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零砥砺成长,历练成就美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如绵延在时光深处的一条河,绵密、细微的个中体味和经历汇成的生活之流,奔腾回旋,滚滚而下。站在岁月的远处,回望17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曾经的过往犹在眼前。
  那一年,我刚毕业,被分配到郊区的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学校坐落于皋兰山巅的一个小村落。在那个每天只能欣赏到千姿百态落日的地方,我开始了最初的教学生涯。学校的条件很艰苦,厚厚的土墙围裹着一排排破陋的教室,风沙时常涌入。住在四面漏风的集体宿舍里,听着老鼠们在顶棚上不知疲倦地往返奔窜,我时常裹紧棉被,暗自流泪。更难熬的是精神生活的贫瘠,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就连电话信号也是时断时续。闲暇时,年轻老师要么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乱侃”,要么挤在办公室唯一一台城区学校淘汰的老式电脑前,打系统自带的“扫雷”游戏。
  这一切,差点浇灭了我对教育的虔诚。我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家人也曾托人找机会把我往城里调动,但最终我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漫漫长夜正好用来读书,火炉里飘着淡蓝色的火苗,茶壶嗞嗞地冒着热气。围坐炉边,捧着书一页页读下去,听得见纸张的声音,也听得见文字的声音,内心的落寞一点点释怀。
  因为住校,我成天和学生泡在一起,在教室这方小天地里大展拳脚,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和孩子们在雪霁的校园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静谧的午后读冰心的《小桔灯》;我和他们相互拟题,比赛写现场作文……
  渐渐地,在新入职的一拨年轻教师里,我开始崭露头角。每逢学校迎接教研部门的调研,校长总会推荐我上观摩课。上班第一年,我的一篇教学论文被评为全省一等奖,全文发表在《甘肃教育》上。让我更为欣喜的是,学生越来越喜欢我,越来越喜欢学习语文。每次上学,他们总会笑嘻嘻地递给我一束路边采的小野花,或是一两个烤熟的洋芋。小学毕业,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上了初中。
  送走了毕业班的他们,我也离开了那所村小。当老师的第三个年头,我调到了市里一所知名的重点学校。报到第一天,我拿着一摞荣誉证书兴冲冲地走进校长室。女校长并没有接我手里的证书,只是上下打量了我几下,挑剔的眼神如芒刺背,使我感到非常难堪。事后,我分析了其中原因:一个刚从农村学校来的“黄毛丫头”,在优秀教师扎堆的重点学校,自然显得平庸和微不足道!
  在新学校,我改教了两年的英语和信息技术,直到后来有语文老师调走,才有机会重新教语文。记得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教研周活动,执教的《草原》被教研组的老师们“批”得一无是处,我窘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挖个地洞埋了自己。
  两年的农村教学,两年的不务“专业”,让我在专业成长上走了弯路,落后了许多。要知道,那时候我的很多同学已在市、区语文教学界小有名气,而我还是那样的庸庸碌碌、默默无闻。以至于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看到作为评课嘉宾的老师在台上大加赞赏她的学生时,我竟不好意思和自己的老师打招呼。
  虽然慢了下来,但只要“不耻最后”,驰而不息,就一定能迎头赶上。自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读书、听课、研究,不断地反思总结,写下了许多教学札记。为使自己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我几次三番向校长请命,积极争取参加教学展示的机会。也许是校长被我的诚意打动,允许我代表学校参加一次阅读教学的汇报,同时叮嘱我不许把课上砸。压力就是动力,为准备展示课,我反复试教,不断调整,完善教案。其间,我所在的教研组老师们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导。那次我执教的《灯光》一课,循着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情思,引领学生深入语境,与作者和文本展开深度对话,品味隽永的语言,积淀深厚的情感,整堂课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充满张力。《灯光》一课一炮走红,不仅让我重拾信心,而且打通了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从那以后,我上展示课、参加比赛的机会渐渐多了,奖状和荣誉纷至沓来。
  工作的第七年,我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次转变——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走上中层教学管理岗位。为了更好地适应调任学校的新角色,我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读研期间,在导师郑名教授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我学着作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这极大提升了我的理论素养,为日后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后來,因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又调到城关区嘉峪关路小学工作。在赖学精校长的关怀与指导下,我步入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因学校离家比较远,从家到学校颇有点像“西天取经”,遭遇艰难险阻。如果遭遇堵车,路上花的时间足有三四个小时。所以,常常为了手头的工作,或者是为了备好一节课,我通宵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困了,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饿了,冲杯咖啡……苦心人天不负,2014年,经过层层选拔,我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比赛,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获得特等奖。
  荣誉的光环尽管让人受用,却也是沉重的人生包袱。一个人只要背上它,成长肯定受羁绊。2015年7月,在“百年名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感召下,我调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以“归零”的心态让一切重新开始。道路向前,美景迭现。“北二兰”给予了我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使我的成长步伐日益稳健。2014年“国赛场”上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还很青涩。时隔四年,2018年浙江省教研室柯孔标主任再次听了我的课后,不无感喟地说:“卖火柴的小女孩长大了。”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7年的光阴穿过辰光,把成长的岁月温柔覆盖。回望过去,我庆幸,在这个愈加趋向“速度化”的时代,我还拥有放慢脚步的勇气和望向心灵的愿望,我可以一次次从零出发,心无挂碍地重新上路。
