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步,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步同时注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培养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本质是“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
【关键词】创新 教育 物理 课堂教学
针对学校物理学是一门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它的实用性比较强,因此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学更应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终身教育。作为物理教学的起始――初中物理,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方法几乎是一张白纸,为此教师的引导、教育,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经后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否浓,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很大程度看启蒙教师的引导。教师不是去教会学生如何复制知识,而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
1.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步
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老师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对于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我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老方法,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做到:
1.1 注重学生的学习环境及创新环境。
(1)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 。
(3)不要让学生们死记硬背,那样达不到他们的感性认识。如果想做到真正的让学生获得知识,则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老师要启发学生,最终达到学生会的目的。
1.2 注重物理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教学物理实验时,例如,“光的反射”,反射角=入射角等等,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1.3 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真正理解。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力学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上升为真正的感性认识
课堂教学中虽然使学生形成了物理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但是,物理学习的思维加工活动并未结束,接着进入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仍然是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需要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深化、活化在第一次飞跃中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有可能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对物理环境做出可观察到的反应,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学生的认识活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以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方法很难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做到:
2.1 教给学生举一反三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2 培养良好思维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的好,有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把成绩稳稳的提高。所以我认为良好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概念、规律间的物理知识结构,以领略物理学的实质,学到物理学的精髓。为此,我们须引导学生自己勾勒出观念、概念、规律、和方法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再一次飞跃。
2.3 发展新知识的再创生力。
由于创新思维具有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因此能从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测量时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一个科学家走进工厂,拿起一个灯泡问身边的学生灯泡体积怎么算?大学生立即动手并运用复杂的数学知识开始计算灯泡的体积。科学家见状说,不用这么复杂,给我一个盛水的容器就可以了。实际上灯泡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这里科学家用的就是创造性思维。然后,我给大家也出了一个题目:一张纸的厚度就用普通的刻度尺又如何测量呢?需不需要也用复杂的公式来解决问题呢?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经,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略的,但也得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实质上是指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合理性反对迷信等等一些不健康的元素,实质上是指培养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得到物理规律性认识,进而把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论。物理内容富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这些素材。例如,通过“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来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观点;通过“固态、液态、气态间相互作用依存”来解释“对立统一”观点;时刻注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去教育学生真正的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通过介绍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国际上的相对滞后,去激励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元素:首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之乐于参与创新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甚至终生坚持不懈;其次,通过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学的价值,使学习的兴趣、动机转化为情感,从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最后,通过深入研究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多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气氛宽松、思维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创新 教育 物理 课堂教学
针对学校物理学是一门和实践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它的实用性比较强,因此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物理教学更应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达到终身教育。作为物理教学的起始――初中物理,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方法几乎是一张白纸,为此教师的引导、教育,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经后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否浓,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很大程度看启蒙教师的引导。教师不是去教会学生如何复制知识,而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
1.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步
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老师之间的关系外,还有教师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三体”问题。对于学生创新学习的培养,我认为教学活动应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老方法,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在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做到:
1.1 注重学生的学习环境及创新环境。
(1)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 。
(3)不要让学生们死记硬背,那样达不到他们的感性认识。如果想做到真正的让学生获得知识,则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老师要启发学生,最终达到学生会的目的。
1.2 注重物理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教学物理实验时,例如,“光的反射”,反射角=入射角等等,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1.3 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真正理解。
加强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就是要弄清各个基本概念和规律在一个整体中是以何种方式结合起来的,并在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地位。例如,学习了力学知识之后,可以画出概念、规律逻辑体系,力学知识就不再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而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和逻辑体系储存着,从而增加了知识的有序性。这样,知识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现,也容易向应用和学习新知识中迁移,创新能力自然得以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上升为真正的感性认识
课堂教学中虽然使学生形成了物理概念、掌握了物理规律。但是,物理学习的思维加工活动并未结束,接着进入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仍然是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解决问题需要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深化、活化在第一次飞跃中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有可能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灵活地把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对物理环境做出可观察到的反应,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学生的认识活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以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方法很难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做到:
2.1 教给学生举一反三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2 培养良好思维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的好,有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把成绩稳稳的提高。所以我认为良好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克服单一思维模式,建立知识、方法、能力相结合的多维思维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全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弄清概念、规律间的物理知识结构,以领略物理学的实质,学到物理学的精髓。为此,我们须引导学生自己勾勒出观念、概念、规律、和方法相互关系的知识结构图,从而实现认识上的再一次飞跃。
2.3 发展新知识的再创生力。
由于创新思维具有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因此能从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测量时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一个科学家走进工厂,拿起一个灯泡问身边的学生灯泡体积怎么算?大学生立即动手并运用复杂的数学知识开始计算灯泡的体积。科学家见状说,不用这么复杂,给我一个盛水的容器就可以了。实际上灯泡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这里科学家用的就是创造性思维。然后,我给大家也出了一个题目:一张纸的厚度就用普通的刻度尺又如何测量呢?需不需要也用复杂的公式来解决问题呢?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经,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略的,但也得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实质上是指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合理性反对迷信等等一些不健康的元素,实质上是指培养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得到物理规律性认识,进而把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体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论。物理内容富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这些素材。例如,通过“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来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观点;通过“固态、液态、气态间相互作用依存”来解释“对立统一”观点;时刻注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去教育学生真正的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通过介绍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国际上的相对滞后,去激励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元素:首先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之乐于参与创新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甚至终生坚持不懈;其次,通过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学的价值,使学习的兴趣、动机转化为情感,从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最后,通过深入研究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多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气氛宽松、思维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