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内容的设置,预习目标的确定,预习既立于当下又着眼于长远,预习应模式化、规范化、多样化,重视对预习的检测、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预习;服务;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曾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语文课前预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创建高效课堂的起点。所以我们只有让预习高效起来,才能切实地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的“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及其倡导实施的“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落实课堂真正高效这一目标。
大多数老师都知道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好处,但具体的操作不恰当、不到位,从而导致预习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那么如何使预习高效服务课堂教学呢?我校在创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对课前预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经验方法,现介绍给大家,以求指正。
一、预习内容恰当,忌过多、过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预习内容过少、过于肤浅,则预习意义不大;内容过多、过难,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预习兴趣和预习质量。所以对于预习作业的设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预有所得的原则下编排,要抓住本节教学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好高骛远、舍本逐末。另外,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内容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不同。
二、预习明确具体,忌模糊不清
小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较低,而预习又大多是在学生独立状态下完成的,假如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的目标、要求不具体,语言模糊不清,那么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粗糙完成;家长无法很好地协助;教师检查评价也模糊不清。所以在布置预习时,目标应尽量清楚明确,从而增加预习的有效性。
比如,我们常常布置的预习作业之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改成“放声把课文流畅有感情地读三遍,最后一遍请读给家人听”。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读课文的标准清楚明白,学生做起来有章可循,家人、老师评价起来也有据可查。
三、预习应从长计议
做事不仅要立于当下,还要有长远打算,预习有时候也需要如此。“明天学习,今晚预习”的预习属于最常态化的预习方式,但有时候也需要我们从长计议。因为有些预习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比如:在学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这一文章时,就可以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多看一些有关鲁迅先生事迹的文章或书籍,多方面了解鲁迅先生。这样在课堂交流“你对鲁迅先生还有哪些了解”时,学生就可以随手拈来,侃侃而谈。如此,在活跃、多姿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收获也自然多多。
四、预习应模式化、规范化、多样化
(一)预习应模式化
预习模式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所以,学期初要根据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要达到的水平制定一定的预习模式。预习模式是操作性较强的常规性方式方法,比如:字词的预习;阅读课文的预习;理解、概括课文的预习;课后习题的预习;查阅课文相关资料、丰富课后资料袋的预习;等等。等到学习新课时,教师再根据具体课文增减相应的预习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每次布置预习作业时师生不断重复的麻烦,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预习将会形成一种习惯。
(二)预习方法应规范化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察必须认真。”所以,教给学生切实有效的预习方法,决定着预习和课堂的效果。语文的预习可概括为“字词的预习 课文的预习”。下面以中、高年级为例来谈一谈我们的做法。
1.字词的预习
①默读课文。用笔圈出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自学生字。借助字典把圈出的生字词反复读一读,达到会认;抄写两遍,达到会写;借助字典或其他方式给生字组两个词。
③理解词语。借助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词,并领悟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课文的预习
课前预习要有相对稳定的方法和程序,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由此,我们对学生预习提出了“读、注、思、画、查”的要求。
读:初读课文(小声或默读),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读课文(要求诵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味。对课文的阅读,要求学生“素读”,即先不查阅、不借鉴、更不依赖于任何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地预习,从而教会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素读,是研读的先声。相信没有“素读”中个体的真正独立,就没有后面探究环节中群体讨论的价值基础和思维的发展。
注:在课文中批注自己读书的感受或相关的疑问甚至是不同见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正是在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
思:思考并尝试解决课后练习题或老师提出的问题。
画:画出经过努力仍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并打上“?”;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段。
查:为了培养学生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在预习中布置学生搜集、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有些资料在课文链接和资料袋里就有,有的则需要学生借助课外资料或网络寻求。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上几节预习指导课,通过教师具体的引导,学生会逐渐掌握独立预习的方法,为课堂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预习方式应多样化
语文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语文预习也应呈现色彩缤纷的局面。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教材,布置多样的预习。
读一读:除了读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读一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同主题的其他文章。
写一写: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预习内容中除了让学生抄写生字词、在重点地方做批注、体会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质疑教材甚至质疑作者。质疑能让课堂升华,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中,课堂也因此而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画一画:有些写景或写物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动手作画。比如,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画文中各种山峰的样子。为了画好,孩子们需要认真研究教材,需要查找资料,这样,学生动手把想象的内容转化成画面,在作画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听一听:音乐是最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它会对学生学习新课起到很积极的作用。如预习《伯牙绝弦》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并与家人认真交流听后的感受。这样,就把单纯的语文学习变成了经典乐曲的鉴赏,一人的语文预习变成了全家人的共享,这样的作业不仅仅孩子们喜欢,家人也会乐意。
