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与周围人发生关系,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在这里,幼儿自由结伴、自由交往,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的幼儿聚在一起活动,没有心理压力。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而,活动区宽松的环境为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观察指导中的一些思考。
一、充分合理地利用有效空间进行环境创设
1.合理地分割区域,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空间。我在不断调整空间的合理性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以教室门口为入口,沿着教室四周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空间,区域的布置要考虑到动静搭配,不能相互干扰,目的在于减少幼儿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尽可能地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如:教室右边用玩具柜布置成一个可以相互沟通的操作性强的编织区,沿窗台铺上地毯设置了相对安静的阅读区和语言区,展示平面的图示,供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空间。临近阅读区的是操作性强的科学区,足够的光线使三棱镜折射出美丽的“彩虹”,往往使幼儿惊叹不已。又如:教室出口的地方有一个便于幼儿展示自己活动成果的墙面环境,它同时也具有替代教师传授和指导的功能,让幼儿有一个了解、探索为什么及怎么做的过程。在这当中,教师的指导是有意识的,而幼儿的学习是无意识的,幼儿自始至终注意的是他们自身的操作,而教师则站在幼儿的背后,关注幼儿,必要时给予帮助。
2.通过环境间接给幼儿细节上的暗示。比如:每一区域都有若干个挂牌,利用角区标记牌来规定活动人数,当幼儿进入这一区域时,发现挂牌没有了,幼儿就会自动离开或等待。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协商、互相谦让;有意识地给予他们限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轮流、分享的精神。
3.小标签的使用。每个盛放操作材料的小盘子前面都立个小标签,这样幼儿玩后能将材料放回原处。这使幼儿养成了物归原主的好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如如何协调材料的摆放,如何既快又好地摆放整齐等。这样既让幼儿主动参与,又美化了教室。
二、目标的落实通过材料,材料又是目标落实的载体
适时适度地投放材料,要注意材料投放的适时性、适度性和可操作性。每个区域材料的投放都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如计算角新材料的投放中,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对加减符号拼图的新材料发生认知困难后,我及时对这部分的材料做了调整,增添了一套趣味性强的、算式简单而功能单一的“大象找气球”的材料,使这一部分幼儿也能在操作活动中形象地分辨加减符号。因而,适时地补充或推进有助于逐渐缩小幼儿间的差距。在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上,我为幼儿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使幼儿能发挥出更多的创造性。材料的投放上又分出强、中、弱三个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比如有一次,美工区新投入了扣纽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幼儿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材料应该如何操作。有几个幼儿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还在继续系扣,可是也没有把纽扣扣上。于是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桐桐一起玩,并手把手地教她扣好了几颗纽扣。这时桐桐说:“我自己来扣一下好吗?”慢慢地,桐桐扣上了一颗、两颗……从以上实例中,我觉得自己在指导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桐桐扣不上纽扣时,虽然通过我的指导,她及时学会了扣纽扣,但是由于我介入过早,没有寻找她扣不上纽扣的原因,而且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范法太直接,致使她失去了自己领会摸索正确方法的机会。这时应启发幼儿自己动脑筋,让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对成人的依赖。这样对幼儿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给幼儿留下了思考领悟的时间和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四、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由交流这三个环节
1.幼儿的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是区域活动的起始环节。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我鼓励幼儿自由地选择,并分享因此而获得的快乐,既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又使他们享受到个性的自由快乐。
2.幼儿的自主开展。自主开展是区域活动的主体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游戏,让幼儿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合作创新。如在美工区,我们设置了一个“我们都来画”的一个区角,即在墙上贴了一张大画纸,让幼儿在上面合作画出图案来。在数学区,我们投放了一些算术跳棋,让两个或更多的幼儿一起玩游戏。还有益智区的编辫子及语言区的表演活动等都有利于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
3.幼儿的自由交流。自由交流是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我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如游戏快要结束时,我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自由讨论的环境氛围,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讨论,自由交流。
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合作创新区域活动的创设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环境,而且促进了幼儿智力、情感、社会性语言及动作的发展。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对区域活动做进一步的观注和探究,使本班的区域活动更加趋于完善。
