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通过关注中国古建筑的建构特点,并分析了20世纪以来的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色,诠释了“低技术生态建筑”的含义。
关键词:生态;地域建筑;低技术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人类最初的建筑只能算藏身之所。《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远古人类常常基地取材,利用原始而使用的建造技术搭建栖身之所,这样的建筑针对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有不同的适应方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技术特点中实用合理的因素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传承下来,加上各不相同的建筑形式,形成带有浓厚原生态色彩的传统建筑、地域建筑。
20世纪以来,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传统建筑受到广泛的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经过大量的探索,演变成为地方主义建筑。就建筑生态特点来说,地方主义建筑仍然立足于当地技术发展水平,在建筑空间组织及其形式上都与地方气候环境、地理状况和资源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无论是原始的地域建筑还是当代地方主义建筑,均能在技术水平上因地制宜,注意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地方资源,巧妙而合理的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状况、地域风俗等决定,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这样的建筑我们称为“低技术生态建筑”。
一、技术特征
1、本土化
本土化、本地化,即具备一定的独一无二性,有些技术虽然适用于一些地方,但并不一定适合于其他地方。例如我国北方的窑洞就不适合南部地区,同样吊脚楼则是南方的建筑“特产”,而即使同为湿热地区,太平洋群岛上的“棚屋”也与我国云南的“竹楼”有很多不同之处。
2、低技术
立足于本地,立足于传统,较少或基本不采用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现代建造技术和材料,因而其建造技术往往显得简单、粗糙和实用,以有效消除当地气候的不良影响,以满足基本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
3、经济性
首先建造成本低,除了建造技术简单,注重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回收利用。“低技术生态建筑”几乎完全利用建筑构造形式、空间组织、材料使用来维系室内外的气候平衡,较少采用额外的空调系统,同时除了必要的水电气外,几乎不需要更多的能源来维护运营。
4、环保性
一般建筑物的兴建往往对该地的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山体开采等造成负面影响,而“低技术生态建筑”由于在建造过程中注意与地方的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因而很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地方性材料由于其有机的特性对自然环境污染较小;即使在建筑生命周期完结之后,建筑材料也可以做到“来自自然,还于自然”。因此,“低技术生态建筑”具有很好的环保特性。
二、设计策略研究
1、材料策略
对于“低技术生态建筑”来说,建筑材料的选取十分重要,其基本策略就是广泛的采用当地资源。例如我国北方某些使用低技术的原生态建筑,常常大量采用当地土质材料制成砖坯,将谷物收割后的麦皮和麦秆用作燃料烘焙石灰石和白垩以制成水泥和石灰膏。除了土质材料外,还大量利用芦苇、麦秸等柔软的植物材料与粘土集合在一起制成土坯砖,可以砌筑成既坚固耐久又保温隔热的墙体材料。
2、气候策略
(1)炎热地区
多利用空间组织和特殊的建筑构造增加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结合建筑的造型防止太阳光线直射室内以降低室温;选择当地储热性能较高的构造材料和结构以隔热。例如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大多为竹、木结构,屋顶挑檐深遠,形成大片阴影使下部房间阴凉,底层架空和带缝的木楼板,使底部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量,使室内较为凉爽。
(2)严寒地区
广泛利用地方材料的导热性以充分吸收太阳热能,并采用某些遮蔽手段以抵御寒风的侵袭。例如黄土高原上利用条条冲沟、块块坡地挖掘而成的黄土窑洞,既不占耕地,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泥土良好的储热性使洞内冬暖夏凉,适于人的居住要求。
(3) 温带地区
即使设计策略基本相同,建筑形式也会随地域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院落和檐廊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形式,但在寒冷干燥日照较少的北方,表现为建筑南北向较长,院落空间开阔,以得到充分的日照。而在湿热多雨日照较长的南方,建筑南北向相对较短,院落空间较小,建筑的阴影正好投射于院落中,形成阴凉舒适的小天井。
