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愧”与“无愧”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指南录>后序》增加了原来人教版删节的部分,即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此段是全文情感抒发的高潮和主题的升华,我们可借此以管窥作者文天祥的整个内心世界。本文试图以苏教版《<指南录>后序》补充部分为分析对象,从“愧”与“无愧”两个角度,来探究文天祥的思想和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文天祥的“愧”
  
  纵观文天祥的一生:精忠报国。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义无反顾的殉道者。但试看这一段的第一句:“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当时的活着,意义是很稀薄的,甚至是惭愧的。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心中有愧呢?
  1.愧对君主——探索文天祥忠君思想的来源
  文天祥是一个忠臣。忠,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年的道德传统。正如《左传·成公二年》所载:“忠,社稷之固也。”忠被儒家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
  文天祥也同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忠君是其不可动摇的思想基石。除此之外,他的忠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宗对他的知遇之恩。这让文天祥像诸葛亮忠于刘备的知遇之恩一样,不管南宋政局是如何腐朽没落,小朝廷是怎样的风雨飘摇,他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以此来表达对君主的一片忠心。
  但当时的情况却是南宋的君主饱受蒙古人的羞辱,江山社稷也行将被之蚕食殆尽,作为臣子不能保卫社稷却使主上受辱,为臣的即使以死报国也还是有余罪的,而他居然还活着,面对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君主,不是让文天祥惭愧万分吗?
  文天祥“愧”的原因之一:愧对君主。
  2.愧对亲人——探索文天祥忠孝难全的痛苦
  “孝”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根基。为人子当尽孝,为人臣须尽忠,这是封建社会对士人的最基本要求。但事实上往往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文天祥说的“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则死有余责”,指的就是因不能为父母尽孝,完成一个长子对父母,长兄对胞弟,甚至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子女应尽的责任而在内心深深的愧疚与自责。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他一连用了22个死字,历数了18种随时可能死的状况,痛定思痛时,这更让文天祥深感有愧于他的父母亲人。
  文天祥“愧”的原因之二:愧对亲人。
  
  二、文天祥的“无愧”
  