诸如此类的预习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五、重视对预习的检测、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一)检测要及时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以恒,及时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人的天性中都有懒惰的因子,尤其是小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一则预习好的学生会因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而逐渐降低预习热情,而那些本来预习就不主动的学生情况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就会流于形式。二则教师无法了解学生预习效果,更不能把握学生预习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进而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检测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在课前抽查学生(不同层次)的预习笔记、学案等;可以在课前由老师检测组长,然后由组长检测组员向老师汇报等;可以在课堂中走进小组即时检测或提问检测,等等。
(二)展示要充分
展示是对预习方法的引领,更是对学生预习兴趣的导向。它将使预习的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而是全组甚或全班同学共享的资源宝库。因为展示欲是儿童的天性之一,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更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和认可。所以,老师们应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我校“五环教学” (“五环”即创设氛围——预习交流——探究展示——达标检测——总结拓展)中设置的“预习交流”环节,就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并要引导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自己预习的成果通过自己的语言展示出来,并在和小组同学的交流中,使个体学习的成果更加完善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把预习迁移到其他学习活动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做一个倾听者,或只给予适当的点拨,不过多地讲解,更不能随意制止、干预展示。展示时,要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全面呈现。这样有助于我们发现学生对哪些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哪些内容掌握得不好,从而对课堂教学预设做适当的调整,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又是实现课堂高效的保证。
(三)评价要到位
不管是检测还是展示,一定要给学生及时、适度、准确的评价,要以评价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课堂上教师评什么,学生就会有什么。
在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体,更要紧紧抓住“小组”这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单位。评出团结而又竞争的精神,并促进个体在小组中的成长。另外,评价也可以采取同桌互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我校“五环教学”之“预习交流、探究展示和达标检测”环节就是进行评价的主阵地,从而实现了“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的目标。
总之,没有切实高效的预习,实现课堂的高效只能是一句空话。学生通过有效预习而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将使其受益终身,对我国培养实践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更会起到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有效预习;服务;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曾说:“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语文课前预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创建高效课堂的起点。所以我们只有让预习高效起来,才能切实地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的“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及其倡导实施的“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落实课堂真正高效这一目标。
大多数老师都知道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好处,但具体的操作不恰当、不到位,从而导致预习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那么如何使预习高效服务课堂教学呢?我校在创建“高效课堂”过程中对课前预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经验方法,现介绍给大家,以求指正。
一、预习内容恰当,忌过多、过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预习内容过少、过于肤浅,则预习意义不大;内容过多、过难,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预习兴趣和预习质量。所以对于预习作业的设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预有所得的原则下编排,要抓住本节教学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好高骛远、舍本逐末。另外,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内容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不同。
二、预习明确具体,忌模糊不清
小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较低,而预习又大多是在学生独立状态下完成的,假如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的目标、要求不具体,语言模糊不清,那么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粗糙完成;家长无法很好地协助;教师检查评价也模糊不清。所以在布置预习时,目标应尽量清楚明确,从而增加预习的有效性。
比如,我们常常布置的预习作业之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改成“放声把课文流畅有感情地读三遍,最后一遍请读给家人听”。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读课文的标准清楚明白,学生做起来有章可循,家人、老师评价起来也有据可查。
三、预习应从长计议
做事不仅要立于当下,还要有长远打算,预习有时候也需要如此。“明天学习,今晚预习”的预习属于最常态化的预习方式,但有时候也需要我们从长计议。因为有些预习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比如:在学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这一文章时,就可以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多看一些有关鲁迅先生事迹的文章或书籍,多方面了解鲁迅先生。这样在课堂交流“你对鲁迅先生还有哪些了解”时,学生就可以随手拈来,侃侃而谈。如此,在活跃、多姿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收获也自然多多。
四、预习应模式化、规范化、多样化
(一)预习应模式化
预习模式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所以,学期初要根据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要达到的水平制定一定的预习模式。预习模式是操作性较强的常规性方式方法,比如:字词的预习;阅读课文的预习;理解、概括课文的预习;课后习题的预习;查阅课文相关资料、丰富课后资料袋的预习;等等。等到学习新课时,教师再根据具体课文增减相应的预习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每次布置预习作业时师生不断重复的麻烦,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预习将会形成一种习惯。
