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相:岁月无痕 真情不老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经风雨已成翁,古稀岁月未龙钟。回首往事感慨多,暮年处事应从容。”这是陈茂相先生真实人生的写照,经历了战乱炮火的侵袭,尝尽了人生苦痛的煎熬,一颗报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在世事沧桑中磨难重重,几经辗转,终于在坚韧的守候里柳暗花明。
  坎坷的一生,圆满的晚年。纵使陈茂相先生没有在年轻力壮之时做出惊天伟业,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来谱写峥嵘岁月,但他在难忍世事里的坚韧不拔与自强不息告诉我们:人是不可以轻易被打垮的。带着对父亲的无限惦念和对儿子的深情期望,陈茂相先生在古稀之年继续他的爱国心与人间真情,在回首往事里从容地走向晚晴。
  
  勇闯天涯,岁月蹉跎
  
  在《人间晚晴》的前言中陈茂相先生是这样记述的:“我们是一个大家族,家人遍布国内外和世界各地,经历过战争的荼毒和时代风云的雷电洗礼……浮浮沉沉于历史的波涛中。”陈茂相先生经历了在印度尼西亚抗击日寇和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战争炮火,回国后又尝尽了人生的苦痛煎熬。
  “再见父亲是在20年后了!他已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与忧郁哀伤,相见似曾相识,顿时感到悲喜交集,他的苦衷更是尽在不言中。”同陈茂相先生亲切交谈,我们得知了这个与亲人分离难相聚的事实,这种苦痛,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是难以忍受和体会的。面对这位慈眉善目的长者,我们开始了久久的聆听,并用心灵去感受他的故事。是的,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还可以纪念。
  陈茂相先生的父亲陈显彰是福山咖啡第一人及中国咖啡产业化第一人。1935年,其父陈显彰先生规模化引进并建场种植咖啡,1942年获得全面丰收,福山咖啡远销香港、上海、广州等地。陈茂相先生的父亲青年时便侨居印度尼西亚,从事经商和农业开发,对种植咖啡、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深思熟虑之后,其父披荆斩棘,开山筑路,开荒垦植,用辛勤的血汗换来了“天和”、“达和”、“东和”三个咖啡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大力主张“提倡国货,挽回利权”、“振兴实业,实业救国”的口号。陈茂相先生的父亲于是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抛弃优越的南洋生活,1933年毅然携带家人旋归故乡,投资开发实业。于是便有了福山咖啡第一人及中国咖啡产业化第一人陈显彰,他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祖国的革命事业和全新建设,即使风餐露宿,也无怨无悔。爱国华侨陈显彰先生为中国咖啡发展史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陈茂相先生的父亲陈显彰不仅仅是一位商人,他更是一个爱国者,作为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所怀的永远是一颗无怨无悔的赤诚之心。他在经商之余,热情积极地为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而组建华侨活动团体,宣传革命主张,为支援革命捐献巨款。他以自己卓越的活动能力,一方面能与当地人联络,沟通思想感情,为侨胞身居异乡谋生站稳脚跟;另一方面,又团结广大侨胞,维护华侨利益。他还组织成立中华商会以保护侨商的合法利益,为了华侨子弟的教育问题,更与华侨一道筹建华人学校,创建“华侨公学”。其父陈显彰在商界、教育、报国等各方面均做出很大的力量,作出了一个海外华侨最大的贡献。在回忆这些的时候,陈茂相先生是满脸的骄傲。
  