  对于一个在程朱理学熏陶之下的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徒来说,忠、孝两种观念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天祥思想的根本。但是残酷的现实不能让他同时既做孝子,又做忠臣。在两者之间文天祥舍前而取后:“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文天祥的“无愧”正是来源于他对于“义”字内涵的深刻认识。
  1.无愧于圣贤——探索文天祥的“义”的思想实质
  文中说到“请罪于先人之墓”,这儿的“先人”应该从更广义的层面理解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先贤,这样才能自然的引出下面文天祥对“义”的理解。也正有了对“义”的理解与坚持,才使得他能够超越“忠”、“孝”两难的痛苦,并且赋予“义”更多的含义。
  当士风颓靡,人人自保,无人再以忠义为信仰,以社稷为己任时,文天祥挺身而出,这份敢于担当的勇气正是原儒之风范。包括之后在《<指南录>后序》中讲到的出使元营,被拘出逃,历尽九死一生,依然痴心不改。这都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有着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勇敢地面对这非人世所堪的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这信仰就是这“义”字。
  至此,文天祥实现了由“愧”到“无愧”的转化,也不再局限于“忠”、“孝”两难的痛苦中,而是以“义”统领了“忠”、“孝”,赋予了“忠”更新的内涵。
  2.无愧于社稷——文天祥是“忠社稷”而非“忠君”
  文诗中虽有“为我王室故”,“不改愚憨”之句,但文天祥绝非是只知忠于一个君主的人,他是忠于社稷而非忠君。面对蒙古族人对南宋的入侵,他是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若他只知忠君,尽可以随恭帝而去。文天祥被囚燕京时,元宰相博罗以“弃嗣君,别立二王,如何是忠君”之语来诘难他。他回答说:“德祐吾君也,不幸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是忠君也。从怀愍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这个回答是孟子思想的发扬光大,更是文天祥并非只知忠君而是忠于社稷的力证。
  3.无愧于宗祀——文天祥的另类全孝之举
  对于“孝”的问题,文天祥始终无法绕开,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愧疚之一。在“行义”还是“尽孝”两者的考量与取舍中,他选择了前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做到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先贤。但是作为补偿,他还是默许了他的弟弟文璧以降元的方式,文璋以归隐的方式来保全了文氏宗族的血脉。这可以算是文天祥用另外的一种方式来尽孝吧。
  在文天祥的内心世界里,“愧”与“无愧”始终交织在一起,但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自认为愧对君亲,但却始终坚持行义,以孔孟圣贤取义成仁之思想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并最终以死来完成了一个汉族优秀士人的忠义实践,他本人也成为中华民族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现代青少年对历史知识获取的途径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历史剧。由此可见,历史剧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他们有时是以历史剧里的内容和情景来判断和认识真实历史的。影视作品里含的历史知识极少,即使有,还多半是从野史、传说、笔记中来的,有的甚至就是胡编乱造的,这无疑会影响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调查显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仅次
摘 要:本文以2019年湘教版《地理1》《选择性必修1》与美国《科学发现者——地球科学》中的“大气专题”为例,基于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从HPS的内容数量、构成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客观地反映两国高中地理教材融入HPS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建议:地理教材中增加HPS教育内容,转变地理教材为地理学材;地理教学应重视HPS地理教学,注重地理学科HPS教学策略;地理教师应积极
养生心得很多,归纳起来,用四句话来概括:简简单单,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简简单单,在这里可以指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上要简单,不要追求奢侈。金钱和物质生活是无止境的,到头来使你沉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对金钱不要一味地索取,要有“舍”才有“得”。如同春天种什么,秋天才能收获什么。反之,春天没种,秋天不会有收获同等道理。金钱何为多?何为少?比起比尔盖茨来,我们的钱财又算得了什么呢?再说,比尔盖茨
班集体是学校的最基本单位,班集体的班风、学风的好坏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和能否健康发展。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和管理质量,关系到全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也承载着众多家长的重托和社会的期望。我认为班主任工作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一、端正思想    班级管理中,我经常利用展会、班会讲述学习目的及意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等,以拨正学生认识,引领学生茁壮
末日已过,但这新纪元的寒潮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动辄零下10度的气温是否已经让诸位潮人们招架不住了呢?其实不止我们如此,不少出了名的抗冻名人也在今冬穿上了厚厚的棉服,大小姐 Paris 更是抢先为大家示范了几套时髦滑雪装,现在就跟随 Vogue 的脚步去看看她们的保暖扮靓搭配吧!
一身红色唐装服饰,腰板挺直,始终面露微笑,讲话语气温和而平缓,但极具磁性和吸引力,他就是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会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姓名学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宏名轩创办人——巨天中。  巨天中,祖籍山东巨野,原名董文中。国学哲学及北京工商学院企业管理三科博士学位。  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痴迷于中国国学文化,尤其是易经文化的研究。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包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反映:英语学习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一方面教师抱怨学生不会学.不用功,另一方面学生反映英语学起来听不懂、没兴趣。 所谓“兴趣”.就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正如文学家郭沫若所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只有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乐学、善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学
“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支撑的知识学习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僵化教条式的机器般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育的温馨与人性化所在。教师对学生予以关爱,那将是学生享受来自血缘关系以外的第一缕温情,是学生走上社会前懂得关心帮助的最初起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尊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长期以来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而新教材遵循课程功能的多元化指向,十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使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殿堂。为此,教材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道德人文因素。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是与课程、教材功能和内容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的。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教材采用大量文字叙述道理的模式。根据新的课
【摘 要】 家校合作是一项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我们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对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依据系统论的思想,我们提出了整合优化、多元互补的家校合作的新机制,即充分发挥学校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整合各方资源,按照沟通、养育和学习指导三个层次,激发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不断提高家校合作的水平。  【关键词】 家校合作 新机制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