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hong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传统铁路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已无法满足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部分没有铁路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开始培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文章以西华大学为例,针对地方高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就业数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三方面研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既有优势;基于专业建设实践,分析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地方高校办学特点提出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轨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58-04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文件指出:构建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为导向的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并且培养一批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1]。2020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逆势增长,年开行列车数量达1.24万列,首次突破“1万列”大关,同比增长50%。其中,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约占全国开行量的40%[2]。2020年12月,成都地铁一次性开通运营5条线路,以557.8km地铁运营里程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地铁第三城[3]。由此可见,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轨道交通行业的各项数据指标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亟需一大批具有轨道交通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传统铁路院校(“路内”院校)培养出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数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因此,本着以社会发展为本位的专业设置理念[4],部分没有铁路背景的地方院校(“路外”院校)也积极开设轨道交通专业。
   地方院校承担着为所在城市、所在省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而轨道交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发展行业,如何就地培养大量优质轨道交通专业技能人才,关系行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四川成都省属高校——西华大学为例,通过研究该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以下简称“轨道专业”)近四年本科生的培养情况,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旨在进一步明确地方院校轨道专业的培养定位,为“路外”地方本科院校开设轨道专业提供办学经验和启示。
   一、地方高校轨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根据教育部2019年统计数据,全国本科院校共1 265所,其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其他地方机构直属本科院校708所,约占56%,因此地方高校对于当地人才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辐射全省;而传统部属高校,如西南交通大学,其办学定位则是服务全国。此外,一些“路内”院校,虽属于地方管辖,但由于其常年深耕铁路行业,积累了大量行业资源,其办学定位则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对象西华大学是没有铁路行业背景的地方院校。
   (一)轨道交通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以西华大学为例,本文跟踪统计了自轨道专业开办以来,共四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专业开办之初,由于没有毕业生,大多数“路内”单位对西华大学轨道专业并不了解,因此2017届、2018届毕业生在就业时,不仅需要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也肩负着向社会大众宣传学校新专业的使命。最终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2017届、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但专业对口就业率仍有待提高[5],前两届毕业生在“路内”单位就业的比例仅为50%左右。经过前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轨道专业毕业生在“路内”单位就业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升,用人单位更加了解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第二,专业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路内”单位需求,培养模式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因地制宜”的人才培养定位。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一般是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将影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与东部沿海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各地方高校为满足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西华大学作为四川省属地方高校,拥有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但是在开办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之前,学校基本没有铁路行业背景。通过综合研判自身办学特点和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学校采取了“因地制宜、校企联合、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四川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以扩大轨道交通有效供给,实现由装备制造大省向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强省转变,创造继航空、旅游等产业之后省内经济新的增长点,四川省已将轨道交通产业列为未来支撑性产业大力发展,目前已初具規模。成都市已建成新都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新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等重要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基地,加快培育金牛区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在2020年底成都地铁通车运营里程已位居全国第三。四川省正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参与到全国轨道交通产业的竞争中去。轨道交通产业的竞争,其核心在于轨道交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竞争。
   西华大学面对四川省和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运达科技、成都国铁电气有限公司、成都地铁等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学生不用离开成都,就可以在当地的轨道交通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找到感兴趣的专业点、学以致用,回到学校后将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随时掌握高校轨道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及时反馈给学校,最终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另外,在学生大四进行毕业设计时,引入校外导师负责制,聘请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深厚专业理论的企业导师或兄弟院校导师,开展校内校外导师协同指导,全程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进行把关,确保学生论文题目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2.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轨道交通专业作为国家战略新興产业,其综合性、应用性、行业针对性极强。鉴于此,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其专业定位为:依托本校控制工程一级学科、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定位于“国内知名”水平,确保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是自动化类专业中的一个特色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铁路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掌握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系统理论基础知识和工程中的专门知识,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知识水平的轨道交通行业高素质人才。
