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水晶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两次质疑过文学的意义。
  读小学时,有一册语文书的第六课是《梅花魂》。文章开头写道,莺儿的外祖父念着“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莺儿感觉到两颗冰凉的泪珠滴在她脸上,她倚在外祖父怀里询问落泪的原因,外祖父只说她还小,便不再回答。当时觉得这样的诗句有一种朦胧之美,外祖父大概是被惊人的美丽打动了,但没有拍手称快,竟至于落泪,也是有些奇怪。
  课堂上,老师并未细讲这一处,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没有去追究。潜伏在心底的隐隐疑惑,就这样一直跟随着我。
  毕业后的暑假,我心血来潮,把小学的所有课本重翻了一遍。想来它是浅明至极的句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是而已。然而,初读时年纪小,怎谙忧愁滋味?即使有人把它的含义告诉我,我也不会真正领悟。其实,诗人已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不似“除却巫山不是云”之类的含蓄,但我当时不可能完全理解。再读它,不免感叹诗人写下这两句是无用功,因为他想表达的意思,我本来就明白,他又何必浪费笔墨呢?换句话说,将经验和感悟传给我们的,实际上是生活与岁月,而非文学。
  后来,陆续听到很多人说,文科没有绝对优势,特别是语文判卷,主观性太强,理科才是王道。于是,我总能看见低头猛刷数学题的身影,却很少看到有人捧一本书安然静读。那同学们看的是些什么书呢?多是作文选、杂志、玄幻小说,不少是快餐式阅读,有的甚至是垃圾书籍!有几个人完完整整看过十部以上的经典作品(除考试要求必读的名著外)?有几个人在评价一部作品时能抓住它的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运用各种修辞”或“结尾耐人寻味”?
  令人感到悲哀的不只是读者,还有作家。中国灿如星河的作家群多久没有出现过了?不难发现,值得我们再三咀嚼品味的,往往是老一辈文学家的作品,他们有许多已是高龄,有的甚至长眠于地下。我想,这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作家的写作情怀发生改变,以前的作家关怀人类的心灵皈依,如今的作家以赚取人类的钱财为目的,结果当然不同;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读者、出版商需要刺激的、吸引人眼球的作品,作家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初衷去迎合大众。用身体写作的作家与日俱增,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屈指可数,也就不足为怪了。
  既然如此,纯正的文学有何立足之地呢?
  文学,其实是一种像水晶一样美丽而脆弱的东西。它不能似尖锐的长矛,击溃敌军,也不能如明亮的光束,照彻黑暗。它在天灾人祸面前尤为渺小无助。
  文学,应当说是一个孩子,一个已经懂事却还相信世界、相信未来的孩子。他说的话,也许难以让人立刻听清,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倾听,但他依然以最恳切的目光注视着你。那目光里,凝聚了爱、责任、希望、勇气、信念……还有更多的力量,吸引你打开这扇窗户去发现。
  世界的美好,是要打開自己的窗子才能看清楚的。
  打开窗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帮助别人打开窗子的人,优秀的作者和读者就像夜空中的几点疏星,虽光芒微弱,但聊胜于无。
其他文献
在整条山路一片漆黑的夜晚,他依旧找得到家。  偏僻的大山深处还未通车,他穿着一双母亲亲手缝制的黑布鞋走在回家的路上,装有给母亲买的围巾的布包被他紧紧地抱在怀里。  脚下是不平坦的山路。有时踏进软软的泥里,那泥,是东南丘陵的红壤;有时踩在一堆冻脆了的落叶上,蹦出一串清脆的“刷刷”声。夜静极了,耳边只有北风吹过树枝的声音,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植被,即使在冬季,大部分也不会凋零。一簇一簇的叶子在风的敲击下,
期刊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不少人说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字里行间展露着铮铮铁骨,仿佛他生来就是与傲骨相联结的,始终是一位棱角分明的硬汉,也因此模糊了他作为人的另外的组成成分——血与肉。他那一向的嫉惡如仇、憎爱分明,让我们习惯了他的横眉冷对式的冷峻,却忽略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情。然而,不理解鲁迅的柔情,就无法理解鲁迅为什么没有被无边的黑暗压垮。
期刊
前言:  对于《布鲁门贝格》,《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称这部小说为读者带来了“皇家享受”,这是一次大脑的冒险。出生于1954年的作家西碧拉·莱维查洛夫,1998年因获得巴赫曼文学奖而为人所知。《布鲁门贝格》充满了隐晦的暗示,阅读者需要敏锐的大脑和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去体悟,因此这是一次智力的挑战、知识的盛宴。  概要:  那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一头狮子悄然出现在哲学家布鲁门贝格教授
期刊
《奥林匹克宪章》有言:“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和团结,用了解来开阔视野与心胸;用友谊打破封闭的藩篱,化解矛盾;用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比赛、对待他人;用友谊和团结创造竞技运动的新纪录,也创造人类和谐、进步的文明记录。  素材在线  难民代表团:坚持梦想,热爱和平  “我想呼吁和平,也
期刊
顾名思义,“畏”者,畏惧、害怕也,常引申为谨慎、不懈怠,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恭敬态度;“伟”者,伟大、高大也,亦常引申为崇高和卓越,是一种令人钦佩敬仰的形象或状态。凡事谨慎、畏惧的人肯定比较平安,但不一定成长得很伟大,可要做事业和人生有成的伟大者则必须要懂得敬畏、有所畏惧。从这个意义来说,“畏”是造就“伟”的重要因子,是实现“伟”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伟”的造就离不开有所畏惧。  纵观历史和现实中的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针对现在的教育状况,有学者指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容许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现在的教育,想把全部学生都训练成全国第一名,他们忘了社会是多样性的,我们应该在多样性社会里面生存,这样才会有很多籍籍无名而又各具优长的人冒出来。”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
期刊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眬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
期刊
一样的举止,一样的完美,一样的第一,这些难道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每个人都很独特,却为什么要过相同的人生?  第一,第一,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字。小时候,大人用它来褒扬“別人家的孩子”;长大后,老板用它来表扬“别人家的员工”。难道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是第一吗?显然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容许有第一名,第二名……”,因为“社会是多样性的”,如果在某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
期刊
鲁迅住在北京砖塔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小邻居。其中有一位小女孩叫俞芳,如今俞芳已经年近9旬了,她回忆起当年与鲁迅的交往来,宛如还是在昨天……  鲁迅刚刚搬到砖塔胡同61号,给小俞芳的第一印象是神情严肃,让人望而生畏。的确,鲁迅那双冷眼,很少有人敢直面。然而,这印象到第二天就变了。第二天上午,鲁迅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那时,积木还不多见,可把小姐妹乐坏了,马上就在院子里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兴致勃勃地
期刊
三、科学用时是以读促写的保证  对每个人来讲,时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多学习效率低的学生都缺乏对时间的驾驭能力,不能科学地分配和利用时间,因而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样,科学地运用时间,将是以读促写工作的有力保证。  1.每天腾出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必须坚持去读。  2.每周腾出至少两小时的时间去做读书笔记。每周要充分利用双休日,恰当安排时间,把阅读和做其他作业、复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