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渐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虽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了创设情境、开放课堂、倡导自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的教学不但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那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呢?下面结合省级课题研究,从创设情境,开放课堂的六个方面入手,说说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有效学习;情境创设;开放课堂
虽然“满堂灌”、“填鸭式”、“牵鼻子”“老师计划学生”、“学生克隆思维”“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过去,但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然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我们老师经常感到教学不能如意,虽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了创设情境、开放课堂、倡导自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的教学不但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那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参与省级教研课题:《发展性教学》的课题研究实践谈几点认识和感悟。
一、创设情境,促进有效
课堂上的人际交往、心态、情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堂教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会包容。
1.营造“和谐”情境,创设有效教学。
教师最忌讳的就是对学生的过失进行批评和训斥,而今天的学生已不那么“听话”,当受到老师的心理伤害时,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师生互相尊重,因为教师的权威因素使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优势地位,所以,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批评学生应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本学年我从事一年级教学,就遇到过以下现象:我们班最淘气的孩子就属书臣了。那天,他真是把我气坏了:都上课半天了,别的孩子全都兴致勃勃的学习,只有他,文具盒敞开着,铅笔散了一桌子,书呢,不情愿的躺在一边,他自己呢,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的掰橡皮!我火冒三丈,冲着他嚷道:“书臣你给我站起来,老师刚才说什么?请你重复一遍!”他吓了一跳,愣了,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然后就仰着头看着我一语不发。教室里安静极了,空气像凝住了一样,其他的孩子都看着我。看着他可怜的样子,我的心一软,就蹲了下来。这样,就是我抬头看着书臣了,正好迎上他心虚的目光。“书臣,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才能学到知识。”我边说边拉起他的小手,语气也缓和了很多,书臣看看书又看看我,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他终于同其他孩子们一起活动和思考了,我及时表扬他,大家笑了,他也笑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创设“趣味”情境,探索有效教学。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例如上期在教学“2~5的分与合”一开始,我把巧克力拿在一只手上,问:老师的手上有多少粒巧克力?接着神秘地告诉孩子们:现在我要把4粒巧克力藏在两只手里,请你来猜猜看?说着顺势把两只手放到背后。顿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要来猜一猜。学生尽情地猜,教师先都不予以确定,接着问: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呢?你会用圆片来摆一摆、试一试吗?“猜一猜”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出新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教学“6、5、4、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在这节课中还设计了“小兔乖乖跳不跳”的游戏,先出示7 7=14,要求小兔子们不计算,估计下面这些算式得数会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小就乖乖地坐在那儿。然后一一出示6 7、7 3、8 7、7 5、6 6、8 9并问:“小兔乖乖跳不跳”,学生马上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动作。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还经常做“速算比赛”、“指得数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如“指得数比赛”,我在黑板上写出所需要的数,请两人上来比赛,老师说题,得几,学生就指黑板上写的几,看谁指得对指得快。为了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我在指定两人到前面参加比赛的同时,把下面的同学也分为两队,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先指对的次数,最后老师看左右两部分同学打的手势,就知道几比几了。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排球赛,大家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而要当好裁判员,也必须算得快,这样就把两人的活动变为全班同学的活动,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3.引进“生活”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要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就必须在教学前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够不够”的问题时,创设了“小超市”的情境——“老师先买来了7包游戏棒,又买了8包游戏棒,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1包,够不够?还多出几包?”这一情境的创设,复习了求总数以及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接着以旧引新,出示橡皮、本子、贴纸等小商品。问:“你想到小超市买什么?买多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商品,再让大家仔细观察图中这位顾客买了多少?小超市中还剩多少?想一想小超市中原来有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过程,发现并理解了求原来有多少要把卖掉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从熟悉的、身边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透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也能品尝到成为一名“探索者”、“发现者”、“成功者”的喜悦。
二、开放课堂,促进有效
1.开放学生“想象”,促进有效教学。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新课程中安排了很多猜想,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在教学数字大小关系的《小小养殖场》一课中,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思维活动。“笑笑的爸爸今年37岁,淘气爸爸的年龄和她爸爸的差不多,可能为几岁?(56、39、24、35)。”“老师今年42岁,哥哥跟我差不多,我哥哥可能是几岁?(44、28、41、50)”在这猜的过程中,小朋友不仅增强了数感,而且培养了利用生活经验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朋友尚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卡通人物正向他招手呢!大象正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书中所选取的都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背景,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2.开放学生“说悟”,深化有效教学。
