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上课伊始兴趣盎然,课在进行兴趣愈浓,课已结束兴趣犹存”。
一、新授课中激发学习兴趣
1.激疑引新。
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场白”,用新颖的导语可“一语激起千层浪”。如教“面积单位”抽象枯燥,教师可提出:怎样使1=100?学生会感到愕然,再告诉学生:你们学完这节课后就能解答了。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计算探新。
数学中的概念,有些是通过实际计算来揭示其本质属性,并利用计算结果来定义或描述的。如教“加法”定义时,可先让学生计算P29(第五册)例1思考:这是种何运算?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拨讲解,使学生理解了加法的定义。
3.以动激趣。
动手操作,促进内化。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对于促进知识内化、开启学生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 例如,教学“100以内的数数”,难点是进位数,即几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多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摆边数,如数到29时,让学生想想:再添上一根小棒后单根的小棒有几根?10根单根的小棒可以怎样?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多少?求现在有几个十呢?就是几十?从操作实践中,学生理解了满十向前进一位的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又如,为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做铺垫时,让同桌两人各抓一把小棒,通过排一排来比比:谁多?多多少?谁比谁少?少多少?有的小朋友把小棒竖着对齐排,有的横着对齐排,还有的凑成一个一个三角形对齐排,各种各样的排法都有,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这样的合作探索,能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二、练习巩固,培养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兴趣与思维的有效途径。
1.题型新颖,形式多样。
在课堂练习中,如果恰当地运用填空、选择、判断、改错、作图、编题等多种题型,能使练习内容变得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推理、应用能力。如教学“多位数的读写”时,我让学生用“0、0、6、4、7、3、9”七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七位数、最小的七位数、只读一个0的数、读两个0的数、一个0也不读的数等。这样的练习既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感到有兴趣。
2.沟通知识,启发思维。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要引导学生沟通所学知识,启发他们思考。如:一个养鱼专业户去年养鱼收入2280元,是前年收入的3倍,去年比前年多收入多少元?解此题是如何将前年转化为已知数,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可引导学生:前年收入×3=去年收入。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3.创新教学,兴趣盎然。
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的教学,可以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内容如:给一个长方体食品盒,设计商标纸需要多大的面积?6盒同样规格的录像带有几种包装可能?出于什么需要考虑,每一种包装的包装纸面积有多大?像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机械地照搬公式解决;而且通过课外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从中体验了数学的应用常识和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尾声”中,保持学习兴趣
一堂课临近“尾声”时学生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必须设法使他们保持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巩固和提高对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我常用的方法有:
1.总结结尾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以后,提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我知道了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我知道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字母表达式……”这样设计,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
2.悬念设疑式。
在数学课末,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学生期待研究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在课尾画一个“问号”,拨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课后主动研究讨论,乐此不疲。
3.游戏式。
把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编成游戏玩,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只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会感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一、新授课中激发学习兴趣
1.激疑引新。
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开场白”,用新颖的导语可“一语激起千层浪”。如教“面积单位”抽象枯燥,教师可提出:怎样使1=100?学生会感到愕然,再告诉学生:你们学完这节课后就能解答了。学生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了“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计算探新。
数学中的概念,有些是通过实际计算来揭示其本质属性,并利用计算结果来定义或描述的。如教“加法”定义时,可先让学生计算P29(第五册)例1思考:这是种何运算?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拨讲解,使学生理解了加法的定义。
3.以动激趣。
动手操作,促进内化。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对于促进知识内化、开启学生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 例如,教学“100以内的数数”,难点是进位数,即几十九后面一个数是多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边摆边数,如数到29时,让学生想想:再添上一根小棒后单根的小棒有几根?10根单根的小棒可以怎样?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多少?求现在有几个十呢?就是几十?从操作实践中,学生理解了满十向前进一位的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又如,为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做铺垫时,让同桌两人各抓一把小棒,通过排一排来比比:谁多?多多少?谁比谁少?少多少?有的小朋友把小棒竖着对齐排,有的横着对齐排,还有的凑成一个一个三角形对齐排,各种各样的排法都有,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这样的合作探索,能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二、练习巩固,培养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兴趣与思维的有效途径。
1.题型新颖,形式多样。
在课堂练习中,如果恰当地运用填空、选择、判断、改错、作图、编题等多种题型,能使练习内容变得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推理、应用能力。如教学“多位数的读写”时,我让学生用“0、0、6、4、7、3、9”七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七位数、最小的七位数、只读一个0的数、读两个0的数、一个0也不读的数等。这样的练习既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感到有兴趣。
2.沟通知识,启发思维。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要引导学生沟通所学知识,启发他们思考。如:一个养鱼专业户去年养鱼收入2280元,是前年收入的3倍,去年比前年多收入多少元?解此题是如何将前年转化为已知数,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可引导学生:前年收入×3=去年收入。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3.创新教学,兴趣盎然。
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的教学,可以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索内容如:给一个长方体食品盒,设计商标纸需要多大的面积?6盒同样规格的录像带有几种包装可能?出于什么需要考虑,每一种包装的包装纸面积有多大?像这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机械地照搬公式解决;而且通过课外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从中体验了数学的应用常识和数学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尾声”中,保持学习兴趣
一堂课临近“尾声”时学生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必须设法使他们保持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巩固和提高对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我常用的方法有:
1.总结结尾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以后,提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我知道了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我知道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字母表达式……”这样设计,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
2.悬念设疑式。
在数学课末,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学生期待研究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在课尾画一个“问号”,拨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课后主动研究讨论,乐此不疲。
3.游戏式。
把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编成游戏玩,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只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会感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