗帜下,相当活跃与吸引眼球的应该是曾经高冷的建筑师们,他们永远奔袭在时代的浪尖上。面对更加复杂、敏感、脆弱的乡村,他们曾经在都市中积累的专业和技术,无法按部就班。他们需要解决的不仅仅只是建筑本身的问题,还有村民认同,文脉保留,老宅活化……新的评判标准正在生成,而实践只能一步步慢慢摸索。如今,建筑已经和乡村复兴这个命题紧紧捆绑在一起,那么,建筑师们在乡村中到底应该怎么做?      赵
期刊
乡村发展旅游,似乎是摆在每个村干部案头上绕不过的一个命题。“有条件要搞旅游,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搞旅游”,仿佛成了乡村的金科玉律,结果可能最终落得个劳民伤财,旅游还没搞起来。但是,在种类明目繁多、体验良莠不齐的乡村旅游热潮下,我们发现仍然有一些好的旅游项目,站在比旅游更高的高度上,在积极尝试、探讨着各种乡村旅游的可能性。或许,其中的某一个,就能带动乡村的旅游市场发生变革。从2011 年起,腾讯基金
期刊
坚韧  坚韧,坚指牢固、坚固、强固有力而不易摧毁;坚韧指在遭遇身体及精神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即面对危险与灾难时精神的坚定、坚强的耐受力、勇气和后劲。  岁月悠悠,逝者如斯,树林和小草是极富坚韧性的,在高山峡谷、在高原平原、在天涯海角,都能看到它们绿色的身影。在地球歷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类文明的建设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它们从地平线走向遥远,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
期刊
为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遵纪守法和廉潔自律意识,最近,中共文山州纪委、文山州监委编辑印发《问责进行时——文山州问责典型案例警示录》,该书集合了2016年以来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例和违纪问题并进行分类,编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等类型案例82个。  这些案例覆盖州、县(市)、乡(镇)、村(组)
期刊
我觉得我的创作是快乐的,当然也伴随着写不出、写不好的痛苦。但好在灵感时时光顾,使我经常与汉语文字有着十分亲密的接触。我觉得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有着永远探索不尽的东西。当你真正理解并找到它的某种美妙的时候,真的是有一种迷醉的欣喜在心头。  灵感是跳跃着的,随时随地的,及时抓住才不会错过。有时灵感就像牌运,海浪般一层层地来。而失去了,就多少天找不到感觉。我们应当善对迅疾而来的文学女神。  热爱不是结果
期刊
1984年7月,我所在的集团军奉命组建侦察大队,奔赴云南文山边境执行任务,时间长达一年。出征时我任师指挥组排职政工干事,归建后为侦察二连政治指导员。向边境开进时,道路蜿蜒坎坷。车隊快到下金厂的时候,出现一段泥石流,前方有很多人在抢修公路。侦察大队副大队长、师侦察科科长卢兴元让我下去了解情况。我找到正在指挥修路的下金厂区区委书记熊德安。熊书记说,县里已通知我们做好迎接准备,但不知来的是什么部队,也不
期刊
一  是因为您的主义  让  我们仰望  是因为您的伟业  让  我们仰望  一百年  只是历史的一瞬  但  却又是那样  风生水起 灿烂辉煌  我知道  您是为神圣的使命而生  您是为崇高的理想而来  您是要  给这个世界  带来公平与正义  您是要  拯救积贫积弱的国家  和她  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人民  您没有食言  您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  您把  您的纲领 思想 与路线  都成就
期刊
在这苍茫的人世  我们喜欢了什么  就接受了什么  我们接受了什么  就会依赖什么  我们依赖什么  最終会失去什么  在栖霞古寺  比我来得更早的,是那个  叫明僧绍的人。从南齐开始  他就一直在这里,侍弄这些  瘦石,清泉。他给草木命名  为流浪的明月清风,找到归宿  比我起得更早的,是那个  叫佛陀的人。在第一缕晨光里  他以钟声唤醒飞鸟;让草木们  用朝露濯洗内心,替一只饥渴的蝼蚁  清扫
期刊
截取汹涌的大江中最斯文的一段  1  千山万水脚下  只是一次不慎闯入  我已没有退路  幸运成为一株水草  我才敢说:我懂你  哺育之恩在风中往返  让形如弹丸的种子,准确地击打  每一个路过的脚步  即使孤独一人,从此不会落单  顺其势,与撒尼的宗脉同行  我最先听到草长莺飞  而不是看到,信不信由你  花粉的势力轮回  树成就了林,林成就了山  水的灵感,成就了人间烟火  2  开始的村庄并
期刊
民艺复兴,眼下被当作一个口号提出来,《碧山》还为我们绘制了一份中国民艺复兴的地图,大小组织机构,或公益,或商业平台,都在积极促成民艺项目。诸多明星设计师们,也纷纷加入这个鼓舞人心的复兴行列,在传统民艺中汲取养分,再用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商业的运作方式,将民艺重新推出。也有人质疑,价值不菲的新民艺作品,还是我们的民艺吗?民艺应该被放在博物馆还是商场?什么才是民艺复兴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黄永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