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过程中油脂色泽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现代农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uso198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单一组分的添加实验,研究了加工过程中油脂中植物甾醇、各种蛋白质、淀粉等对油脂色泽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加工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是油脂色泽较深的主要原因。油脂中的磷脂、植物甾醇、淀粉、蛋白质等对油脂色泽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油脂加工过程中控制加工温度和时间,同时脱除磷脂以及甾醇,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加工过程;油脂色泽;影响因素
  油脂中95%的成分为甘三酯,其余物质为非甘三酯。实验研究纯甘三酯为无色透明的液体。由于色素物质在制油过程中残存以及加工方法以及由于甘三酯发生其他化学反应导致有新的色素物质产生,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油脂具有一定的色泽。油脂中本身存在的物质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容易除去,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色素较难除去,严重影响油脂的品质。油脂脱色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色泽因素未被广泛关注。所以研究生产中油脂色泽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
  1 关于油脂色泽影响因素的资料与实验
  1.1 油脂色泽的相应测定方法
  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油脂的色泽的测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例如550nm进行菜籽油色泽的测定,发现分光光度法是表示色泽的理想方法,和罗维朋比色值进行测定的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1]。一般使用分光光度法时采用400-900nm之间的光谱进行投射。实验中发现不同的可见光波段,对应不同的色段。本研究选用分光光度法来测量油脂色泽的变化。实验时将色段分为绿色、黄橙色、红色,相应的波段为560、600、670 nm。
  1.2 原料预处理
  称一定质量的通过压榨方法获得的菜籽油于圆底烧瓶,然后进行加热,直至温度达到95℃,然后进行真空减压搅拌以进行脱水,时间为20分钟;然后加入进行过预处理的5%的脱色剂,真空减压搅拌 20分钟脱色,然后抽滤并进行自然冷却。将油样盛入比色皿并依据560、600、670nm的波段下进行吸光值的测定以作为空白对照。剩余的油样取等量的三份,然后将其分为三组,分别加热,控制温度分别为110、150、200℃,并在常壓搅拌条件下加热30分钟,待全部自然冷却到室温后在不同波长下测定吸光值。然后取3分等量的油样全部加热至200℃,加热时间分别为30、60、90分钟,待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后测定在不同波段范围内的吸光值。
  1.3 进行各种物质的单一性添加实验
  取实验所用毛油等量分为5份,然后向其中各自添加1%的淀粉,然后将毛油分别加热至40、60、100、200、250℃,并在氮气保护下加热搅拌30分钟,在氮气保护条件下冷却至室温,并测定选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同时观察色泽的变化。蛋白质添加实验中,将油样分为等量的5份,然后加入0.1%的蛋白质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添加0.1%的大豆分离蛋白然后在40、60、100、200、250℃条件下搅拌加热30分钟,加热过程中进行氮气保护。冷却过程也需要在氮气保护条件下进行,当冷却至室温后在选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值。磷脂实验中,选取油样后等分为3份,然后进行添加等量的0.5%的大豆粉末磷脂,分别为60、150、180℃氮气保护下搅拌加热30分钟,冷却至室温后测定其在不同波段的吸光值。植物甾醇添加实验中添加1. 5%的植物甾醇,实验中选取5份等量的样品,分别添加等量的植物甾醇后分别在40、60、150、180、250℃氮气保护下搅拌加热30分钟,冷却也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在选定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值。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加热温度对色泽的影响
  通过对吸光值的处理可得,油脂的色泽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先变浅后变深。实验发现150℃为色泽的转折点,分析可得为某些热敏物质受热分解,常见的为叶绿素会变为脱镁叶绿素。一些脂肪酸也可以发生分解而导致色泽的变化[2]。实际生产中加热脱色发就是利用这一性质。但是当温度升高到200℃时,油脂出现发红的现象,色泽逐渐变深,但是高温色泽变化后通过脱色处理时色泽难以脱除。可能与某种物质被破坏有关。
  2.2 加热时间与油脂色泽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发现加热时间短,随着时间的延长,吸光值逐渐减小,这与加热脱色法相吻合。但是加热时间过长,吸光值逐渐变大,这与产生新的色素分子有关。长时间处理后,磷脂会形成新的物质,其颜色为红色。研究发现VE会转变为醌类而使油的品质变差。所以油脂加工过程中不应该高温长时间处理。
  2.3 添加物对油脂色素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逐渐分散到油脂中,低温下,淀粉为浑浊状态,静置处理后的油脂,测定吸光值,发现低温条件下,淀粉使得吸光值变大,变小的原因是淀粉沉降。高温条件下浑浊会迅速下降,而且色泽也发生较大的变化。200℃时油脂显示为黄褐色,250℃时为红褐色,同样静置,发现可能出现部分淀粉炭化,所以淀粉可以影响到其油脂色泽。蛋白质实验中发现混合蛋白质子在高温条件下可以使油脂色泽加深。磷脂的含量影响到油脂的品质和氧化稳定性。实验发现VE具有热稳定性。磷脂对油脂的色泽较大,然后就是淀粉和以及蛋白质。VE与植物甾醇在高温加工过程中能改善油脂色泽。
  3 结语
