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新说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ngel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是宇宙中最可怕的天体,任何东西敢于拦它的路,都将被其吞食而尸骨不留。因此,掉入黑洞也就意味着彻底毁灭。不过最近几年来,这个看法似乎出现了裂缝,科学家在更深刻地探索宇宙时,发现黑洞并非是一个无底洞,甚至也不是一个洞。目前,激烈的争论涉及黑洞究竟包藏着什么。
  “黑洞”一词出于著名物理学家惠勒。20世纪60年代,他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物质堆积在时空中的一点时,若其密度处于无限密实,那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例如,当一颗恒星燃尽其核燃料,此时其残存物质使自己塌缩,既快又猛。这些物质的引力将压倒其自身相斥的自然趋势,只要这颗恒星足够大,其结果就是塌缩成一个奇点,它的周围是一个所谓的视界,整个结构称为黑洞。为何要把它叫做黑洞呢?这是因为任何东西(包括光)一旦穿过视界这条界限,它就永无返回之日,视界内任何东西的最终命运,都是被挤入奇点。
  到了1975年,黑洞的面貌有了改变。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霍金提出了“黑洞不黑”的著名论断,一鸣惊人,也由此被誉为爱因斯坦第二。他指出,黑洞将缓慢而不可抗拒地蒸发,人们称之为霍金辐射。按量子论,在成对的虚粒子中,粒子被吸入黑洞,而反粒子则携带以霍金辐射为形式的正能量逃逸。随着时间的流逝,黑洞最终将完全蒸发入空间。
  自从霍金辐射这个概念提出之后,物理学界一直对落入(黑洞)物质的信息问题争论不休。在相对论看来,物质的有关信息落人黑洞后将消失;而按照量子论,它们最终将逃逸。霍金在早期曾声称,霍金辐射的随遇性意味着能量(也即物质)将逃逸,而信息不能,于是就出现了“信息佯谬”的问题。但在2004年,霍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反复不是偶然的,正是人们重新思考黑洞规律这一思潮的一部分。
  这一重新思考来自物理学的进展,具体地说,来自弦论。科学界长期以来企图把广义相对论(这是一个描述大尺度空间的理论)和量子论(它所描述的是微观世界)统一起来,而弦论被认为是能够把上述两种理论结合起来的最好的理论,它已有20年的历史。弦论断言,时空以及其中的万物,皆由振动着的弦组成,它非常微小,且有一种弦带着引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斯特罗明格和伐法首次把弦论应用于黑洞,着手研究信息佯谬。按照弦论,黑洞内部又是什么样呢?他们发现,弦和弦论中的其他东西可能建立起一个高密度的小结构,这些结构运行起来就像黑洞,它们的引力拉力可以阻止光从中逃出。他们还计算了在这些黑洞中弦有多少种排列的状态,结果数目大得惊人。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弦具有多少种排列状态?跟黑洞有何关系?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
  20世纪70年代,霍金等物理学家利用量子论计算了一个黑洞的熵。一个客体的熵,大致上是它所含信息量的量度,也就是说,熵测量了组成一个客体的单元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状态的排列。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斯特罗明格跟早年霍金计算的对象,根本就是一回事。更令人兴奋的是,弦的不同状态排列数,跟霍金等对熵的计算相吻合。这使人们相信,弦构成黑洞的有效性。
  但上述斯特罗明格的计算,并不告诉人们弦是如何排列的。2004年,物理学家马图尔和他的同事们,着手研究了黑洞内弦的位形。他们说,弦总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大而松软的弦,它要比奇点大得多。马图尔小组计算了弦黑洞的总体物理面貌,按照新的认为,他们把黑洞称为“毛球”或“弦星”。让马图尔吃惊的是,他们发现,这种由大弦构成的黑洞与传统理论中的视界一样大。马图尔说:“弦正在改变我们关于黑洞内部的图景,它将真正意味着,这幅中心有一个黑点的圆洞的图景是错误的。”
  在马图尔的毛球模型中,虽如上述也有一个视界,但其性质大不一样。在传统看法中,视界是一个很明确的、具有极限意义的界限,任何东西进入这一界限,最终必在黑洞的奇点上被粉碎。而在毛球模型中,视界是一个由弦组成的泡沫状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明确的边界。
  那么在毛球中,信息的境遇又会怎样?首先,毛球中没有奇点,球内弦物质的各种途径到达其视界,这意味着信息能藏在弦中,并“打印”在外出的霍金辐射上。
  现在可拿一个例子来做比较。试想,将奶油放入一杯黑咖啡,然后把咖啡和奶油滴入老式黑洞,它们将奔向奇点并消失,你将永远看不到二者混合的结果;若把奶油和咖啡滴入毛球,那么有关二者混合的信息将编码在弦的振动上,外射的霍金辐射将携带着每个奶油和咖啡粒子状态的详细信息。故马图尔说:“在这里,没有信息问题。”
  不过,至今马图尔的毛球思想还是相当初步的。他还不能确定,他的模型如何适用到大型黑洞上,也不了解黑洞随着时间是如何演化的?
