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建筑混凝土工程常用的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前需要做好材料准备,并且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前需要对钢筋、控制模板、保护层等设备的规格尺寸进行检查,使其偏差值符合国家验收评定的标准。同时应该先做好对施工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要详细说明。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影响建筑混凝土工程的主要因素,对建筑混凝土工程常用的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建筑混凝土工程;影响因素;施工技术;施工要点;
  一、影响建筑混凝土工程的主要因素
  建筑混凝土工程主要的影响因素有:(1)温度因素。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浇筑的温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界的气温升高时,都会减少混凝土内、外部位的温差,形成温度应力。温差越大,温度的应力越大,产生的裂痕也就越大。所以,温度应力和水泥水化热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温度的差值。(2)混凝土自缩因素。混凝土是靠两成的水分来硬化的,其余的都被外界蒸发掉了。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本质上应该蒸发的水分,就会引起混凝土收缩。除此之外,混凝土材料中夹杂了很多的添加剂和矿渣等,也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此外水灰比、骨料的含量及其种类也对混凝土的自缩值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将混凝土裂缝以及自缩原因考虑到其中。(3)较强约束力因素。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都是厚重的整体浇筑物体,从而导致了地基对其的约束力。由于混凝土的内部约束来自于温度应力,那么只有减少温度应力才有可能减少内部约束。还有一种保温的方法,比如暖棚法、覆盖法和蓄水法等。这些方式都是经过实践论证、非常有效的保温方法,能够将混凝土内部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减少与外部温度差异。减少外部约束力主要应当从如何减少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约束力的角度出发。在当前建筑工程市场上,减少地基对混凝与约束力的方法主要就是指设置滑动层的方法。
  二、建筑混凝土工程常用的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混凝土工程常用的施工技术有:(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通常建筑工程对基础施工及其整体性要求比较高,经常需要一次连续浇筑完毕,因此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混凝土间断施工易形成施工缝等问题,但是由于施工基础体积较大,浇筑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量,易产生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应力,易破坏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实际混凝土施工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避免裂缝产生,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2)泵送施工技术。其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摩擦力小;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科学试验混凝土不同配比的性能和强度,并结合施工实际,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确保施工的强度和性能。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大小和性能都有严格要求,并适当掺加减水剂等外添加剂,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粘聚性。
  三、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技术要点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分析。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设计是保障混凝土工程顺利施工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其包含了水泥用量、掺合料、外加剂和砂骨料等材料的选配。首先从水泥用量的确定来看,水泥用量的适当减少将有效降低水热化,在设计人员允许的情况下,混凝土应根据为期两个月的抗压强度进行试配,一般需要经过几十组的试配之后才可以最终对水泥用量进行确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先按照施工拟选择的防裂方案及目前所具备的施工条件进行混凝土水泥水化热最高温差值,再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对最大温度收缩应力进行估算,若在混凝土抗拉强度允许范围内,那么就说明选择的防裂措施是可行的,能够对裂缝的出现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若没有在抗拉强度的允许范围内,那么可以通过降低水化热的温升值、改善施工操作工艺、调整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提高抗拉强度、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等进行重新计算,最终保障应力不超出允许范围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施工。其次,对于其他材料的确定,一是可以掺加复合型膨胀剂,补偿收缩;二是本着节约水泥用量的原则,掺加较多的1级粉煤灰掺合料,增加混凝土的可塑性。
  2、混凝土拌合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材料确定后,需要杜绝少配、错配、漏配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事件发生。然后应该对适配完成的混凝土进行性能的检测,然后才能进行大量的混凝土的拌合。在施工中应该经常对骨料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和调整。在向搅拌机具中投料时应控制在机具的额定容量之下,拌合中应该随时对拌料坍落度和离析现象进行监测。
  3、混凝土运输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运输需要结合工程实际选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如垂直运输一般采用提升架、起重机等运输,现场搅拌的时候采用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进行运输,在楼面上多用手推车进行运输等。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以免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或者发生产生离析、砂浆流失、沁水等现象,为了保证最短的运输时间,使其在初凝之前就浇筑完毕,应该尽量减少其运输的周转次数。
  4、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要求对钢筋和模版进行检查,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条件,同时还需确定浇筑方法的合理性。应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3m,如果采用的是分层分块浇筑方法的话,应该结合钢筋的密集程度和結构的特点来决定每一层的高度。在分层高度的控制上,一般为插入式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如果振捣采用的是平板振捣器,则应该控制分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浇筑的过程应该尽量连续,如果必须出现间隔,则要尽量的缩短间隔的时间,以保证在前层的混凝土初凝前可以恢复施工。较注重应该经常观察和整改钢筋、模版等设备的变位现象。较大的梁体可以进行单独的浇筑,对连续浇筑无法实现的部位,应该在剪力较小的地方预留好施工缝。
  5、混凝土振捣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振捣施工是使混凝土充满模版的每个角落,使其获得最大的均匀和密实度。振捣分为机械和人工振捣两种,一般只有工程量小、或者采用的是塑性混凝土的时候才会使用人工振捣的方法。振捣过程应该快插慢拔,均匀的选择插点的位置,以防出现漏振的情况。在插入振捣棒的时候应该使其进入下层混凝土中,以免在两层混凝土中间出现缝隙。在一个插点应该持续振捣20-20S,以表面无下沉、无气泡,泛浆或者水平为宜。如果使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则应该保证其能够对已经振实部分的边缘进行覆盖。
  结束语
  基于混凝土的良好性能,当前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已被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为了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对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及其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章升文.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管理对策[J].低碳地产,2015
  [2]谢叶虎.建筑混凝土工程中的浇筑施工技术[J].装饰装修天地,2016
  [3]孔详亮.试论我国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中国房地产业,2016
其他文献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主体作用;探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 要: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的提高,高中政治在高中属于一门较为重要的科目之一,但多数高中生觉得自己对政治知识掌握较好,导致政治不受学生重视,传统的政治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一步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及好奇心,促进高中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政治教学;运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及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高中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军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治校水平。但是目前教员队伍在思想观念、队伍结构、能力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深层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各个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影响学生们就业的各种因素当中,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以及就业创业的能
开展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摘要】本文从学习氛围的营造、实验探究、多媒体的利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教学等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化学学科;有效教学;做法与体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终于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实现了酝酿已久、渴望已久的梦想和追求.一台崭新的电脑总算拿回家中了,但新的烦恼也伴随着电脑的加盟涌到了台前.我寄居的小屋仅仅30多平方米
几次经过鸟鞘岭,对这道横亘于陇中高原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天然屏障,印象逐渐明晰.rn乌鞘岭在藏语中叫“哈香日”,意即和尚岭.按照地质划分,乌鞘岭属于祁连山冷龙岭的一个分支.
随着对洪水预报的时效性、灵活性和交互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一架构的洪水预报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基于B/S与C/S混合架构的系统是时下洪水预报系统主要开发方向.本文介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