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科学方法的初中物理教材探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在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用物理学的科学方法和精神对待周围的事物.科学方法既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转换法是科学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物理学中的转换法就是把某些难以测量或难以测准的物理量转换成能测量、测得准的物理量,或把某些看不见、摸不着不易显示的物理现象转化成易显示的现象,或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问题的研究方法.当今是知识爆炸式发展的时代,知识的学习与储备总是有限的,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转换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本文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为例,谈谈转换法思想在教材中的应用与渗透,转换法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无论是在“实验探究”、“迷你实验”,还是在“作业”、“信息窗”等栏目中都非常注重转换法思想的运用。
  1转换法在“实验探究”中大显身手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探索奥秘,教材在编写时设计了大量的 “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的设计中非常重视转换法的运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在编写时注重运用转换法提示抽象物理现象的本质、放大不明显的物理现象、间接测量物理量、研究微观问题等。
  1.1运用转换法揭示抽象物理现象的本质
  有些物理现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电流、磁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要研究这些物理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如探究电路中是否有电流,转换为观察电路中的小灯泡是否发光、电动机是否转动等;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时,运用磁体周围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来探究磁场的方向,运用磁体周围铁屑的分布情况来探究磁场的分布情况;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向两乒乓球中间吹气;二是向两小纸船中间冲水,通过乒乓球和小纸船的运动情况来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2运用转换法放大不明显的物理现象
  教材非常重视对不明显物理现象的放大,如发声体的振动,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差,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可见度好的实验:一是在扬声器的纸盆中放入泡沫塑料小球,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通过泡沫塑料小球的不断跳动来说明纸盆的振动;二是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通过溅起的水花来说明音叉的振动.教材还在“作业”中设计了一个实验,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通过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来进一步探究发声体的振动.这些实验的设计,巧妙地将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易观察的明显清晰的振动,用明显的视觉效果来转换不易觉察到的振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实验的探究性与趣味性。
  1.3运用转换法进行间接测量
  密度、电阻、浮力、摩擦力等物理量的测量,教材是运用转换法巧妙地进行间接测量的.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测量的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SX(]m[]V[SX)]间接测出物体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时,测量的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根据R=[SX(]U[]I[SX)]间接测出导体的电阻;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时,测量的是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根据F浮=G排间接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测物体的滑动摩擦力时,测量的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拉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f摩=F拉)来间接测量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1.4运用转换法研究微观问题
  在研究分子的结构、分子的运动等微观问题时,由于肉眼无法看见,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教材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巧妙地将微观问题转换成效果明显的现象来研究.如研究分子间的空隙时,教材设计了一个“1 1<2”的实验来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即将50 cm3的染色酒精倒入装有50 cm3水的量筒中,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 cm3,用这一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把其中一块挂起来后松手,两铅块不分开,甚至在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二是在针筒中封闭半筒水,用力推动活塞,针筒中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研究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时,教材设计了两个扩散实验:一是将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口对口连接,过一会儿观察到空气的颜色变浓,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变淡,说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二是在一杯水中滴入蓝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整杯水都变蓝了,说明液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2“信息窗”中渗透转换法
  教材非常注重转换法思想的渗透,在信息窗中也是如此,如八年级教材第18页的信息窗——时钟的演变:古代,人们利用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计时(日晷仪);利用细沙、水的流动规律来测时间(沙漏、水钟);后来,人们利用摆的摆动规律来测时间(摆钟);再后来,人们利用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来测时间(石英表、原子钟).在信息窗中可以了解到,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利用转换法来测量时间,时钟在演变,越来越先进,时间测量越来越准确,但运用的科学方法却是不变的,都是利用物体的运动规律(太阳的运动规律,细沙、水的流动规律,摆的摆动规律,分子、原子的运动规律)来测量时间的。
  3“作业”设计应用转换法
  教材在作业的设计中也非常注重转换法思想的渗透,如八年级教材第32页第2题: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50圈,用刻度尺测得50圈铜丝的宽度为7.25 cm.则该铜丝的直径约为的时间——温度图像。