  最近,霍罗维兹和马尔达什纳也提出了信息能带出黑洞的看法,但跟马图尔不同的是,他们相信黑洞中心确有奇点。他们说,信息可通过量子的远程传送机制而逃逸。远程传送概念认为,一个粒子的态,可在一瞬内传送到甚远程之外的另一粒子。故霍罗维兹等说,击中奇点物质的信息可通过霍金辐射而外逸。
  但霍罗维兹等的思想要想正确,还得加上一个前提,那就是落入(黑洞)物质和外向的霍金辐射不能相互碰撞。否则,就将破坏远程传送过程。量子信息理论戈特斯曼和普雷斯基尔说,这种破坏是很容易发生的。不过后来又有理论物理学家认为,所有这些破坏实际上都将相互抵消,并声称在他的计算中,一个黑洞的极大部分信息可能永远保存着,而其他的一切最终都将逃逸。他还认为这一点适用于任何黑洞,不论是大到星系中心的超级黑洞,或小到一个粒子内的微型黑洞。
  而戈特斯曼对远程传送的批评不肯放松,或者说更为致命。他指出,这种效应比光通信还要快,而这一点被相对论所禁忌;此外,远程传送机制还依赖于这样一个假设,即黑洞内每个单元物质的量子态必须都相同,在这样的条件下,量子论允许一个粒子态对另一粒子态加上一个瞬间效应,但这无法适用于通信。戈特斯曼得出结论说,远程传送机制不能很好运作。实际上他怀疑,如果信息佯谬的看法是错误的,可是我们无法知道它错在何处。
  这个问题也困绕着量子引力理论家雅各布森。他仍然相信,落入黑洞的信息对于黑洞的外部世界而言,是永远消失了。他认为远程传送机制尤其不可信,他说:“打算把信息外送,,这是孤注一掷的思想。”其实连霍罗维兹等人自己,也不敢确信那是行得通的。他说:“我们提出的只是一种可能性,这在弦论上并无很好的基础。”雅各布森相当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黑洞外部和内部之间的联系在弦论中十分复杂,人们也许只是简单地按照他们的需要假定了他们想要的结论。而且在弦论中,信息这个概念十分微妙,迄今还没有很好的定义。
  信息消失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也反映出,我们对黑洞的认识太粗浅。
  信息是否能从黑洞中逃逸,或者被破坏,至今仍是一个热门的争论课题。现在看来还有第三种可能性,这基于所谓的环量子引力论,这是一个对弦论具有挑战性的理论。该理论的领头人斯莫林说,时空由比弦还要小的环所组成,环又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带有结和分枝的网,称为自旋网络。这个模型的优点是:时空本身可从这些网络中涌出,而不必像弦论中那样假设。
  还有一位引力问题理论家应用自旋网络创制了一个黑洞模型。他发现,描述时空的方程式适用于一个有序的途径,即使在奇点上也然。这跟一般的黑洞模型大不相同,在那些模型中,当时空塌缩时物理方程即被破坏。因此,这一概念意味着到达奇点的信息可能仍保存着,并被编码在自旋网络中。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被黑洞捕去的信息不可能随着霍金辐射外逸。而这一概念认为,这些保存着的信息可以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当黑洞蒸发后它们将重新加入到宇宙的其他部分。
  科学家大都认为,今后不论什么理论取代相对论,就黑洞而言,一个最大的可能是它不会像我们一直以来所想象的那样富有戏剧性。说到底,谁会感到一个弦球神秘莫测呢?
  (盛文娟插图)
其他文献
天文学家观察到一个原来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天文现象:一个巨大的星系团中正在形成新的恒星。  大多数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体。在很久以前,在孕育出它们所能形成的许多恒星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现在都是“呈现红色并已经死去了”。但从理论上来说,根据新的恒星所发出的蓝色光线,星系团的形成应该有一种处于冷却的状态。  这个被正式命名为SPT-CLJ2344-4243的星系团距离我们大约70亿光年。研究者根据它所
在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和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的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它们都在哪儿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更多的有关“费米悖论”的资料大家可以上向搜索。在我心中一直有两个疑问。第一,宇宙那么大,也看不出地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外星人的踪迹呢?第二,地球已经40余亿年了,生物年龄也有30余亿年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在人类之前还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学科渗透与综合教学的能力,这对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化学教师培养的更新更高要求。当前高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无论在知识覆盖和学时数上
当全球温度升高1℃的时候,非洲大陆冰雪荡然无存,北极熊、海象和环斑海豹,从地球的北端销声匿迹。温度升高2℃,从鲭鱼到须鲸淘汰出局,格陵兰冰原彻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高2米。  升高3℃,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大部分会在大火中被烧毁,数千万或者几十亿难民会从干旱的亚热带地区迁移到中纬度地区。升高4℃,整个北冰洋冰帽也会消失,全球海平面会又提高5米,伦敦周边夏季气温将达45℃。升高5℃,两极均没有冰雪存在
恶性肿瘤晚期伴胸腔积液的患者,当大量胸腔积液挤压产生呼吸、循环障碍时,通过胸穿抽液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因胸水生长迅速且持续存在,需要反复抽液、胸腔内灌注化疗及使用脏壁
为了探索小行星带、木星、土星以及它们各自的卫星,同时为实施其他一系列太空探测任务,1972年和1973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分别发射了“先锋10”号和“先锋11”号宇宙飞船。  上述任务在这两艘飞船升空几年后就基本完成,但这两个意气风发的小先锋继续勇往直前,目前已快要彻底飞出太阳系,一路搭载着带给可能会遇到的外星人的信息。在这两艘“先锋”的飞行过程中。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动力实验室的科学家通过多普勒无线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避免学生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我们在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有机化学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实践证明,这套考试方案既提高了学生
本文介绍了由德国教育专家编写的一套综合理科教材,并分析该教材的特点,旨在为我国初中综合理科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张爱玲说过,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一个人的人生有可能在经历了三十年后会有这样凄凉的回忆,然而别的呢?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年代,因为在那个时候有无数的新生事物和新鲜想法都被毫无阻挡地催生出来。很快就有人从北京来到当时的甘肃人民出版社,提出办一个有关飞碟杂志的想法。地处这样较边远、经济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