三、类型示例
1、干栏建筑
干栏式建筑具有非常浓厚的原生态特点。柯布西耶在《明日的城市》重提出建构未来的“干栏化城市”,主张整个人的居住环境架空离地。他在创作中采取“再造性构思”的方法,提取非洲的干栏建筑原型,创造了萨伏伊别墅、巴西教育部等具有架空特点的建筑。
2、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又称夯土建筑。原指夯筑未经加工的泥土砌筑墙壁一建造的楼房。生土建筑适用于大陆性气候的高原干热区、多雪的北方湿冷去以及部分干旱地带,为了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生土建筑具有独特的生态特点。在现代生态建筑领域,建筑师主要关注生土建筑的两个特性:一是生土材料的可循环和可再生特性,二是生土材料在保温、保湿、储蓄能量方面的优势。建筑师Mike Reynolds在新墨西哥州的Taos设计了“土方舟”,用旧轮胎以及其他废弃材料以填充或涂抹泥土的方式建造的地下住宅。生土外墙使建筑室内具有恒定的50%的相对湿度,即正常的呼吸系统所需的适宜程度:良好的节能性使居民利用循环用水和光电板供电即可自给自足。
中国建筑师张永和在“建筑师走廊”中创作的“二分宅”也应用了生土外墙。承重墙以土埆配合木头支架组成。土埆厝在中国式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具有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材料和建造方式的运用,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构思,而非盲目效仿古建筑的形式。
四、结语
生态建筑是一种绿色设计的观念,在当今全球广泛呼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生态建筑将成为整个建筑设计领域追求的宏伟目标。建筑师要在建筑理念、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等环节都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与生态原理、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联系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功能的同时,关心人和环境,并能适应地方生态又不破坏地方生态,营造有利于使用者身心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的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周浩明,张晓东. 生态建筑. 第一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永和. 平常建筑. 第一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生态;地域建筑;低技术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人类最初的建筑只能算藏身之所。《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远古人类常常基地取材,利用原始而使用的建造技术搭建栖身之所,这样的建筑针对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有不同的适应方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技术特点中实用合理的因素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传承下来,加上各不相同的建筑形式,形成带有浓厚原生态色彩的传统建筑、地域建筑。
20世纪以来,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传统建筑受到广泛的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经过大量的探索,演变成为地方主义建筑。就建筑生态特点来说,地方主义建筑仍然立足于当地技术发展水平,在建筑空间组织及其形式上都与地方气候环境、地理状况和资源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无论是原始的地域建筑还是当代地方主义建筑,均能在技术水平上因地制宜,注意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地方资源,巧妙而合理的利用本地传统技术进行建造,其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由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状况、地域风俗等决定,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这样的建筑我们称为“低技术生态建筑”。
一、技术特征
1、本土化
本土化、本地化,即具备一定的独一无二性,有些技术虽然适用于一些地方,但并不一定适合于其他地方。例如我国北方的窑洞就不适合南部地区,同样吊脚楼则是南方的建筑“特产”,而即使同为湿热地区,太平洋群岛上的“棚屋”也与我国云南的“竹楼”有很多不同之处。
2、低技术
立足于本地,立足于传统,较少或基本不采用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现代建造技术和材料,因而其建造技术往往显得简单、粗糙和实用,以有效消除当地气候的不良影响,以满足基本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
3、经济性