   我国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类: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6-8]。传统轨道专业注重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诸多“路内”单位,特别是地铁公司更加青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量体裁衣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9-10],从而快速解决地铁运营公司的人才缺口问题。但是,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后劲的角度考虑,单一地追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将由于理论知识的欠缺而失去进一步上升的机会。反之,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出的学生由于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也不会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高校应采取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考虑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所处区域的优势资源,以实践知识的传授为主、兼顾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轨道交通专业技能人才。该培养模式不仅能满足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他们职业生涯中后期的发展,也可以为需要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
   以西华大学为例,教育部自2012年增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2013年,西华大学成为首批招收轨道专业本科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成立之初,学校结合当时行业需求、经济发展特点,制定了第一版轨道专业学生培养方案。随着近些年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在2019年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两版培养方案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
   对比表1和表2可知,新版培养方案在总毕业学分数被压缩的情况下,专业课的毕业学分和占比却不降反升,新版培养方案突出了轨道专业课程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新版培养方案通过增加学分、专业选修改必修等手段,进一步强化了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相关课程地位。同时,新版培养方案在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中增加了人工智能、Python编程等课程,并且新增了6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总之,新版培养方案在科学性、先进性、社会效用等方面均有较大改进,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
   二、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方高校开办轨道专业的时间都较短,在探索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中,积累轨道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西华大学人才培养实践,通过研究发现地方高校轨道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系不够紧密
   轨道专业工程应用性较强,地方高校在开设该专业的时候,一般会积极联合当地轨道交通企业,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机会。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学生人数多,安全风险大。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赴企业实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管理负担。加之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混乱,缺乏一套完整实训方案。实习期间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实习效果差。企业必须为实习生安排专人管理,同时考虑实习生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学生作为学徒,由于自身操作失误容易造成产品物料的浪费。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为了生存和长远发展,在生产、销售、研发等方面,必然会不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在“逐利”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对实习生的培养,最终,实习大多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得到专业技能方面的系统培训。
   (二)教学模式单一
   近年来,轨道专业作为新开专业陆续出现在地方高校,由于学校投入经费有限,一些本该进行实验和现场教学的课程,不得不采取讲授法。例如,在讲授信号继电器时,如果仅通过PPT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继电器、继电器控制电路,而忽视实物教学,学生在实践中即使面对真实的继电器,也不明白如何使用、如何将其接入信号系统。
   讲授法能够让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易于控制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获取系统性的专业知识[4]。讲授法适用于特定的专业和课程,然而轨道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且又需要一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的交叉专业(涉及控制、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学科),如果所有专业课程都采用讲授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受到抑制,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
   (三)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畅议的提出已有八年时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2020年,“一带一路”的重要考察指标“中欧班列”,其年开行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可以预见国家对轨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地方高校在制定轨道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时,由于国际化意识不够强,往往忽视区域优势和自身特点,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时基本把目标放在铁路局、地铁公司等单位,轨道交通类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无人问津。地方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知识结构的认识不足,是导致学生缺乏国际化意识的主要原因。当然,对于国际化轨道交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专业建设时加强国际化意识,通过大量实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三、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一)校企共建工程实训基地    第一,需求分析。为减轻学生现场实习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地方高校应开展广泛调研,了解一线企业对轨道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二,共建共管。学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寻求合作单位,签订合同,共同建设、管理工程实训基地,制定实训规章制度,由学校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监督实施,建立一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训方案。企业负责人全程参与学生实训方案的制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实训要求,学校应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认真把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基地实训方案,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系统性的实训机会。
   (二)建立多元智能教学体系
   美国教育学、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是多元化的,并且不同的智力领域有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和符号系统[11-12]。因此,针对不同的轨道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分析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授课,如演示法、练习法、学导式教学法。以上方法属于“备教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备学生”。正是由于人类思维、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习惯等方式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三)利用区域优势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高校应充分挖掘区域资源优势,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级技术人才。以西华大学为例,学校地处西南腹地成都,而成都市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近年来与欧洲、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增多,中欧货运班列开行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首先,在制订轨道交通专业培养计划时,可以将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为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方式。其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介绍,增进对相关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最后,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签署合作协议,通过交换生、夏令营等项目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建立两国青年学子的沟通交流渠道。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轨道专业应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教学模式改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方高校轨道专业也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EB/OL].(2019-09-19)[2021-03-11].http://www.gov.cn/zhengce/2019-09/19/content_5431432.htm.
