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日本大阪的环球影城宣布,他们建设的全球第二家哈利·波特主题公园将于今年7月15日开门营业。从电影到电游到玩具、食品、服装、文具,甚至哈利·波特主题公园、主题旅游。哈利·波特这块“魔法蛋糕”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效应已远超过电影票房本身,而且这个产业链还在不断地延伸、丰富。
在好莱坞,投资电影如同赌博,一部电影可以带来暴利,也可能让人血本无归。但好莱坞有一项产业经久不衰,那就是由电影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的售卖,其收入远远高于电影本身。除了鼎鼎大名迪士尼和“哈利·波特”系列外,好莱坞有很多电影都凭借衍生品大赚特赚。拿电影《星球大战》为例,影片从1977年开始上映,随着2005年《西斯的复仇》画上完美的句号,而与其相关的电影周边产品却经久不衰。该片的票房收入是18亿美元,而衍生出的公仔、图书、游戏、唱片等的销售额却超过45亿美元。
很多影迷可能会郁闷,想我堂堂大中华,已然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为什么没有迪士尼、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这样可以持续圈钱的“蛋糕”?不过,当红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中国电影的衍生产品是爆米花
2009年,北美电影票房首度突破100亿美金,而美国市场授权商品零售额高达989亿美金;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人民币,但我们在影院外的收入少得可怜,除了票房以外电视版权、网络版权的销售,相关游戏、动漫、商标、玩具开发等,几乎为零。遥望美利坚,大洋彼岸的我们只能使劲地咽下口水。
不过好在我们有一项销售纪录值得骄傲。在美国,爆米花这项占整个电影发行收入的8%到10%。而在中国大陆,爆米花和可乐的收入也不低,占整个电影院收入的20%—30%。唯有爆米花和可乐不可辜负。
其实,想想这几年来我们作为观众看电影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了。基本上属于“票房越好,骂声越高”的状态,很多爆红的雷片层出不穷,很多观众花钱买电影票已经觉得很冤枉了,还花钱买电影衍生品?!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不长记性的中国好观众啊?
没有可商品化品牌的电影,是中国电影衍生产品面对的最大问题。一个从事相关产业的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在与电影项目合作时比较注重两个方面的合作价值,某一个电影项目是否能产生很好的溢价能力决定于项目现有的品牌知名度(导演、编剧、卡司阵容、制作公司是否可以为其很好的背书);而一个电影项目是否具有强势的生命力决定于该项目落地后的宣传与其品牌形象的维护。很多电影项目如果不能做到持续的更新维护,只能是盛极一时的“昙花一现”,而无法形成品牌传奇。但国产电影从项目开始就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很多电影能把故事说顺溜就很艰难了,更别说影片之外的打算了。
电视剧衍生品:手游、网游就很好
前段时间,随着《爱情公寓4》的热播,其同名手游、网游也相继推出。与电影相比,国内的游戏公司似乎更喜欢跟电视剧的联合,仅今年2月就有至少三部根据电视剧改编的游戏上线,除了《爱情公寓4》以外,还有《北京爱情故事》和《封神英雄榜》也推出同名手游。之前,《仙剑》《步步惊心》等电视剧的网游也非常受好评。
不过大家也发现,因为受众群体的局限,能衍生出网游、手游的电视剧基本上都以青春偶像剧为主,而大量盛产“婆婆妈妈剧”的中国电视剧,可操作的电视剧并没那么多。而在最适合生产衍生品的动漫剧方面,更是有量无质。
对很多人来说,深入人心的动漫产品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黑猫警长》《大闹天宫》《邋遢大王》之上,近年来的动漫产品中,喜羊羊灰太狼尚属有人气,然而却赚不来钱。
这和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动漫周边才是整个动漫产业的真正盈利点。在日本,动漫剧集本身的销售额与动漫周边产品销售额比率约为3∶7,而在欧美,动漫与其周边的收益比例甚至接近于我们难以想象的1∶9。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动漫周边产业发展缓慢,动漫周边产品因其分配紊乱、品种稀少、题材单一成为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点,从匮乏的产品和渠道上就可见一斑。以目前市场上最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为例,其周边产品也不过寥寥数十款,根本不足以形成规模,而这也是国内市场的普遍现象。加上这类国内动漫周边大多是以文具和儿童服饰作为主打方向,导致产品局限性发展。