一、充分合理地利用有效空间进行环境创设
1.合理地分割区域,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空间。我在不断调整空间的合理性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以教室门口为入口,沿着教室四周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空间,区域的布置要考虑到动静搭配,不能相互干扰,目的在于减少幼儿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尽可能地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如:教室右边用玩具柜布置成一个可以相互沟通的操作性强的编织区,沿窗台铺上地毯设置了相对安静的阅读区和语言区,展示平面的图示,供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空间。临近阅读区的是操作性强的科学区,足够的光线使三棱镜折射出美丽的“彩虹”,往往使幼儿惊叹不已。又如:教室出口的地方有一个便于幼儿展示自己活动成果的墙面环境,它同时也具有替代教师传授和指导的功能,让幼儿有一个了解、探索为什么及怎么做的过程。在这当中,教师的指导是有意识的,而幼儿的学习是无意识的,幼儿自始至终注意的是他们自身的操作,而教师则站在幼儿的背后,关注幼儿,必要时给予帮助。
2.通过环境间接给幼儿细节上的暗示。比如:每一区域都有若干个挂牌,利用角区标记牌来规定活动人数,当幼儿进入这一区域时,发现挂牌没有了,幼儿就会自动离开或等待。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协商、互相谦让;有意识地给予他们限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轮流、分享的精神。
3.小标签的使用。每个盛放操作材料的小盘子前面都立个小标签,这样幼儿玩后能将材料放回原处。这使幼儿养成了物归原主的好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如如何协调材料的摆放,如何既快又好地摆放整齐等。这样既让幼儿主动参与,又美化了教室。
二、目标的落实通过材料,材料又是目标落实的载体
适时适度地投放材料,要注意材料投放的适时性、适度性和可操作性。每个区域材料的投放都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如计算角新材料的投放中,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对加减符号拼图的新材料发生认知困难后,我及时对这部分的材料做了调整,增添了一套趣味性强的、算式简单而功能单一的“大象找气球”的材料,使这一部分幼儿也能在操作活动中形象地分辨加减符号。因而,适时地补充或推进有助于逐渐缩小幼儿间的差距。在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上,我为幼儿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使幼儿能发挥出更多的创造性。材料的投放上又分出强、中、弱三个层次,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比如有一次,美工区新投入了扣纽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幼儿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材料应该如何操作。有几个幼儿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还在继续系扣,可是也没有把纽扣扣上。于是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桐桐一起玩,并手把手地教她扣好了几颗纽扣。这时桐桐说:“我自己来扣一下好吗?”慢慢地,桐桐扣上了一颗、两颗……从以上实例中,我觉得自己在指导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桐桐扣不上纽扣时,虽然通过我的指导,她及时学会了扣纽扣,但是由于我介入过早,没有寻找她扣不上纽扣的原因,而且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范法太直接,致使她失去了自己领会摸索正确方法的机会。这时应启发幼儿自己动脑筋,让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对成人的依赖。这样对幼儿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给幼儿留下了思考领悟的时间和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四、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由交流这三个环节
1.幼儿的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是区域活动的起始环节。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材料、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我鼓励幼儿自由地选择,并分享因此而获得的快乐,既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又使他们享受到个性的自由快乐。
2.幼儿的自主开展。自主开展是区域活动的主体环节。通过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游戏,让幼儿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合作创新。如在美工区,我们设置了一个“我们都来画”的一个区角,即在墙上贴了一张大画纸,让幼儿在上面合作画出图案来。在数学区,我们投放了一些算术跳棋,让两个或更多的幼儿一起玩游戏。还有益智区的编辫子及语言区的表演活动等都有利于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
3.幼儿的自由交流。自由交流是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我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如游戏快要结束时,我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自由讨论的环境氛围,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讨论,自由交流。
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合作创新区域活动的创设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环境,而且促进了幼儿智力、情感、社会性语言及动作的发展。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对区域活动做进一步的观注和探究,使本班的区域活动更加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