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常见文言实词词义方法指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高职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语境,正确掌握实词求义的方法,就成为破译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本文就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课文求义法
  
  高考题中的大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都能联系课文相关语句推断之。如下例:
  2007年广东高职考试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两个选项:
  A.已易衣遁矣。易:更换。
  可联想《五人墓碑记》(张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的“易”来推断。“易”,即“更换,改变”。
  B.今日幸为开宴。幸:希望。
  可联系《孔雀东南飞》(汉乐府)“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来推断。“幸”,即“希望”。
  
  二、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大都来自古代典籍,其中某些语素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和意义,这就为我们推断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提供了依据。
  2006年广东高职考试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两个选项:
  A.善乎,管生之能言也。善:好。
  可联系成语“善恶昭彰”中的“善”来推断。“善”,即“好”。
  B.四者之中,耻尤为要。要:切要。
  可联系成语“要言不烦”中的“要”来推断。“要”,即“切要,简要”。
  
  三、结构(短语或句子)求义法
  
  这里所说的结构求义法是指结构相似的短语,以及对仗、互文、排比等结构相似的句子。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以借“易”推“难”。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析: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
  析:“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四、成分求义法
  
  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利用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1.或言于上曰。或:或者。(2005年广东高职考试卷)
  句中“言”是动词,作谓语,故“或”是主语,而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有的人”。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
  析: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解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五、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分析字形结构推断词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很小,其形义联系是一对一的,比较容易推断词义。形声字占汉字的9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六、声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析:“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同音通假(两者声韵完全相同)。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双声通假(两者声母相同)。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叠韵通假(两者韵母相同)。如“见”通“现”;“奉”通“捧”。
  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析:“孰”通“熟”,即“仔细”。
  
  七、因文定义法
  
  根据上下文文意(即语境)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词的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用任何推断法推断出的词义都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检验。
  1.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年荒劝赈,存活甚众。
  (2004年广东高职考试卷)
  析:从后文曹端的做法可推断“淫”为“多余的”,绝非“淫乱”之意。
  
  周大山,教师,现居广东广州。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行以来,提倡传统文学的回归已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道德情操的对接已成为思想情感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在中考语文命题上,就是古诗的阅读理解的阅读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仔细分析其考查要求,实际上可归纳为语言、形象、思想、技巧四个方面,不求面面俱到,能表现出个性化理解就为最佳,但这个性化的理解是以顺延作者情感脉络为主线,而不能随意下结论。    一、明确类别,体味思想    
再读《论语》,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千年前先圣对传道解惑的良苦用心,去品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反思今人今事、自省己言己行,感慨已不是用“良深”一词来形容得了了。    之一:治学——乐在其中矣    我总觉得“学”是修身养性的第一步,“性相近,习相远”,生而本善的人,会因学与不学而产生日后根本性的差异。所以就从“学”开始说我对《论语》的浅薄见解了。  学习最重要的便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我做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一名普通的教育者,深知教育学生的责任重大。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文明,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呢?做了几年班主任,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德育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为首。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教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
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但在当前,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被普遍推广使用,汉字书写受到严重冲击,广大中小学师生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教师的黑板字、作业批改字,学生的作业和试卷都是字迹潦草、形态不恭,甚至难以辨认,语文教学出现了中学生书法能力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当代中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尤为重要。  一.作文教学中汉字书写的现状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特点是高度凝练、短小精悍,富有形象性和自由、大胆的想象,撷取生活中最强、最深邃的片段,用尽可能短小的篇幅,最少、最精确、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虽字数并不多,但往往蕴含深广。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出:“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
最近,看了著名作家冉云飞的一篇文章《教师与读书》,他在结尾说道:“不少人做教师而不读书,在中国已是公开的秘密。”“当一个国家的教师不爱读书,已不是新闻的时候,我只有仿用一句联想的广告语:教师不爱读书,学生将会怎样?国家将会如何?”这决非作惊人之语,教师不读书,不是公开的秘密,而是既在的事实!  据一调查研究分析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师读课外书极少,其现状很不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代优秀
徐宏寿,男,1968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姜江苏省堰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泰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语言学会会员,江苏省中语会会员,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会会员。多次受聘参加泰州市中考语文命题,曾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现代语文》《语文报》《作文教学研究》《泰州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二十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学会、省市教研室组织的论文评比
一排台阶成功站在另一排台阶的肩膀上   梦寐以求地离开了土地   拍了拍身上的灰尘   不远处,搅拌机在烈日的怂恿下   企圖将一纵蝉声搅混   台阶伸展   一些课本搀扶着不合时宜的老师   在这个烈日高悬的正午走失   台阶很高,比人间烟火还高   台子下面,人们蝼蚁一样忙于安宁   风会越来越大   正在攀登的人唱起了破碎的曲子   闪电举着锃亮的斧子   坠落的每一颗星子   都是今晚微不
2008年元月,我校承担了国家级语文课题“校园文学与阅读教学研究”,这个课题与我校以前承担的另一个国家语文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相关。这次研究的侧重点更为突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养成健全的文化人格。我校是一所有近70年历史的古老学校,文化底蕴相当浑厚,窃以为开展校园文学研究,对每位老师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文本需要有效的解读,才能品味出作品的艺术真谛。  前不久,听了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人教版七年级第十四课——《秋天》,作者何其芳。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抒情诗,诗歌语言精粹,意境优美,氛围缥缈而甜美,勾人心魄。老师上课时先通过展示几幅秋天的画面,导入新课,然后进行朗读教学,再让学生归纳出三幅画面,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鱼图,少女思恋图;接着品味诗歌语言,列出了“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秋天栖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