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探究;课堂氛围;问题情景;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7-0057-02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物理。
一、解放思想,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才趋于开放,师生交往才能达到最佳水平,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子才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学生自主探究的大门才能被启开,创新潜能才得以开发。例如,在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先设计了一个“硬币跳高比赛”的活动。向学生说明活动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待学生准备好后,开始比赛活动。活动虽小虽短,但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开封闭学生自主学习的锁,为学生进入自主探索铺路。在教学“物体质量的称量”、“测物质的密度”时,我同样采用让学生称一称、量一量、议一议,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和谐气氛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把抽象的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这些引人入胜的奇妙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学生通过动手,认知规律。例如,在讲“惯性”时,我给学生演示这样的实验,在盛水的玻璃杯上盖上一个硬纸片,把鸡蛋放在硬纸片上,用手指突然弹击硬纸片,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我让学生先做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浮力大小的变化及排开水的多少,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出适合他们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三、创造条件,大胆质疑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能拘泥于教条化的师生问答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这一节前,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口朝下倒过来,小试管上升,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都非常惊奇,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同学们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接着引导大家分析小试管的受力情况,小试管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而现在的小试管正在向上运动,说明小试管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是谁施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同学们互相讨论,我们没看见施力物体,那么是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空气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如果空气是施力物体,那么它一定能给其它的物体也施加类似的力。按照以上的猜想,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做了不少实验:①用注射器吸水实验;②吸管吸饮料实验;③(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带吸盘的挂衣钩对齐并用手捏紧各处,然后两个同学拉挂钩;④在杯中装满水,盖上一个硬纸片,把杯倒过来,纸片不往下掉实验;⑤瓶口吞蛋实验;⑥拔火罐的实验等等。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和压力存在。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扩展了学生知识视野,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四、诱导发散,拓宽思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思维局限于模式化的框框中,导致知识的负迁移或是形成思维惯性,这会影响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要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比较法的运用和变式问题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比较、多角度思考和广泛联系的思维习惯,加深对问题本质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问多解的发散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灵活性。例如,一个30欧的电阻和一个60欧的电阻串联在9伏的电路中,求这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让学生结合欧姆定律解题,也可以利用串联电阻具有分压的作用解题,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多种解法。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思路更加宽广,自主创新的灵活性更强。
五、动手操作实践,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条件下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可以补充知识的不足,而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功”这一章时,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三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教师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解要好得多。
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也就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标新立异。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自主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造就适合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张桂英】
关键词:物理教学;自主探究;课堂氛围;问题情景;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7-0057-02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物理。
一、解放思想,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才趋于开放,师生交往才能达到最佳水平,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子才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学生自主探究的大门才能被启开,创新潜能才得以开发。例如,在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先设计了一个“硬币跳高比赛”的活动。向学生说明活动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待学生准备好后,开始比赛活动。活动虽小虽短,但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开封闭学生自主学习的锁,为学生进入自主探索铺路。在教学“物体质量的称量”、“测物质的密度”时,我同样采用让学生称一称、量一量、议一议,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和谐气氛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把抽象的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这些引人入胜的奇妙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学生通过动手,认知规律。例如,在讲“惯性”时,我给学生演示这样的实验,在盛水的玻璃杯上盖上一个硬纸片,把鸡蛋放在硬纸片上,用手指突然弹击硬纸片,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我让学生先做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浮力大小的变化及排开水的多少,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出适合他们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索的欲望。
三、创造条件,大胆质疑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结构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能拘泥于教条化的师生问答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大气压强》这一节前,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口朝下倒过来,小试管上升,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都非常惊奇,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同学们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接着引导大家分析小试管的受力情况,小试管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而现在的小试管正在向上运动,说明小试管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是谁施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同学们互相讨论,我们没看见施力物体,那么是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空气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如果空气是施力物体,那么它一定能给其它的物体也施加类似的力。按照以上的猜想,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做了不少实验:①用注射器吸水实验;②吸管吸饮料实验;③(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带吸盘的挂衣钩对齐并用手捏紧各处,然后两个同学拉挂钩;④在杯中装满水,盖上一个硬纸片,把杯倒过来,纸片不往下掉实验;⑤瓶口吞蛋实验;⑥拔火罐的实验等等。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和压力存在。这样既活跃了学生思维,扩展了学生知识视野,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四、诱导发散,拓宽思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思维局限于模式化的框框中,导致知识的负迁移或是形成思维惯性,这会影响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要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比较法的运用和变式问题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比较、多角度思考和广泛联系的思维习惯,加深对问题本质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问多解的发散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灵活性。例如,一个30欧的电阻和一个60欧的电阻串联在9伏的电路中,求这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是多少?让学生结合欧姆定律解题,也可以利用串联电阻具有分压的作用解题,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多种解法。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思路更加宽广,自主创新的灵活性更强。
五、动手操作实践,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条件下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可以补充知识的不足,而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功”这一章时,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三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教师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解要好得多。
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也就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标新立异。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自主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造就适合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