  油脂的色泽对生产十分重要,色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油脂的品质。所以通过对油脂加工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探讨,发现高温条件和长时间加工不利于油脂的高品质生产。实验中还发现淀粉也可以影响到油脂的色泽,所以在生产中要尽量进行剔除。磷脂对油脂的色泽影响最大,所以要尽可能降低磷的含量。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高品质油脂。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油脂制备过程对油脂色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油脂,2014,29( 5) : 29 -30.
  [2]齐玉堂.油料成分对油脂色泽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3,29( 2) :17 -18.
其他文献
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决定了农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掌握农业的大豆生产过程,农业人员要认真的去掌握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每个环节,并且一定要严格把关大豆生产的安全问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使很多产业的发展更加的持续、快速。水利工程现代化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程设备以及现代化的理念、体制,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施工和管理,以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水利能够循环可持续的发展。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影响着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时,不仅要考虑到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投入,还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现代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本文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应如何搞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自然灾害中 70% 属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 以上,受灾害影响人口在4 亿以上。各国政府普遍意识到防
摘 要:本文主要就水稻移栽和田间管理技术两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旨在能为广大水稻种植户提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生产;移栽;田间管理  水稻移栽和田间管理技术是整个水稻生产中保证其优质高产的两项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为水稻优质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水稻移栽技术  1.1 稻田建设与整地耕作  (1)稻田建设 稻田是水稻的生产根本,在这方面要充分利
【摘 要】无壳南瓜疫病是真菌性的土传病害,正常年份都有发生。2012年以后,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致使轮作换茬困难,部分平坦地块也种植了南瓜,导致发病面积逐年增加。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有的地块甚至绝产。  【关键词】无壳南瓜;疫病;防治技术  [Abstract] No shell pumpkins are fungal disease of soil spread di
本研究从公路路基填料的技术要求入手,介绍了如何选择路基填料以及哪些填料是不可以直接作为路基填料的,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路基填料压实机器的合理选择与配备,为公路路基的一些
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电气工程而言,对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过程管理、监督使用材料、设备的选型、隐蔽工程质量监管进行论述。分析了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
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作物我国种植玉米的面积十分广泛。我国耕地的数量有限,因此我国在进行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玉米亩产量的提升。提高玉米亩产量是提高玉米种植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我国近年来对于玉米的施肥技术不断重视,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玉米的整体产量和质量,得到了稳步的提升。但是在玉米施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到玉米整体产量,不利于农民施肥玉米经济效益的提升。  1玉米种
摘 要:森林被称作是地球的肺,我国地域辽阔,森林资源丰富。森工林区的林木多以针阔叶林为主,其生长周期较长,木材的质量因此也较高,正所谓“十年树人,百年树木”。然而,对林木采伐必须科学合理,以保证森林资源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本文主要对我国森工林区林木采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找到解决的对策,希望可以给同行朋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森工林区;林木采伐;管理;问题;对策  合
近年来,社会不断进步,推动水利工程的高速发展,也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管理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的关键环节,能够控制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促进水利工程的正常进展。但现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给水利工程质量水平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在研究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深刻探讨其问题与不足,针对目前缺陷积极落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