  成长路上,一切不是那么太仓促,才能让我始终在路上……
  ——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实用文是与文学文本相对应的一类文体的总称,其下又可分若干亚类。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用文主要有科普文(包括科普说明文和科普小品)、社科文、演说辞、书信、序言、调查报告、日记等,其中科普类实用文所占比重远高于其他实用文亚类。因此,本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人教版四上)为例,着力探究科普类实用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铺设基础路径:基于观点立场的获取
  阅读教学是一种受制于文体的教学,体式不同,阅读方式就有所不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古生物学家徐星写的一篇科普类实用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得到确证,进而推测,得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结论的探索过程。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生动,叙述的逻辑严丝合缝,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学习这篇实用文,首要任务虽和其他文
  本的阅读一样,要将文章信息的获取作为基础阅读的重要部分,但更应将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立场,获取作者的观点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与以往学习文学性文本,初读后提出“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这篇课文,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概览性问题有所不同。
  四年级的学生要在这样一篇相对陌生的科普文章中快速找到作者所表达的观点,需要带着问题,运用检视阅读的方法迅速浏览,从文中获取有用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找寻本课作者表达的观点时,常会有两种见解:
  ①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分歧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学生都能依赖文中重要语句的提示“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科学家们提出”快速检索出“要点”;另一方面则反映出部分学生对检索出的“要点”没有进行“识别”。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凭借①和②两种观点,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达成共识:观点①作者引入事实举证,在文章开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观点②无论从句中“很可能”的措辞,还是勾连下文的语句,都表明是一种假说,不能等同于“观点”。明晰作者的观点,有了这一路径的铺陈,学生对科普类实用文的后续学习就有了正确的导向。
  二、贯通中阶路径:基于核心内容的理解
  对作者提出的观点仅有大略的模糊认知,仅获取文章语言层面的浅表信息,对科普类实用文的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沿着基础路径的铺设,进行与之关联的中阶和更高层级的学习。
  实用文的阅读是基于理解的,而“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检测理解一段话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学生只能背书上所说的话,说明没有理解。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转述,表明能理解。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4自然段是与作者的观点紧密对应的一个段落,详细介绍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因这一段的文字叙述冗长,学生很难一下子将这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梳理成多个“部分”,并把它们有机地关联起来,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把演化过程讲清楚。
  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核心内容的阐释,梳理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图表进行分析阅读,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解构”为多个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填写恐龙演变过程中的大事件。
  理解文章的关键是抓住要点;抓要点要通过重要语句的把握。在表格的提示下,学生基本能抓住文中兩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概括出相应的事件(如图1)。
  从“第一种恐龙的出现”到“恐龙家族的繁衍”,这并不是恐龙演化成鸟类的全部。对第4自然段后半部分内容的梳理,学生如不深入语言的“肌理”,很容易忽视作者叙述中所使用的“其中”“一些”“它们中的一些种类”等限定语。因此,教师需通过追问“恐龙的庞大家族都演化成鸟类了吗”,引导学生摒弃模糊的认知,深入分析阅读,抓住关键词,借助图2理清作者言说的思路,明确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一演化过程。
  图2
  最后,在深入理解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回扣作者的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至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观点中的哪些词不可或缺,为什么。相信学生因为对恐龙演化成鸟类过程的明晰,一定会对作者观点中的“一支”“漫长”有深切的体认,从而认识到科普类实用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三、抵达高阶路径:基于精彩语段的积累
  相对文学性文本“言—象—意”的复杂结构而言,实用文“言—意”的文本结构相对简单。它有利于读者解读,无须追求“言外之意”。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因为这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这就像我们登山,前两个层级的活动充其量只是爬到了山的半山腰,还没有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则需带领学生继续兴致盎然地品味语言,深度透析文本的表达技巧,从而积累语言,启迪思维。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就有这样一个长句子,需要引导学生关注: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这么长的句子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呢?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我提示他们关注句中的标点符号,把标点符号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从而正确理解作者的意思。于是,有学生借助标点,发现了句子的结构层次。至此,这句冗长的话,因为有标点符号的辅助,在学生心中就有了这样的“图式”: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