  跌宕起伏,柳暗花明
  
  “陈茂相是一位真诚、朴实的人。他的真诚和朴实总是带给我们碧翠青葱和艳阳芳菲,传递给我们一道道青春的风景。”作家天涯的评价同样洋溢着热情。陈茂相先生已经79岁了,峥嵘岁月已远,但他的心依然年轻,并给我们带来热情和阳光。
  他的父亲几经战乱,坎坷一生,尝尽甜酸苦辣,遭逢无数的刀剑与风霜,战胜这些磨难也为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12月28日海南咖啡文化馆开幕并为他竖立了铜像,同时展览出他的光辉事迹,美国加州华人报业还以“华侨之光,流芳百世”为标题做了详尽报道。在海南咖啡文化馆的揭幕仪式上,陈茂相先生之妹陈珠丽也特地从美国赶回来参加了剪彩仪式,并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揭幕致辞。
  陈茂相先生身上有着父亲浓厚的影子和烙印,他同样是穿越战火硝烟,走过人生低谷,起起伏伏直到晚年。和陈茂相先生是边走边聊的,仿佛跟着爷爷听他讲街头巷尾的故事,兴趣盎然。听着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路历程,笔者无心打扰。
  陈茂相先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现在相差甚远,再加上国际社会的动荡不安,华侨的地位可想而知。可以说,他们几乎每天都是诚惶诚恐地过着日子,就如同离家的小孩,独自漂流在外,放眼望去,自己形单影只,无依无靠。尽管他的父亲小有成就,但终究不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年幼时,由于日寇南侵华校停办,陈茂相先生只得由母亲教自己《三字经》、《千字文》等古文书籍,13岁时华校复课才得以进学校读书。可是,那时没有收音机、电脑、充足的书籍报刊,对求知若渴的陈茂相先生而言这也是一种煎熬,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修完了初中课程。更不幸的是,16岁的他因患心臓病不得不休学养病,满怀报国热情的陈茂相先生顿感人生灰暗无望。但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年后他的病奇迹般的好转了,于是,他立马去参加政治学习并进校执教鞭。陈茂相先生回忆说:“我所有的知识积累几乎都是自学和补习获得的。”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读完初中,他产生了回国的念头,他要回国升学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在《走向晚晴》里他这样写道:“走过罗湖进入深圳,我们首先在关卡见到神勇威武,手握冲锋枪挺立的解放军。我们见到了最可爱的人,激发起莫名的激动和兴奋。过了关,踏进祖国的神圣土地,我顿时心潮澎湃,我终于投进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感到无比欣喜。”一个归国华侨对祖国母亲的爱展露无遗。
  梦想是甜蜜的,现实有时候会很残忍,因为时代对他父亲的误会,陈茂相先生也因此受到牵连,虽然成绩优秀,但两次都未能考上大学。大学梦的破碎,伴随而来是18年水泥厂工人的身份,他无从选择,痛苦绝望再一次侵袭体弱的他。但是有坚韧的父亲做榜样,他没有也不会轻易认输,移居香港后他进过鞋厂、手袋厂、纱厂,经历了三代人无处安身的困境。“我们当时是住木屋啊,还是非法建造的。”离乱的岁月,似乎至今萦绕老人心头。最后幸得贵人相助,陈茂相先生到英国国际学校的新学校去当总管,直到退休,靠着辛勤的工作把儿子培养成才。
  陈茂相先生退休后开始专心写作,在香港为发展中国散文诗而努力。散文诗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特点,有诗意的散文细节,表现人生的小感触,短小灵活。“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一身正气。他写文章不图虚名,用笔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回顾、探索、总结。正是‘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他的文章血泪交融,真情毕露。”同行这样肯定自学成才的陈茂相先生。
  现如今陈茂相先生的作品已经结集出版了《走向晚晴》、《心底的琴弦》,还有很多未整理成册。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上,陈茂相先生凭藉一篇饱含深情的《颂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荣获金奖;2009年在国际散文诗大赛暨中外散文诗学会第二届年会上,陈茂相先生以一篇《相聚在长白山》再获优秀奖;他的《深圳特区30年回眸》也登上了香港散文诗杂志还被“深圳散文诗学会”选上朗诵会的朗诵诗……这些发自内心的文字创作,饱含着陈茂相先生对祖国的深情,一如他自己所言:“华侨的心是永远向着祖国的!”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陈茂相先生用手中的笔去书写自己的家族传奇,去回忆当年自己的意气风发,去记录祖国的成长岁月,或许没有长歌当哭的宏伟气魄,可是,真情不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吗?79岁的陈茂相先生不仅执笔写作,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一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还曾多次被社区活动中心分享讲诉,以激励后人。他说:“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会充满着高低起伏,但是终归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现在就过得很幸福。”
  
  苦尽甘来,人间晚晴
  
  当年,在陈茂相先生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是妻子的不避嫌、不怨恨让他重新看到了人生还有希望和光明,从而开启了夫妇二人新的未来。他是靠自己和妻子的辛勤劳动培养儿子成人成才。其子陈文新在取得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获香港科技大学聘请,现升为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是科大的优秀教师,并获北大深圳研究院聘请为信息工程兼职教授,又获上海科技学院聘请为客席教授,被香港政府委任为科技及资讯谘询机构成员。陈文新共写了百篇的学术论文,常被邀请出席世界各地的学术交流会。
  身为科大工程学院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教授兼本科生入学组主管的陈文新,从小便对做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显露出一定的天赋,更曾在就读圣保罗男女中期间,获得杨振宁教授亲自颁授学生优异奖。儿子陈文新还有一个“得意门生”陈易希,陈易希是香港很优秀的学生,年纪轻轻便以“小发明家”身份获颁“杰出华人奖”,在香港有多所学校均想录取他。陈茂相先生笑着说:“可惜我们这么大的家族,只出了一个唯一的博士。”儿子陈文新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心血。
  在历经磨难之后的古稀之年,还可以在清幽的环境里自由地书写,还可以有老伴儿子陪着行走世界各地看风景如画,还可以为祖国和社会尽一份心,陈茂相先生的人生也算是苦尽甘来,人生百味终得甜了。
  也许,陈茂相先生没有建立惊天伟业的功勋,但他的坚韧、坚持和现在的心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诵。
  
