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信仰养成的重要性与困境,探寻大学生党员信仰养成的路径和对策,以夯实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根基。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党员;信仰
一、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党员信仰养成的重要性
第一,信仰关乎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党员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铸就信仰、坚守信仰、追逐信仰,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深深融入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外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实践中。
第二,信仰关系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习近平指出,高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一定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西方意识形态冲击的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第三,信仰决定高校学生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和成长成才。大学生党员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与我们党的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互依存。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青年人在追求个人理想和个性发展的同时,能否执着党的奋斗目标,服务社会大众,坚守道德操守,践行理想信念,根源在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原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党员信仰养成的困境与问题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在拓展了大学生党员信仰养成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信仰冲击和价值观挑战。
第一,从信仰养成的过程角度看,高校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缺乏教育合力。新媒体在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和拓展视野方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和价值观侵蚀。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冲击所导致的大学生信仰缺失缺乏客观认识,宣传部门也缺乏与其他部门有效配合,缺少对学生党员的系统教育,造成信仰教育缺失。
第二,从信仰养成的路径和环境角度看,缺乏有效手段和创新途径。信仰带有强烈的社会性,是可以培养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培养仍然集中于思政课、学习社团、理论讲座、党团活动等传统教育模式和手段,已无法形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理论感染力和情感吸引力。必须探寻依托新媒体的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途径,体现时代特色。
第三,从信仰的践行和转化角度看,大学生党员信仰的实践转化效度不高。信仰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论和情感追求,只有经历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才能转化为实践,焕发出行动力。当前,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仅停留在理论灌输和情感熏陶层面,教育主体并不重视其效果检验和实际影响力,教育流于表面。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对策
第一,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是大学生党员信仰培养的主阵地。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四门课融会贯通,形成以信仰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文献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成果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教育,加强正确历史观的教育。
第二,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教育载体
新媒体时代的信仰养成载体应当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要以思政课课堂讲授为阵地载体实现信仰教育直接灌输;以学校党校党课培训为直接载体实现信仰教育直观化;以红色主题网站和学校社团为辅助载体实现信仰教育常规化;要以博客微博微信为新常态载体实现信仰教育有效沟通;以手机终端为灵活载体实现信仰教育即时教化;以学生微视频微电影微话剧等为微载体实现信仰教育形式活化。
第三,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创新机制
健全的培养机制是信仰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目标的引导机制、以发挥党员主体性为依据的协调机制、以强化纪律和底线思维为规定的规范机制、以培训、考察、监督和跟踪为主线的监督机制,和以及时控制不良思想倾向为责任的预防干预机制。
第四,健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队伍建设
优秀的施教队伍是信仰教育的客观保证。健全教育队伍,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和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全力培养熟练运用新媒体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团队;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媒体素养;合理组建理论素养深厚和信息化水平精湛的理论宣讲家队;打造完善德行兼备的专兼职青年辅导员队伍;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
第五,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校园环境
营造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环境是信仰教育的重要依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高校党委要拥有网络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大局意识和大格局,努力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环境;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主环境;打造校报校刊校园互动社区等校园数字化环境;创设校园“微文化”软环境;开辟网络安全维护和舆情统计的新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人民日报,2015年3月1日
[2]习近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月20日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SZ031、L14bszx032、L15wsz023)、辽宁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模式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立项(JGZXS13032)、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GXDJ2014-C077、GXDJ2015-B057)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党员;信仰
一、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党员信仰养成的重要性
第一,信仰关乎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党员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铸就信仰、坚守信仰、追逐信仰,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深深融入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外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实践中。
第二,信仰关系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与加强。习近平指出,高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一定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西方意识形态冲击的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第三,信仰决定高校学生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和成长成才。大学生党员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与我们党的肌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互依存。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青年人在追求个人理想和个性发展的同时,能否执着党的奋斗目标,服务社会大众,坚守道德操守,践行理想信念,根源在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原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党员信仰养成的困境与问题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它在拓展了大学生党员信仰养成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信仰冲击和价值观挑战。
第一,从信仰养成的过程角度看,高校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缺乏教育合力。新媒体在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和拓展视野方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和价值观侵蚀。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冲击所导致的大学生信仰缺失缺乏客观认识,宣传部门也缺乏与其他部门有效配合,缺少对学生党员的系统教育,造成信仰教育缺失。
第二,从信仰养成的路径和环境角度看,缺乏有效手段和创新途径。信仰带有强烈的社会性,是可以培养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培养仍然集中于思政课、学习社团、理论讲座、党团活动等传统教育模式和手段,已无法形成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理论感染力和情感吸引力。必须探寻依托新媒体的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途径,体现时代特色。
第三,从信仰的践行和转化角度看,大学生党员信仰的实践转化效度不高。信仰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论和情感追求,只有经历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才能转化为实践,焕发出行动力。当前,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仅停留在理论灌输和情感熏陶层面,教育主体并不重视其效果检验和实际影响力,教育流于表面。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对策
第一,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是大学生党员信仰培养的主阵地。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四门课融会贯通,形成以信仰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典文献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与成果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教育,加强正确历史观的教育。
第二,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教育载体
新媒体时代的信仰养成载体应当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要以思政课课堂讲授为阵地载体实现信仰教育直接灌输;以学校党校党课培训为直接载体实现信仰教育直观化;以红色主题网站和学校社团为辅助载体实现信仰教育常规化;要以博客微博微信为新常态载体实现信仰教育有效沟通;以手机终端为灵活载体实现信仰教育即时教化;以学生微视频微电影微话剧等为微载体实现信仰教育形式活化。
第三,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创新机制
健全的培养机制是信仰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目标的引导机制、以发挥党员主体性为依据的协调机制、以强化纪律和底线思维为规定的规范机制、以培训、考察、监督和跟踪为主线的监督机制,和以及时控制不良思想倾向为责任的预防干预机制。
第四,健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队伍建设
优秀的施教队伍是信仰教育的客观保证。健全教育队伍,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和党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全力培养熟练运用新媒体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团队;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媒体素养;合理组建理论素养深厚和信息化水平精湛的理论宣讲家队;打造完善德行兼备的专兼职青年辅导员队伍;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
第五,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的校园环境
营造巩固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环境是信仰教育的重要依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高校党委要拥有网络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大局意识和大格局,努力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环境;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主环境;打造校报校刊校园互动社区等校园数字化环境;创设校园“微文化”软环境;开辟网络安全维护和舆情统计的新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人民日报,2015年3月1日
[2]习近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月20日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SZ031、L14bszx032、L15wsz023)、辽宁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模式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立项(JGZXS13032)、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GXDJ2014-C077、GXDJ2015-B05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