  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继续发现这句话中的秘妙,从而借助作者缜密的构思,明晰句子的意义层次,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恐龙家族的“形态各异”,分别从外在的行走方式、体态,到内在的性情、习性方面分类介绍不同的恐龙。反过来,通过这样对句子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可以强化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冒号、分号的作用。对这个长句子还应鼓励学生背诵积累,以吸收新的语言形式,丰富语言表达。
  因为此前对文中这个长句子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借助结构和意群的“支架”,学生练习背诵,则告别了机械重复的“傻背”,极大提高语言输入的效率。“支架”如下: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有些恐龙
其他文献
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 要分析在计算机应用的考试评分系统设计中遇到的难点,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组织结构,将新一代语言XML引入到标准答案表示的问题中来,用实例说明系统开发中使用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XML;计算机应用;评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3-0057-03  Design and Implementa
摘 要: 《我们的小镇》主题,在于揭示生命中的永恒。永恒是一种时间意识,便于从时间流的角度予以展开和表达。但该剧将表现手法重点,放在空间意识的构建和运用上。从舞台的道具设置,模拟出多种并列的生活场景;以舞台监督引导空间切换,并规避时间流的连续性。通过生存空间、记忆空间和亡灵空间的穿插对比,多维度地展现生命现实中的庸常和本质中的永恒。  关键词: 空间意识 时间意识 《我们的小镇》  一、引言
摘 要针对国内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符合SCORM标准的课件相当缺乏的现象,探讨并研究如何在Authorware环境中实现多媒体教学SCORM标准化,并完成其测试过程,以实现网络教育中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系统的互操作性。  关键词 SCORM标准;内容打包;LMS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8-0082-04    1 SCORM与教学资源标准化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市面上卖的香烟大多不带把儿,很难抽到底。抽烟技术不高的烟民还容易让口水打湿烟屁股,把烟丝弄到嘴里去,苦兮兮、麻丝丝的,有些败兴。所以,讲究一点的就用烟嘴,可用烟嘴还是抽不到底,还是有浪费。于是,窦天德这样嗜烟如命的老烟鬼就用上了烟斗,能抽到一点都不剩。   师大附中里老师抽烟的真不少。不要说老师,高年级的男生也有抽烟的,偷偷摸摸地抽。他们避所有的老师,但不避教政治的窦天德老
摘 要: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老狗》再到《塔洛》,西藏导演万玛才旦不断思考着西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始终探寻着西藏文化的出路。《老狗》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本文将以这部影片为例,分析现代文明对西藏传统文明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西藏文明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分析影片的同时,对西藏的宗教和文化做出简要的介绍。最后,将导演对西藏文明今后发展所做出的思考进行简单概括。  关键词: 《老狗》 西藏电影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滋养心灵、铸造灵魂、提高审美情趣的极好的媒介。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思维跳跃,诗中涉及的事件远离现代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如何给学生学习古诗搭建一个合适的阶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泡”。学习古诗,“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学习中必经的一道‘工序’”。只有“泡
摘 要: 《诗格》所引先唐诗多被《文选》收录。考察王昌龄对《诗格》所引71首《文选》诗的接受情况,仿照李祥《杜诗证选》《韩诗证选》、林英德《李诗证选》的形式,作《王昌龄诗歌证〈选〉》。王昌龄对超半数的《诗格》所引《文选》诗表现出接受。一方面初步说明王昌龄《文选》接受的程度比较大,另一方面能为《吟窗杂录》本《诗格》的真实性提供佐证。  关键词: 王昌龄 《文选》 接受 《诗格》 《吟窗杂录
我在室外纷至沓来的爆竹声中,看见餐桌上挤满了各色家常菜。老婆此刻正对着高脚杯里倒入红酒,在客厅灯光的映照下,她的眼袋和鱼尾纹显而易见。   离开她的舅舅家,我丢弃了先前伪装的面孔,我开始靠在椅背上恢复烟瘾并口若悬河。老婆进了卧室打开电热毯的开关,然后打开电视。   她走出卧室的时候,对我说:“你比我前夫会装。”我还没有弄明白她的语意,我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老婆把冰箱的门打开,她把带回来的部分家常
记者:任老师,为什么你们工作室会选择“教学关键问题”来进行研究?  任丽芳:我认为这是本地区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江苏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博士曾在《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意义与价值》一文中,对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价值追问,并提出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和路径。我们工作室的研究绝不是盲目跟风或是倒换名词,而是从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需求中生长出来的。  首先,理想的课程设计与学生语文素养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祖 掏 逗 蔷 薇 逮 忆  要写的字:祖 啊 浓 望 蓝 摘 掏 赛 忆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板书课题后出示“摇篮”图  片,“篮”用竹篾编织而成,用以盛物,所以用“竹”表义。直接表示“篮子”意义的词语如“菜篮、篮子、竹篮、花篮”等。“摇篮”是摇晃婴幼儿入睡的家具,在课文里是把我们的祖先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比喻为“摇篮”,说明了森林对我们人类繁衍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