  在这道题目中,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结合已知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技能及题目中的意思去分析题目中物理量的关系,并吃透其中物理量关系变化的本质原因.比如,在图1甲中,学生首先看到的是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大致为先升温、后不变、再升温.然后深入分析温度变化的规律.如AB段升高10 ℃花了5 min,而CD段升高10 ℃花了10 min,这种升温快慢的本质又是什么?这两层意思的理解能充分服务于学生对图像信息的理解深度,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第一、第二问的直接理解,还可以很好的服务于学生对第三问的图像转变.因此,在图像信息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关于要引导学生去读懂图像所透视的物理关系和物理规律,吃透其中的本质变化情况。
  3表格信息——重在数据关系的剖析
  表格信息也是初中物理学习阶段最为常见的一种信息形式,表格中的信息通常是某一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很难直观的发现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意境,而表格中的信息就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深入的阅读,通过阅读挖掘其中数据之间、现象之间的关系.表1是2015年江苏省模考中某次实验所记录的数据。
  分析表1,我们就要引导学生首先分清楚表格中所记载的物理量是哪些,并结合实验情境和信息明白这些物理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其次,就是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的策略性,比如序号1、2、3组一起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抛出点离地面的高度H/m是一样的,而小球释放时的高度h/m又是呈0.1、0.2、0.3这么一个递
  增关系,然后我们再去分析“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s/m”和“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的平方s2/m2”随“小球释放时的高度h/m”的变化规律.同样的方法,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再去分析实验1和4、2和5、3和6之间的关系.在这组表格的阅读中,我们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思想来阅读.这也再次告知学生,我们在阅读表格信息的过程中,要善于结合表格所要表达的物理量进行相应方法的锁定,然后结合正确的阅读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吃透数据与数据、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达成对信息的吃透,对问题的解决。
  信息的呈现有时还不是单一的,很多情况下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同时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结合自己的物理素养和认知进行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应用,注重采集信息中的关键点,吃透信息所要传递的关键信息及信息所揭秘的物理本质,带着对信息的深度理解来转换信息、应用信息和解决问题.
  该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转换法思想,铜丝由于很细,直
其他文献
二极管是用半导体材料(硅、硒、锗等)制成的一种电子器件.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在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新型高效节能光源方面的贡献.蓝色发光二极管属于发光二极管中的重要一种.二极管在电子产业中的重要用途可见一斑.在现行国内高中物理教材中,皆对二极管进行了有限篇幅的介绍.人教版教材设置“说一说”栏目,给出某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某教育家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谈几点做法和认识。  1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物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物理课堂
电磁感应中金属棒沿“U”型框架或平行导轨运动的问题,要涉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含源电路的计算等电学知识.导体棒运动可分为给一定初速或在外力作用下的两种情况,在高中阶段我们常见的电学元件有电阻、电源、电容器,组合在一起一共有六种典型模型,下面我们具体来讨论这六种模型遵循的规律.  模型(一)  [TP11GW21.TIF,Y#]  匀强磁场与导轨导体棒垂直,磁感应强度为B,棒ab长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问题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也是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是几乎所有的考题中,带电粒子运动的轨迹都是在某个固定平面上,考察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局限.实际上空间中匀强磁场的分布是三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情况也可以是三维的.如果设计一些带电粒子的三维运动轨迹的问题,就可以做到既能考察学生的物理知识,又能考察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本文例举三例分析.  1 通过碰撞改
实验是以仪器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实践过程.但在某些情况下,运用多媒体实验课件代替实际实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本文就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课件,谈谈笔者的做法和想法。  1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在农村中学,本来就短缺的仪器设备很难跟上课程的改进和变化 ,再加上有些实验仪器十分落后,学生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好多时候,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形成科学概念、总结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的普遍意义,在教学目标中强调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本身就具有探究性,因此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更为广泛,不过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些老师说学生之间的合作有些乱,收获不大,也有些学生反映自己在学习小组中仅仅是个配角,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如老师直接讲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几个关系.本文就初中物理合作学习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把眼睛盯在了高三复习上,作为老师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多年从事高三物理教学工作,现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例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复习应抓住基本知识  在当前的物理高考算等级的模式下,我们的高中物理复习更应该抓住双基稳扎稳打.  双基指什么?双基通常被认为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物理学
1借助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初中生年龄都不大,思维状态积极与否,取决于直接兴趣和直接动机.在教学中除了借助于实验手段,笔者还往往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选取一些实例和实物,加以演示和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大气的压强》一节时,笔者首先出示一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在杯口上盖上一个硬纸板,用手按住,将其倒过来,让学生观察.问:老师放开按纸片的手后,纸片和水会不会脱落?学生看了很有兴趣,并且议论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