  【人物简介】
  陈茂相先生,1932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生长于一个爱国华侨家庭,1955年回国。1998年因儿子陈文新出国深造再度移民美国,2004年于儿子学成后回港长居至今。现为香港作家联会永久会员、香港散文诗学会副会长、《香港散文诗》季刊副社长兼副主编、《夏声拾韵》期刊副主编。作品散见于《千岛日报》、《香港散文诗》等报刊,已出版《走向晚晴》、《心底的琴弦》等著作。
其他文献
在澳门地产界,宋济川地产公司可谓是众所周知,它的创办人汤悦宋女士就如一朵奇葩,面对澳门地产行业的风云起伏,在坚忍不拔、勤力聪慧中带领宋济川品牌一路乘风破浪,扬帆前行。并且,汤悦宋女士还是一位济世为怀的责任企业家,在事业丰收后不忘回馈社会,为公益慈善事业积极付出。其言其行,载德载善,巾帼风范,自然流露!    从低做起的事业道    汤悦宋女士原籍广东中山,刚开始读初中时就只身来到澳门,在半工半读中
期刊
和陈赞荣女士见面是在她经营的星加坡餐厅。在香港,星加坡是一个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餐饮老品牌,其具有特色的东南亚环境,优质周到的出品和服务,常引得宾客满座,并且很多都是慕名前来品尝的外国顾客。陈赞荣女士作为领航人,经营事业始终是亲力亲为、踏实进取,力求给客人提供一个高质素的餐饮场所。此外,勤奋好学的她,对于新知识抱着兼收并蓄、主动汲取的态度,与时俱进,立于潮头。这是一位坚定执着的女性,她以兰心蕙质,谱
期刊
“开心畅游在澳门,经典手信咀香园。”对于澳门人和每一位到澳门的游客来说,这句话语可谓是耳熟能详。咀香园,一家成立于1935年的老字号企业,时至今日,已然成为澳门手信品牌的象征。七十五年的风雨兼程,家族企业的重担传到了第三代掌门人黄若礼先生的肩上,面对父辈用心血积累下的祖业,黄先生始终满怀责任感,在品质坚守下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将咀香园打造为集美食、休闲和澳门文化于一身的旅客休憩空间。  而对于
期刊
师昌绪与王振义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1年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他们颁奖。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我国第
期刊
太极于动中求静,是精神与动作完美结合的运动典范,有益于增进人体健康和精神修养的提升。太极动作轻柔,姿态优美,男女老少皆适合练习,太极因能强身健体、调和气血、修养身心,故颇受欢迎。近年来,学者日众,至今已蔚然成风。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弘扬太极,由郑天熊宗师创办,郑陈丽平主席精心管理发展的“香港太极总会”为弘扬太极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作出了贡献。难能可贵的是,郑陈丽平主席不仅热心会务和公益
期刊
在每一个迎着朝晖的清晨,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中酣睡时,有一个人却早已起床,无论寒冬酷暑,都无一例外地早早守候在码头,带着大街小巷万千人的期待,奔波忙碌着,整理、分配、装册、运送,每一道工序紧凑有序、娴熟精巧、有条不紊;当人们在出门的第一时间拿到了那还带有墨香的报纸刊物时,他的内心是喜悦的,满足的。  这个人就是谭根林先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他便开始了代理报刊、杂志、书籍的旅程,并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
期刊
在澳门的福建同乡会里,提及德高望重的曾俊宗先生,可谓声望卓著,人们钦佩他,敬重他,尊称他“老会长”。  他来自内地,拼搏于澳门,发展在“宝岛”台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机遇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从低做起,白手起家,以独特的眼光和勇气在两岸留下精彩。同时,他还积极服务乡亲,联谊乡情,反哺桑梓,收获赞誉!    天道酬勤,有心人,天不负    曾俊宗先生祖籍福建晋江,早年在家乡,他在杂技团工作,在底层历经磨练
期刊
中国武术,于拳脚交叠切磋中,攻防一身;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健身养性。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中,这朵奇葩尽情地盛开着,聚焦着全世界的目光;在浩如烟海的武术文化熏陶下,哺育出了一批批武术英才,“蔡李佛北胜”传人曾宪权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曾宪权先生出生在武术之家,从小沐浴在武术的魅力下,未及十岁便已开始随父习武,十六岁开始,征战十年,先后获得武术界诸多奖项,并书写了在八秒钟内以一招飙马插捶将对手击倒的
期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易经》哲学和传统中医,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两大版块。“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而况于医理乎?”“药王“孙思邈曾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一语道出《易经》对传统中国医学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香港注册全科中医师罗耀光先生,继承传统,将两者融会贯通,简而行之,悬壶济世,有功德于杏林。  “其实,《易经》对中医的影响,正如《系辞》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罗耀光先生介绍说:“学习
期刊
足球,是罗灶石先生生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在南华体育会有过长达十年的足球职业生涯,此后虽然退役但对足球的兴趣与热爱却不曾有一日稍减,一直是积极关注香港体育事业特别是足球事业的发展。因此他在足球圈子里是小有名气,打开百度搜索,与他相关的一页又一页的信息,总离不开足球。不得不承认,罗灶石先生在足球事业上,做出过许多实质的推动。  足球也带给罗灶石先生很多很多,朋友、名誉、事业、收获与满足等等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