  [2]电商数据局.2020年全国中欧班列共开行数据统计[EB/OL].(2021-01-07)[2021-03-11].http://k.sina.com.cn/article_6012993323_16666ff2b00100oq8m.html.
  [3]马玉宝.轨道上的幸福线[N].成都日报,2020-12-18.
  [4]傅林.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7.
  [5]吴忠观.人口科学辞典[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314.
  [6]何瑾.“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7.
  [7]张阿樱,李志平.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范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
  [8]屈霞,韩学超,万军.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7).
  [9]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
  [10]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1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纪念版)[M].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6.
  [12]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其他文献
安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安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创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重要的时代教育价值,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目标宗旨上具有一致性.通过打造“红色教学案例”,建设“红色师资队伍”、建立特色“红色教学基地”以及拓展“红色教学平台”来实现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而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摘 要:红色家书是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积累的宝贵财富。红色家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红色家书的政治导向功能、情感感召功能和道德示范功能,积极探索实现红色家书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路径,对涵养高校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色家书;爱国主义;功
以“两山理论”为基础的绿色创业教育,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生态政策感知和绿色创业实践,完善绿色创业教育的全链条,提升大学生绿色创新创业理念.吉首大学绿色创业教育探索体现在完善绿色创业理论、激励大学生参与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开发绿色创业支持力量等.高校绿色创业教育体系须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绿色创业管理理论体系、绿色创业实践制度体系和绿色创业物质保障体系.
现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鲜明、兴趣爱好广泛、学习风格各异.利用教育大数据,可以追踪他们的学习足迹,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避免在封闭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已经面临着班级人数多等困难,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利用认知理论的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作用,借助教育大数据并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探索.
摘 要:高校话剧社团在整个高校社团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深受学生喜爱。话剧以其独特的训练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打开学生了解自我与世界的大门,文章通过对高校话剧社团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研究,希望有助于话剧社团的长久发展,以及通过话剧社团的形式帮助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话剧社团;学生综合素质;影响;表现力;感受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摘 要:工程训练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科学设计学习评价模式,将学生互评融入教学,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工程训练”课程的发展十分重要。文章通过对现行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评价标准的制定及实践教学评价过程实施等方面探索学生互评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并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
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是以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提升教师党支部组织力为目的 一项重要的、具有时代性的课题.新时代,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亟需审视“培育工程”中党务与业务的辩证统一,深化“双带头人”在实现党务与业务融合互促中的作用机理,在“切实”(切合实际)和“抓实”(抓出实效)方面加强探索,突出“针对”性和“精准”性,优化工作室培育路径,以实现“双带头人”目标建设,树立标杆,形成经验,产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理论成果,有效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创高
摘 要:守正创新是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遵循。所谓守正,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成功经验的坚守,包括守责任之正、守学科之正、守课堂之正和守队伍之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所在。所谓创新,则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紧随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学生实际,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推动教学模式、育人模式、网络阵地和备课模式的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活力之源。坚持守
摘 要:“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诊所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文章通过分析诊所式教学的起源及其内涵,阐释诊所式教学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条件,进而研究诊所式教学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诊所式教学;经济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3
摘 要:可靠性工程是产品寿命周期内的全部可靠性活动的统称,其核心内容是可靠性分析。工程中小概率事件的直接可靠性分析难以实现,需要融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训练,确定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激励函数和权重值,实现失效面的回归求解,并完成对测试样本的准确分类预测。“可靠性工程”课程中融入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突破可靠性工程求解中存在的天然瓶颈,有效地实现对样本数据的优化处理,降低小样本所带来的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