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初中语文活动课程从活动课程的特点和意义两个方面谈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关键词:活动课程;“活”而“动”;教材
中国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0 -01
从1993年秋季开始,我省初中采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教材所编入的“语文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通过近几年的辛勤执教,对这一“活动课程”增加了共识,积累了经验。大家感到,“活动课程”好就好在“活”而“动”上,这是它的灵魂。笔者不揣谫陋,略谈些自己的理解,请教方家。
一、“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材
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活动”开源活流,成了语文教科书中课程结构的一块,这在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是一大创举。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正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确有多种课外活动,但处于“课外”、“业余”地位,不是作为学科服务的体脑调节课安排,就是当作学科的“附加”、课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为课程“一体”,视为份外。现在,“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以新课程观念,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轨道,这一“地位”和“名份”,刷新了旧有课程观念,名正则言顺,为全面实施“活动课程”提供了“上方宝剑”。
2.开源。生活是语文教学及学习的鲜活源头。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册“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书生气,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不仅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辐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
3.活流。语文教学,说到底“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1.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智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2.“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活动中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二、“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改昭示
昭示一: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与学科课程相比,对“活动课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更强,更乐于投入。但初中生的参与有个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导。在“语文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活动全过程的主人。要通过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筹备好全期的“语文活动”;或民主推荐,或“毛遂自荐”,集中学生多数人的意向,确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揽天下”;由“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进行筹办,确定主要节目,安排好程序,商定评优办法、奖励范围等。老师则当好“教练”、“业务指导”,适当协调。在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审视自我发展轨迹,个性得到张扬。
昭示二:优化活动中竞赛情境
语文活动,学生的全员参与是首位。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以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和自我特长,是活动的价值所在。初中语文1~6册编有24次“语文活动”,大多数活动都有评比、展示优秀作品、给奖等活动程序和内容。“评优”这一环节运作适当,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激励和影响。如上所言,活动中的“评优”、给奖,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透明度大,客观、公正。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类次,扩大鼓励面,奖励的项目增设,因班、因活动而变,适当加多一点,面扩大一点,如“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等,以此激励中间层,促进差生的转化和投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还可加大活动的开放性,向有关报纸、杂志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与有关单位、兄弟班级“联姻”,取长补短,给活动添彩加色。
昭示三:增强学生的语言活动及其表达能力
语文活动的依归,在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和内省。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语文实践环节,种类甚多、涉及面广。珍惜义务制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良好机遇,以“指令性”的“活动”为轴心,带动其它语文实践活动,有计划的高效运转。就是活动课程,也不能千篇一律,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热身”活动,多练功底,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驾驭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从初一开始,组织“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侧重讲故事或见闻,事先做些准备,按座次轮流上台,随后评议、计分。开展常规性的硬笔书法、周记、日记、读书笔记、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到初二、初三,开展自编、自演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参与单元、期中、期末,复习、测试的评改试卷工作,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设计复习提纲、测试题,并让学生去评卷、分析。实践表明,这类语文活动愈活泼、多样、持之以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愈强化,愈坚固,活动展开的层次就愈深,影响也愈大,运用语言、组织活动的各种能力,也必将与日俱增。
中国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0 -01
从1993年秋季开始,我省初中采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教材所编入的“语文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通过近几年的辛勤执教,对这一“活动课程”增加了共识,积累了经验。大家感到,“活动课程”好就好在“活”而“动”上,这是它的灵魂。笔者不揣谫陋,略谈些自己的理解,请教方家。
一、“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材
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语文活动”开源活流,成了语文教科书中课程结构的一块,这在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是一大创举。其意义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正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确有多种课外活动,但处于“课外”、“业余”地位,不是作为学科服务的体脑调节课安排,就是当作学科的“附加”、课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为课程“一体”,视为份外。现在,“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以新课程观念,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轨道,这一“地位”和“名份”,刷新了旧有课程观念,名正则言顺,为全面实施“活动课程”提供了“上方宝剑”。
2.开源。生活是语文教学及学习的鲜活源头。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册“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书生气,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不仅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辐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
3.活流。语文教学,说到底“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1.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智能。“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2.“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活动中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二、“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改昭示
昭示一: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与学科课程相比,对“活动课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更强,更乐于投入。但初中生的参与有个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导。在“语文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活动全过程的主人。要通过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筹备好全期的“语文活动”;或民主推荐,或“毛遂自荐”,集中学生多数人的意向,确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揽天下”;由“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进行筹办,确定主要节目,安排好程序,商定评优办法、奖励范围等。老师则当好“教练”、“业务指导”,适当协调。在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审视自我发展轨迹,个性得到张扬。
昭示二:优化活动中竞赛情境
语文活动,学生的全员参与是首位。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以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和自我特长,是活动的价值所在。初中语文1~6册编有24次“语文活动”,大多数活动都有评比、展示优秀作品、给奖等活动程序和内容。“评优”这一环节运作适当,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激励和影响。如上所言,活动中的“评优”、给奖,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透明度大,客观、公正。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类次,扩大鼓励面,奖励的项目增设,因班、因活动而变,适当加多一点,面扩大一点,如“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等,以此激励中间层,促进差生的转化和投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还可加大活动的开放性,向有关报纸、杂志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与有关单位、兄弟班级“联姻”,取长补短,给活动添彩加色。
昭示三:增强学生的语言活动及其表达能力
语文活动的依归,在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和内省。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语文实践环节,种类甚多、涉及面广。珍惜义务制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良好机遇,以“指令性”的“活动”为轴心,带动其它语文实践活动,有计划的高效运转。就是活动课程,也不能千篇一律,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热身”活动,多练功底,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驾驭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从初一开始,组织“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侧重讲故事或见闻,事先做些准备,按座次轮流上台,随后评议、计分。开展常规性的硬笔书法、周记、日记、读书笔记、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到初二、初三,开展自编、自演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参与单元、期中、期末,复习、测试的评改试卷工作,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设计复习提纲、测试题,并让学生去评卷、分析。实践表明,这类语文活动愈活泼、多样、持之以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愈强化,愈坚固,活动展开的层次就愈深,影响也愈大,运用语言、组织活动的各种能力,也必将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