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暨海外学者文学史著作中的郭沫若、茅盾书写

来源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u19872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不但在大陆取得了显赫的成就②,而且在中国台港和海外,也有不俗的表现,从法国人明兴礼撰写的《新文学简史》1957年在香港“诞生”以来,到闻名遐迩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再到王德威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17年在美国“横空出世”,境外的中国新文学史写作也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产生了数十部新文学史著作③,甚至出现了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融通为一体的文学史著作,即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和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由于中国台港和海外学者所置身的政治环境、文化语境、知识结构、学术传统等与大陆学者殊有不同,也决定了文学史整体“面貌”以及作家作品评价的差异,而郭沫若、茅盾作为大陆新文学史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同时也是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左翼”大家,在中国台港暨海外学者文学史著中是如何书写的呢?其与大陆学者的文学史书写又有何异同点呢?
其他文献
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方的北大、清华、南开三名校奉命南迁,中国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大迁徙.众多高校在迁播流徙中尚能弦诵不绝,延续文化薪火,保存民族元气,展现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南渡”(1937-1946)的经历,给现代学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荡,他们在历史的相似情景中徘徊,更在现实的审视中沉思.“南渡自应思往事”,这于吴宓而言,则在历史的回眸中发现了顾亭林.“南渡”的八年,吴宓道德救国的夙愿、教化英才的担当,甚至是“逃禅于著述”的心迹嬗变,均与顾亭林晚年
期刊
1922年12月,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刊出了“安诺德百年纪念”专栏,内含《安诺德评传》、《安诺德和他的时代之关系》、《安诺德文学批评原理》、《安诺德之政治思想与社会思想》、《安诺德的诗歌研究》5篇文章.这是国内首次围绕“安诺德”展开的大规模译介活动,译介者为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胡梦华、华林一、吕天龢和顾挹香.这些译介文章内容丰富,白话语流畅简练,文后附有参考书目,洋洋洒洒竞共占整期杂志四分之一篇幅之多.
高深是沦陷区时期一位曾活跃在北平的青年作家,曾有短篇小说集《兼差》①行世.他本人并不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所熟知②.实际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高深就已受到华北沦陷区文坛的关注,曾有多人撰写评论称赞其作品的独到之处,但高深本人及其作品在40年代以后却长期被岁月所淹没.
1939年9月间,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劳团的老舍与延安曾有两度“亲密”接触.从重庆到延安,在地理空间之间游走,对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文简称“文协”)的负责人老舍而言自然意味深长.在战时中国,老舍的独特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里,同时还反映在他为抗战动员奔走各方所形成的家国体认和生命价值之中.“个人与空间结合后,为民族国家所规约的个体价值便具有了可比性.”②老舍与延安之间,在为抗战精神动员的体认上有着当然的一致性.二者之间因文人行迹而产生的空间结合,意味着其中或多或少会产生文艺上的互动与交集.有关老
期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建设的使命感和理想情怀.当年7月,为当代文学各方面布局奠定基调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总主席郭沫若、副主席茅盾和周扬都做了重要发言.他们在发言中或提纲挈领,或总结陈词地表示,要“共同致力于新中国文艺的建设事业”,“负担起新的时代所加于我们的新的任务”,“参与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②.从这些措辞中可以发现,此时的文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学活动本身,而是被提至新中国社会建设事
未名社成立于1925年8月,其成员包括鲁迅和安徽霍邱籍青年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台静农,以及河南籍青年曹靖华,是一个以文学翻译为主的文学社团.未名社的成立是由鲁迅建议的:“那时我正在编印两种小丛书,一种是《乌合丛书》,专收创作,一种是《未名丛刊》,专收翻译,都由北新书局出版.出版者和读者的不喜欢翻译书,那时和现在也并不两样,所以《未名丛刊》是特别冷落的.恰巧,素园他们愿意绍介外国文学到中国来,便和李小峰商量,要将《未名丛刊》移出,由几个同人来办.……因这丛书的名目,连社名也就叫了\'未名\'.”
伊藤敬一①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老舍研究专家、日中友好使者.他是日本老舍文学研究的元首之一,也是日本“老舍学”的首倡者.他的“老舍学”随着老舍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研究的发展而发展.他首倡的“老舍学”包括以“研究论文、翻译、年谱”为首,连带老舍传记资料、随笔以及对老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审视等.他的“汉学”主要包括中国文学、中国语言、现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以及日中关系的研究.他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和友好活动付出了全部的心力,为日本的“汉学”、 “老舍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期刊
一、波西米亚艺术家式的气质与国家“弃儿”意识rn1928年1月15日,由田汉艰难维持、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上海艺大”发生了著名的“抢夺校产事件”:原上海艺术大学校长周勤豪带领两个法国巡捕及一干爪牙前来闹事,抢夺“上海艺大”校产,尽数掳走教具、桌椅、床铺等.此前,周勤豪因学校债务纠纷跑路,时任“上海艺大”文科主任的田汉由学生推举为新一任校长.这次“抢夺校产事件”实为周勤豪失权之后的流氓破坏行径.“抢夺校产事件”发生后,田汉随即召开了全体学生大会,向全体同学宣布:“从即日起,辞去\'上海艺大\'校长职
近代诗学之盛,已为学界共识.如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云:“有清二百五十年间,使无近代诗家成就卓卓如此,诗坛之寂寥可知.”①钱仲联先生《近代诗评》亦称:“诗学之盛,极于晚清,跨元越明……”②所谓“前清诗学,道光以来一大关捩”(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③,尔后流派纷呈,名家众多,确乎揆之历代而殊无愧色.但随着辛亥革命,清帝逊位,不久新文学肇兴,遂成风起云涌之势,学术视阈进入现代,文体则有了“进步”、“落后”之别,小说、散文、戏剧、新诗乃成创作和研究的主流,对旧体文学之关注一度门庭冷落.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诞生于1980年7月的第一届“青春诗会”,因为是“发生”的一届,推出了顾城、舒婷、江河等朦胧诗主将,所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届,也是学界研究最多的一届,比如杭州师范大学杨娇娇完成于2013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第一届“青春诗会”与1980年代初诗坛格局的转向》①、牛殿庆的论文《诗歌新人辈出的1980年——评新人新作小辑和青春诗会》②、钱继云的论文《诗潮中的弄潮儿——论与“青春诗会”》③等等.谢冕曾对第一届“青春诗会”做出如下评价:“不仅是这种\'青春的聚会\'前所未有,由权威刊物主动邀集\'不见经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