教师的包办代替不但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长此以往,学生懒于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要提供让学生说的环境。像往常一样,当学生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之后,我习惯性地问学生:你们能在教室里的这些物体上找到我们刚才认识的图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一位学生还大声地补充说:我可以找很多很多。我笑着说:还吹牛呢?学生说:不是吹牛的,要不,咱们比一比。我心想:竟敢向我挑战,那太好了。于是我说:“比就比,我一人对你们37人”。约好比赛规则后,一场精彩的师生赛开始了。师:桌面是长方形的。生1:钟面是圆形的。师:流动红旗是三角形的。生2:校徽是长方形的。师:文具盒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生3:橡皮擦有四个面是长方形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师:……。生4:扫把的下面那个面是三角形的。生5:时钟里面那个“4”尖尖的那一块也是三角形的。生6:吊扇那三个叶片围起来是三角形的(师顿悟,却假装疑惑,生冲上讲台拿起粉笔边说边画起示意图来)。生7:老师,吊扇转起来就变成圆形了。一个调皮的学生突然站起来,用两个食指和两个拇指围了个图形,问:老师,这是什么。我一时糊涂反问:是什么?生骄傲地说:三角形呗。我非常吃惊,比赛的结果不分胜负,这是学生宣布的,我可不敢宣布,因为我觉得,如果就数量而言,我的确和学生不分胜负,但如果就内容而言,我却不得不低头服输,承认学生比我强。我觉得在比赛的过程中,我总是受一定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者说我不敢超越教学以来惯用的思维标准,我遵循着一定的解题标准,只思考怎样列算式解答,而学生却没有任何标准,也不考虑对与错,任意驰骋,海阔天空,可见我的思维比较老套,循规蹈矩,我所找到的答案也早已大众化了,而学生敢想、敢说,他们找出来的答案新奇、富有创意。可以说,在想象力方面,学生比我强多了。
3.开放学生“实践”,强化有效教学。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由于学生动手实践,脑、口、眼、耳、手并用,时间显得很充裕,很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又如,教学“一捆电线长20米,先用去4米,又用去7米,这捆电线比原来短多少米?”这道应用题时,让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结果,大部分学生列出了“20-4-7”这样的算式。可见,学生对题意还不理解。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呢?是采用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让学生自主活动?我选择了后者。这时,我让学生同桌拿出两张一样长的纸条,把其中一张纸条先后剪去两段后,比原来短了多少?短了的是哪一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结果发现:“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两次共用去了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理解了题意,自主解决问题,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完全得益于学生的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渐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根据一些著名数学教育家的观点,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数学是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他们把学生学数学看作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唯有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才能把数学学到手。
阳光雨露壮禾苗。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领空遨游。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有成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鼓励,使成功成为成功之母。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喜欢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更加有效。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00 (9).
[2]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研究和实验[M].科学出版社,1999.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师大出版社
[5]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6]黄宏渠.更新教学观念 促进学生发展[J].福建教育,2002(3)
(责任编辑:孔祯懿)
关键词:有效学习;情境创设;开放课堂
虽然“满堂灌”、“填鸭式”、“牵鼻子”“老师计划学生”、“学生克隆思维”“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过去,但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然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我们老师经常感到教学不能如意,虽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了创设情境、开放课堂、倡导自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趣味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表里不一,这样的教学不但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那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参与省级教研课题:《发展性教学》的课题研究实践谈几点认识和感悟。
一、创设情境,促进有效
课堂上的人际交往、心态、情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课堂教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会包容。
1.营造“和谐”情境,创设有效教学。
教师最忌讳的就是对学生的过失进行批评和训斥,而今天的学生已不那么“听话”,当受到老师的心理伤害时,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师生互相尊重,因为教师的权威因素使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优势地位,所以,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批评学生应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本学年我从事一年级教学,就遇到过以下现象:我们班最淘气的孩子就属书臣了。那天,他真是把我气坏了:都上课半天了,别的孩子全都兴致勃勃的学习,只有他,文具盒敞开着,铅笔散了一桌子,书呢,不情愿的躺在一边,他自己呢,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的掰橡皮!我火冒三丈,冲着他嚷道:“书臣你给我站起来,老师刚才说什么?请你重复一遍!”他吓了一跳,愣了,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然后就仰着头看着我一语不发。教室里安静极了,空气像凝住了一样,其他的孩子都看着我。看着他可怜的样子,我的心一软,就蹲了下来。这样,就是我抬头看着书臣了,正好迎上他心虚的目光。“书臣,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才能学到知识。”我边说边拉起他的小手,语气也缓和了很多,书臣看看书又看看我,我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他终于同其他孩子们一起活动和思考了,我及时表扬他,大家笑了,他也笑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创设“趣味”情境,探索有效教学。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例如上期在教学“2~5的分与合”一开始,我把巧克力拿在一只手上,问:老师的手上有多少粒巧克力?接着神秘地告诉孩子们:现在我要把4粒巧克力藏在两只手里,请你来猜猜看?说着顺势把两只手放到背后。顿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要来猜一猜。学生尽情地猜,教师先都不予以确定,接着问: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呢?你会用圆片来摆一摆、试一试吗?“猜一猜”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出新的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举手投足之间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又如在教学“6、5、4、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在这节课中还设计了“小兔乖乖跳不跳”的游戏,先出示7 7=14,要求小兔子们不计算,估计下面这些算式得数会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小就乖乖地坐在那儿。然后一一出示6 7、7 3、8 7、7 5、6 6、8 9并问:“小兔乖乖跳不跳”,学生马上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动作。