综艺节目最会来事
比起影视界对衍生产品的无能为力,综艺界这两年的表现可谓非常亮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了。
在以往,综艺节目的配套衍生品一般都是花絮纪录片,像《中国达人秀》有《达人来了》,《中国好歌曲》有《原创之声》,《出彩中国人》也有《出彩花絮》等。但这种花絮纪录片,虽然也能吸引广告商和投资商,但依旧处于传统模式,带来的资金回笼并不高,品牌效应也不会太长。直到《爸爸去哪儿》横空出世。
《爸爸去哪儿》在节目第一季还没结束时,就趁热打铁拍摄起了同名电影—5天完成拍摄、十余条广告捆绑、惊人的电影票房,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除了电影,《爸爸去哪儿》还推出了手机端的休闲益智类的跑酷游戏。
另外,节目组还将《爸爸去哪儿》授权给很多网络玩具商,在网购平台输入“爸爸去哪儿”,搜索出的“同款商品”竟超过万件;节目中萌娃们使用的书包拉杆箱、吃饭的碗筷都已成为网络热销产品,不少旅行社还推出了“同款旅游路线”,可谓研发出一条生意产业链。
《爸爸去哪儿》的7亿票房显然激励了《舌尖上的中国》,最近,这部中国最红的纪录片将启动大电影项目,预计春节档上映。和《爸爸去哪儿》一样,“舌尖”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制作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未用剪辑片段—这些都有助于《舌尖》大电影“更快更省”地圈电影观众的钱。
除了《爸爸去哪儿》《舌尖上的中国》这种“很红很吸金”的节目外,一些生活类综艺节目也有自己的赚钱之道。譬如《美丽俏佳人》《今夜女人帮》,在节目中推荐各种时尚美容生活类产品,并建立电子商务模式团队,跨类经营,创建女性销售网站“乐蜂网”,在乐蜂网上进行自有品牌和代理品牌的买卖。这是中国较早将综艺节目和电子商务密切结合的典范。
《非诚勿扰》的女嘉宾漂亮而时尚,许多观众希望能够买到与女嘉宾相同款式的服饰、配件,甚至其他生活用品等等。于是《非诚勿扰》节目方与京东商城合作,成立《非诚勿扰》幸福专区,专区内的商品上线至今持续热销。
在好莱坞,投资电影如同赌博,一部电影可以带来暴利,也可能让人血本无归。但好莱坞有一项产业经久不衰,那就是由电影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的售卖,其收入远远高于电影本身。除了鼎鼎大名迪士尼和“哈利·波特”系列外,好莱坞有很多电影都凭借衍生品大赚特赚。拿电影《星球大战》为例,影片从1977年开始上映,随着2005年《西斯的复仇》画上完美的句号,而与其相关的电影周边产品却经久不衰。该片的票房收入是18亿美元,而衍生出的公仔、图书、游戏、唱片等的销售额却超过45亿美元。
很多影迷可能会郁闷,想我堂堂大中华,已然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为什么没有迪士尼、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这样可以持续圈钱的“蛋糕”?不过,当红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和《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中国电影的衍生产品是爆米花
2009年,北美电影票房首度突破100亿美金,而美国市场授权商品零售额高达989亿美金;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人民币,但我们在影院外的收入少得可怜,除了票房以外电视版权、网络版权的销售,相关游戏、动漫、商标、玩具开发等,几乎为零。遥望美利坚,大洋彼岸的我们只能使劲地咽下口水。
不过好在我们有一项销售纪录值得骄傲。在美国,爆米花这项占整个电影发行收入的8%到10%。而在中国大陆,爆米花和可乐的收入也不低,占整个电影院收入的20%—30%。唯有爆米花和可乐不可辜负。
其实,想想这几年来我们作为观众看电影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了。基本上属于“票房越好,骂声越高”的状态,很多爆红的雷片层出不穷,很多观众花钱买电影票已经觉得很冤枉了,还花钱买电影衍生品?!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不长记性的中国好观众啊?
