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角 感悟 理解 收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新课程全员培训又到了,怎样创新培训模式,才能使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够均衡地、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笔者总结反思这几年来新课程的培训方式,探索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换角培训。即参训教师角色换成小学生,培训者角色换成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相当于小学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换角培训,参训教师体验并感悟新理念新方法的每个细节及其作用,品尝和理解新课程理念,使他们在培训后得到较大的收获和提高。
  
  一、做法
  
  笔者在今年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送教下乡,分科培训)试用该模式,效果比较显著,现介绍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培训开始,先播放我县某村一位小学教师最近的一节数学录像课,让参训教师观看后讨论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这次培训中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2.探索方法,明确结论。
  针对参训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主要一个或两个问题),先发放小学数学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每位参训教师按新课程理念独立设计该问题的教学方案,然后小组(异校异龄异年级异性异能)展开讨论交流,选出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案,最后小组汇报(上台汇报并展示方案)。全班交流后,培训者和参训者共同讨论明确哪一种方案比较符合新课程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让参训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进行学习,而培训者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3.拓展应用,回顾反思。
  一是播放该乡一位教师最近的一堂教学录像,让参训者按新理念新方法去进行评价(逐段播放逐段评价,最后总评)。二是播放培训者本人的示范课录像,让参训者点评。三是选择一节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让参训者按新理念新方法预设该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业)。
  培训要结束时(利用双休日两天培训),培训者和参训者共同回顾本次培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的地方,还有什么问题尚未解决等等。
  整个培训过程尽显新课程理念,是培训者与参训者之间、参训者与参训者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效果
  
  今年上半年第一轮培训结束后,各乡镇中心校组织对参训者进行无记名的问卷调查,本校教务处抽查统计的两个乡镇参训者的答卷情况,培训结果如下表:
  
  
  三、体会
  
  一是培训方式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不仅让参训者听、看,更重要的是让参训者经历感受体验的过程,这样才能理解更深刻、更透彻。通过角色互换,经历体验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每个细节,知己知彼,参训者回到课堂上才能更有效地带动新课程。同时这种培训方式也是参训教师的企盼。
  二是培训内容贴近小学实际,参训教师才欢迎。年年培训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而且远离小学实际,培训者又没有小学教学经历,不熟悉小学教学实际,这样的培训是不受到参训者的欢迎的。为了上好培训课,培训者必须会上好小学课(当然有助手上示范课也可以)。
  三是解决参训教师少参与不乐学的问题。参训的中老年教师(现在占比例三分之二左右)少参与不愿学一直是师训的“痛”,通过角色互换,推动教师们参与,教师们参与了感受了,逐步理解了有收获了,自然而然地乐学了,情感态度也发生变化了。
其他文献
当前,有些小学生作文不具体,或具体了却很平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思考;又如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再如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很突出。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未发现的环节。”新课标也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来。”为了更好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
英语教学,应渗透点人文性  孙华丽    曾听了这样一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些park,zoo,cinema,theater等词的卡片,让学生念读后,教师即说到:“Let’s go to the park。”学生因未学过这一句子而愣在那里,不知老师要他们做什么。教师又重复说了几遍,学生仍不知做什么好。最后,教师只得用中文解释。上述过程教师一再反复,但收效甚微。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说“Let’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说教化、灌输化、成人化、简单化的特点。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  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来源生活,回归生活”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过去人们习惯于狭隘地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材的思维定势。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活水,为品德学科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呢?
新课程中倡导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鼓励性”、“多样性”、“引导性”,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探索。那么,运用怎样的策略才能促使学生有效的、积极的进行思考,而不至于呈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呢?教学中这样的策略有很多,其中教师的反问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探索,达到自主探究知识的目的。    一、反问,是教师应对学生提问或者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城郊学校因其位置的特殊,办学环境较为复杂: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留守儿童多、学生辍学率高;家长配合率低、学生习惯较差等。这样的学校要打造质量品牌,赢得社会群众的认可,可从班集体的建设入手,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教育突破口,制度化每一个有利的教育细节,给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三维空间”,让城郊学校这座“森林”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一、引导班主任成为高瞻远瞩的“领头雁”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做事,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而感恩教育则是四大教育支柱的综合体现。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幼儿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依托侨乡特色,创设感恩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个性化的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及时捕捉训练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训练点    众所周知,一本好书犹如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能让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残酷的口诛笔伐之后,带着挥洒不掉的遗憾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语文教育该走向哪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但是“标准”的颁发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常常万般无奈地看到:课堂花哨的东西多了。而语文本真的东西却不知何处寻觅。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缺失,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呢?下面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学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只有亲历实验过程,学生才能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新的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激趣引导,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片断一:  师:(出示烧杯和水杯,演示在烧杯里倒入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