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还经常做“速算比赛”、“指得数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如“指得数比赛”,我在黑板上写出所需要的数,请两人上来比赛,老师说题,得几,学生就指黑板上写的几,看谁指得对指得快。为了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我在指定两人到前面参加比赛的同时,把下面的同学也分为两队,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先指对的次数,最后老师看左右两部分同学打的手势,就知道几比几了。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排球赛,大家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而要当好裁判员,也必须算得快,这样就把两人的活动变为全班同学的活动,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3.引进“生活”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要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就必须在教学前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够不够”的问题时,创设了“小超市”的情境——“老师先买来了7包游戏棒,又买了8包游戏棒,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1包,够不够?还多出几包?”这一情境的创设,复习了求总数以及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接着以旧引新,出示橡皮、本子、贴纸等小商品。问:“你想到小超市买什么?买多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商品,再让大家仔细观察图中这位顾客买了多少?小超市中还剩多少?想一想小超市中原来有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过程,发现并理解了求原来有多少要把卖掉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从熟悉的、身边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透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也能品尝到成为一名“探索者”、“发现者”、“成功者”的喜悦。
二、开放课堂,促进有效
1.开放学生“想象”,促进有效教学。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新课程中安排了很多猜想,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在教学数字大小关系的《小小养殖场》一课中,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思维活动。“笑笑的爸爸今年37岁,淘气爸爸的年龄和她爸爸的差不多,可能为几岁?(56、39、24、35)。”“老师今年42岁,哥哥跟我差不多,我哥哥可能是几岁?(44、28、41、50)”在这猜的过程中,小朋友不仅增强了数感,而且培养了利用生活经验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朋友尚沉浸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对于学习,他们感觉有些新鲜,卡通人物正向他招手呢!大象正和长颈鹿比高矮。大笨熊还和小白兔比跳绳呢,小白兔跳了23下,熊只跳了2下,可真笨……小朋友一下就乐了,我们的新书真有趣,就像童话一样。书中所选取的都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背景,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数学乐园中,去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
2.开放学生“说悟”,深化有效教学。
教师的包办代替不但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长此以往,学生懒于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要提供让学生说的环境。像往常一样,当学生认识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之后,我习惯性地问学生:你们能在教室里的这些物体上找到我们刚才认识的图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一位学生还大声地补充说:我可以找很多很多。我笑着说:还吹牛呢?学生说:不是吹牛的,要不,咱们比一比。我心想:竟敢向我挑战,那太好了。于是我说:“比就比,我一人对你们37人”。约好比赛规则后,一场精彩的师生赛开始了。师:桌面是长方形的。生1:钟面是圆形的。师:流动红旗是三角形的。生2:校徽是长方形的。师:文具盒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生3:橡皮擦有四个面是长方形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师:……。生4:扫把的下面那个面是三角形的。生5:时钟里面那个“4”尖尖的那一块也是三角形的。生6:吊扇那三个叶片围起来是三角形的(师顿悟,却假装疑惑,生冲上讲台拿起粉笔边说边画起示意图来)。生7:老师,吊扇转起来就变成圆形了。一个调皮的学生突然站起来,用两个食指和两个拇指围了个图形,问:老师,这是什么。我一时糊涂反问:是什么?生骄傲地说:三角形呗。我非常吃惊,比赛的结果不分胜负,这是学生宣布的,我可不敢宣布,因为我觉得,如果就数量而言,我的确和学生不分胜负,但如果就内容而言,我却不得不低头服输,承认学生比我强。我觉得在比赛的过程中,我总是受一定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者说我不敢超越教学以来惯用的思维标准,我遵循着一定的解题标准,只思考怎样列算式解答,而学生却没有任何标准,也不考虑对与错,任意驰骋,海阔天空,可见我的思维比较老套,循规蹈矩,我所找到的答案也早已大众化了,而学生敢想、敢说,他们找出来的答案新奇、富有创意。可以说,在想象力方面,学生比我强多了。
3.开放学生“实践”,强化有效教学。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由于学生动手实践,脑、口、眼、耳、手并用,时间显得很充裕,很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又如,教学“一捆电线长20米,先用去4米,又用去7米,这捆电线比原来短多少米?”这道应用题时,让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结果,大部分学生列出了“20-4-7”这样的算式。可见,学生对题意还不理解。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呢?是采用教师的演示,讲解,还是让学生自主活动?我选择了后者。这时,我让学生同桌拿出两张一样长的纸条,把其中一张纸条先后剪去两段后,比原来短了多少?短了的是哪一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结果发现:“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两次共用去了多少米,学生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理解了题意,自主解决问题,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这完全得益于学生的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渐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根据一些著名数学教育家的观点,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数学是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他们把学生学数学看作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唯有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才能把数学学到手。
阳光雨露壮禾苗。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领空遨游。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有成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鼓励,使成功成为成功之母。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喜欢学习,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更加有效。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00 (9).
[2]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研究和实验[M].科学出版社,1999.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师大出版社
[5]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6]黄宏渠.更新教学观念 促进学生发展[J].福建教育,2002(3)
(责任编辑:孔祯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