(二)预习方法应规范化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察必须认真。”所以,教给学生切实有效的预习方法,决定着预习和课堂的效果。语文的预习可概括为“字词的预习 课文的预习”。下面以中、高年级为例来谈一谈我们的做法。
1.字词的预习
①默读课文。用笔圈出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自学生字。借助字典把圈出的生字词反复读一读,达到会认;抄写两遍,达到会写;借助字典或其他方式给生字组两个词。
③理解词语。借助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词,并领悟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课文的预习
课前预习要有相对稳定的方法和程序,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由此,我们对学生预习提出了“读、注、思、画、查”的要求。
读:初读课文(小声或默读),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读课文(要求诵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味。对课文的阅读,要求学生“素读”,即先不查阅、不借鉴、更不依赖于任何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地预习,从而教会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素读,是研读的先声。相信没有“素读”中个体的真正独立,就没有后面探究环节中群体讨论的价值基础和思维的发展。
注:在课文中批注自己读书的感受或相关的疑问甚至是不同见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正是在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
思:思考并尝试解决课后练习题或老师提出的问题。
画:画出经过努力仍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并打上“?”;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段。
查:为了培养学生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在预习中布置学生搜集、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有些资料在课文链接和资料袋里就有,有的则需要学生借助课外资料或网络寻求。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上几节预习指导课,通过教师具体的引导,学生会逐渐掌握独立预习的方法,为课堂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预习方式应多样化
语文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语文预习也应呈现色彩缤纷的局面。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教材,布置多样的预习。
读一读:除了读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读一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同主题的其他文章。
写一写: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预习内容中除了让学生抄写生字词、在重点地方做批注、体会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质疑教材甚至质疑作者。质疑能让课堂升华,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中,课堂也因此而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画一画:有些写景或写物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动手作画。比如,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画文中各种山峰的样子。为了画好,孩子们需要认真研究教材,需要查找资料,这样,学生动手把想象的内容转化成画面,在作画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听一听:音乐是最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它会对学生学习新课起到很积极的作用。如预习《伯牙绝弦》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并与家人认真交流听后的感受。这样,就把单纯的语文学习变成了经典乐曲的鉴赏,一人的语文预习变成了全家人的共享,这样的作业不仅仅孩子们喜欢,家人也会乐意。
诸如此类的预习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五、重视对预习的检测、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一)检测要及时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以恒,及时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人的天性中都有懒惰的因子,尤其是小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一则预习好的学生会因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而逐渐降低预习热情,而那些本来预习就不主动的学生情况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就会流于形式。二则教师无法了解学生预习效果,更不能把握学生预习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进而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检测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在课前抽查学生(不同层次)的预习笔记、学案等;可以在课前由老师检测组长,然后由组长检测组员向老师汇报等;可以在课堂中走进小组即时检测或提问检测,等等。
(二)展示要充分
展示是对预习方法的引领,更是对学生预习兴趣的导向。它将使预习的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而是全组甚或全班同学共享的资源宝库。因为展示欲是儿童的天性之一,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更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和认可。所以,老师们应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我校“五环教学” (“五环”即创设氛围——预习交流——探究展示——达标检测——总结拓展)中设置的“预习交流”环节,就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并要引导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自己预习的成果通过自己的语言展示出来,并在和小组同学的交流中,使个体学习的成果更加完善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把预习迁移到其他学习活动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做一个倾听者,或只给予适当的点拨,不过多地讲解,更不能随意制止、干预展示。展示时,要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全面呈现。这样有助于我们发现学生对哪些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哪些内容掌握得不好,从而对课堂教学预设做适当的调整,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又是实现课堂高效的保证。
(三)评价要到位
不管是检测还是展示,一定要给学生及时、适度、准确的评价,要以评价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课堂上教师评什么,学生就会有什么。
在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体,更要紧紧抓住“小组”这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单位。评出团结而又竞争的精神,并促进个体在小组中的成长。另外,评价也可以采取同桌互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我校“五环教学”之“预习交流、探究展示和达标检测”环节就是进行评价的主阵地,从而实现了“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的目标。
总之,没有切实高效的预习,实现课堂的高效只能是一句空话。学生通过有效预习而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将使其受益终身,对我国培养实践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更会起到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