首先建造成本低,除了建造技术简单,注重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回收利用。“低技术生态建筑”几乎完全利用建筑构造形式、空间组织、材料使用来维系室内外的气候平衡,较少采用额外的空调系统,同时除了必要的水电气外,几乎不需要更多的能源来维护运营。
4、环保性
一般建筑物的兴建往往对该地的植被保护、水土流失、山体开采等造成负面影响,而“低技术生态建筑”由于在建造过程中注意与地方的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因而很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地方性材料由于其有机的特性对自然环境污染较小;即使在建筑生命周期完结之后,建筑材料也可以做到“来自自然,还于自然”。因此,“低技术生态建筑”具有很好的环保特性。
二、设计策略研究
1、材料策略
对于“低技术生态建筑”来说,建筑材料的选取十分重要,其基本策略就是广泛的采用当地资源。例如我国北方某些使用低技术的原生态建筑,常常大量采用当地土质材料制成砖坯,将谷物收割后的麦皮和麦秆用作燃料烘焙石灰石和白垩以制成水泥和石灰膏。除了土质材料外,还大量利用芦苇、麦秸等柔软的植物材料与粘土集合在一起制成土坯砖,可以砌筑成既坚固耐久又保温隔热的墙体材料。
2、气候策略
(1)炎热地区
多利用空间组织和特殊的建筑构造增加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结合建筑的造型防止太阳光线直射室内以降低室温;选择当地储热性能较高的构造材料和结构以隔热。例如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大多为竹、木结构,屋顶挑檐深遠,形成大片阴影使下部房间阴凉,底层架空和带缝的木楼板,使底部室外空气渗透到室内,空气自然流动带走热量,使室内较为凉爽。
(2)严寒地区
广泛利用地方材料的导热性以充分吸收太阳热能,并采用某些遮蔽手段以抵御寒风的侵袭。例如黄土高原上利用条条冲沟、块块坡地挖掘而成的黄土窑洞,既不占耕地,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泥土良好的储热性使洞内冬暖夏凉,适于人的居住要求。
(3) 温带地区
即使设计策略基本相同,建筑形式也会随地域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院落和檐廊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民居平面布局形式,但在寒冷干燥日照较少的北方,表现为建筑南北向较长,院落空间开阔,以得到充分的日照。而在湿热多雨日照较长的南方,建筑南北向相对较短,院落空间较小,建筑的阴影正好投射于院落中,形成阴凉舒适的小天井。
三、类型示例
1、干栏建筑
干栏式建筑具有非常浓厚的原生态特点。柯布西耶在《明日的城市》重提出建构未来的“干栏化城市”,主张整个人的居住环境架空离地。他在创作中采取“再造性构思”的方法,提取非洲的干栏建筑原型,创造了萨伏伊别墅、巴西教育部等具有架空特点的建筑。
2、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又称夯土建筑。原指夯筑未经加工的泥土砌筑墙壁一建造的楼房。生土建筑适用于大陆性气候的高原干热区、多雪的北方湿冷去以及部分干旱地带,为了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生土建筑具有独特的生态特点。在现代生态建筑领域,建筑师主要关注生土建筑的两个特性:一是生土材料的可循环和可再生特性,二是生土材料在保温、保湿、储蓄能量方面的优势。建筑师Mike Reynolds在新墨西哥州的Taos设计了“土方舟”,用旧轮胎以及其他废弃材料以填充或涂抹泥土的方式建造的地下住宅。生土外墙使建筑室内具有恒定的50%的相对湿度,即正常的呼吸系统所需的适宜程度:良好的节能性使居民利用循环用水和光电板供电即可自给自足。
中国建筑师张永和在“建筑师走廊”中创作的“二分宅”也应用了生土外墙。承重墙以土埆配合木头支架组成。土埆厝在中国式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除具有减少环境冲击的优点外,还具有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材料和建造方式的运用,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民居的构思,而非盲目效仿古建筑的形式。
四、结语
生态建筑是一种绿色设计的观念,在当今全球广泛呼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下,生态建筑将成为整个建筑设计领域追求的宏伟目标。建筑师要在建筑理念、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等环节都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与生态原理、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联系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功能的同时,关心人和环境,并能适应地方生态又不破坏地方生态,营造有利于使用者身心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的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周浩明,张晓东. 生态建筑. 第一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永和. 平常建筑. 第一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