没有可商品化品牌的电影,是中国电影衍生产品面对的最大问题。一个从事相关产业的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在与电影项目合作时比较注重两个方面的合作价值,某一个电影项目是否能产生很好的溢价能力决定于项目现有的品牌知名度(导演、编剧、卡司阵容、制作公司是否可以为其很好的背书);而一个电影项目是否具有强势的生命力决定于该项目落地后的宣传与其品牌形象的维护。很多电影项目如果不能做到持续的更新维护,只能是盛极一时的“昙花一现”,而无法形成品牌传奇。但国产电影从项目开始就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很多电影能把故事说顺溜就很艰难了,更别说影片之外的打算了。
电视剧衍生品:手游、网游就很好
前段时间,随着《爱情公寓4》的热播,其同名手游、网游也相继推出。与电影相比,国内的游戏公司似乎更喜欢跟电视剧的联合,仅今年2月就有至少三部根据电视剧改编的游戏上线,除了《爱情公寓4》以外,还有《北京爱情故事》和《封神英雄榜》也推出同名手游。之前,《仙剑》《步步惊心》等电视剧的网游也非常受好评。
不过大家也发现,因为受众群体的局限,能衍生出网游、手游的电视剧基本上都以青春偶像剧为主,而大量盛产“婆婆妈妈剧”的中国电视剧,可操作的电视剧并没那么多。而在最适合生产衍生品的动漫剧方面,更是有量无质。
对很多人来说,深入人心的动漫产品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黑猫警长》《大闹天宫》《邋遢大王》之上,近年来的动漫产品中,喜羊羊灰太狼尚属有人气,然而却赚不来钱。
这和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动漫周边才是整个动漫产业的真正盈利点。在日本,动漫剧集本身的销售额与动漫周边产品销售额比率约为3∶7,而在欧美,动漫与其周边的收益比例甚至接近于我们难以想象的1∶9。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动漫周边产业发展缓慢,动漫周边产品因其分配紊乱、品种稀少、题材单一成为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点,从匮乏的产品和渠道上就可见一斑。以目前市场上最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为例,其周边产品也不过寥寥数十款,根本不足以形成规模,而这也是国内市场的普遍现象。加上这类国内动漫周边大多是以文具和儿童服饰作为主打方向,导致产品局限性发展。
综艺节目最会来事
比起影视界对衍生产品的无能为力,综艺界这两年的表现可谓非常亮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了。
在以往,综艺节目的配套衍生品一般都是花絮纪录片,像《中国达人秀》有《达人来了》,《中国好歌曲》有《原创之声》,《出彩中国人》也有《出彩花絮》等。但这种花絮纪录片,虽然也能吸引广告商和投资商,但依旧处于传统模式,带来的资金回笼并不高,品牌效应也不会太长。直到《爸爸去哪儿》横空出世。
《爸爸去哪儿》在节目第一季还没结束时,就趁热打铁拍摄起了同名电影—5天完成拍摄、十余条广告捆绑、惊人的电影票房,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除了电影,《爸爸去哪儿》还推出了手机端的休闲益智类的跑酷游戏。
另外,节目组还将《爸爸去哪儿》授权给很多网络玩具商,在网购平台输入“爸爸去哪儿”,搜索出的“同款商品”竟超过万件;节目中萌娃们使用的书包拉杆箱、吃饭的碗筷都已成为网络热销产品,不少旅行社还推出了“同款旅游路线”,可谓研发出一条生意产业链。
《爸爸去哪儿》的7亿票房显然激励了《舌尖上的中国》,最近,这部中国最红的纪录片将启动大电影项目,预计春节档上映。和《爸爸去哪儿》一样,“舌尖”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制作过程中都积累了大量的未用剪辑片段—这些都有助于《舌尖》大电影“更快更省”地圈电影观众的钱。
除了《爸爸去哪儿》《舌尖上的中国》这种“很红很吸金”的节目外,一些生活类综艺节目也有自己的赚钱之道。譬如《美丽俏佳人》《今夜女人帮》,在节目中推荐各种时尚美容生活类产品,并建立电子商务模式团队,跨类经营,创建女性销售网站“乐蜂网”,在乐蜂网上进行自有品牌和代理品牌的买卖。这是中国较早将综艺节目和电子商务密切结合的典范。
《非诚勿扰》的女嘉宾漂亮而时尚,许多观众希望能够买到与女嘉宾相同款式的服饰、配件,甚至其他生活用品等等。于是《非诚勿扰》节目方与京东商城合作,成立《非诚勿扰》幸福专区,专区内的商品上线至今持续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