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短篇小说集《碎片》是日本女作家青山七惠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集子由三个短篇组成,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却都彰显出日本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的“碎片”化与时代的疏离感。但作者并不止于揭示和披露,她努力用清浅的文字去给予这些处在迷途中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以治愈的力量。而在其作品中,淡雅的氛围与温情的描写等折射出的那一抹“清淡和谐之光”,的确指引着人们努力寻找出路一走出封闭的自我中心,学会交流,去接触他人,和拥抱世界。
关键词:《碎片》 青山七惠 疏离之感 和谐之光
引言
作为备受瞩目的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青山七惠(1983一)蜚声日本文坛,并且佳作迭出。青山是典型的“80后”,她记录下的点点滴滴无不彰显与折射着“80后”乃至“90后”的内心世界,书写了年轻一代的孤独与彷徨。她写一群普通人一些貌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情绪,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以至于读其作品会立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故事中的那些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一些影子,因而极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而且,青山的文字独标一格、别出机杼,看上去简简单单、清清白白,却又不乏暧昧和浓郁,细节充沛丰盈,又有留白,读来满口留香,余韵悠长。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某一刹那连同彼时的味道、气氛都封存在字里行间。”青山的文字确实颇有灵气,每一个字都仿佛一个鲜活的生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各自的悲欢。可以说,青山的文字,简单到极致,清淡到极致,自然也就美到极致。
竺家荣曾经这样评价过青山:“她的目光看似随遇而安,却心存不甘;看似漫不经心,却又细腻人微;看似拘泥于生活琐事,却又显得超凡脱俗;每一个人物都像是随手拈来,却又是精心雕琢出来的。”的确如此,她描绘的那些沉静悠长的日子,仿佛淡彩素描,看似家常简净,内里却蕴涵丰富。她总是喜欢将无比深刻的哲理掩映在平淡若水的生活背后,很少主动站出来说教发声,但这却让读者愈发震颤。表面波澜不惊的情节下早已暗流涌动,小清新式的文字带来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摧枯拉朽之势。自然,青山的短篇小说集《碎片》亦不例外。它通过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风景,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日本年轻一代成长历程中的内心世界,并进而对整个时代进行了反思。
一、《碎片》内容阐释
《碎片》是青山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三个短篇:《碎片》《榉树的房间》《山猫》。这三篇小说均截取了普通人普通生活的一面,以淡雅如水的笔触描摹他们的内心困惑与波动。看似平常;掩卷沉思,则会感触良多。
(一)《碎片》
短篇小说《碎片》是青山七惠第三十五届川端康成奖的获奖之作,川端康成奖评委会成员i土原登曾评价此篇作品具有“静静的爆发力”。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桐子与父亲两人参加樱桃采摘一日游的见闻感受。一段并不长的旅途中却涟漪迭起。
为了完成摄影班上老师布置的摄影作业—碎片,桐子答应妈妈先斩后奏组织的樱桃采摘一日游活动,因而特地从神奈川县赶回东京。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临出游前哥哥的女儿鞠子却因突发高烧不能同行,妈妈也决定留下照顾孙女,原本定下的五人游只剩下女儿和父亲的二人游。这让桐子颇为不满,因为在其眼中,“爸爸本来就不大会和孩子相处,又是个不爱说话也不爱开玩笑的人”“充其量就是个‘爸爸”’。两人的关系一度尴尬。然而,旅途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让桐子对父亲的印象大为改观,动摇了她心底那个根深蒂固的刻板无趣的父亲形象。
首先是在高速路休息區,桐子无意间看到父亲将一位上台阶不慎绊倒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扶起,并和别人一起搀扶着她走进小卖店里。父亲的动作十分敏捷,仿佛并不是印象中赢弱不堪的样子,以至于使桐子受到了一次小小的刺激。接着,到了樱桃园,桐子又看到,父亲因为身高的优势,被一群女人簇拥着帮她们采摘够不到的樱桃。爸爸长相平庸,缺乏男人味。可见,这群女人绝不是试图和爸爸搭讪,大概是真的把他当成樱桃园的工人了。爸爸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吃樱桃,但是却没有露出一丁点厌烦的神色,一直帮她们摘着。而桐子看着爸爸像个男子汉似的在帮助别人,十分震惊。在女儿的记忆中,父亲一直都是个无趣严肃、存在感极低之人,何曾有过现在这般热情体贴、光辉高大的形象?在与父亲的近距离接触中,女儿发觉了父亲可亲可敬甚至可爱的一面,寻回了她觉得遗失已久的美好亲隋。
(二)《榉树的房间》
《榉树的房间》亦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我”谅助与前女友小麦和现女友华子的爱情生活。回忆与现实交织,愉悦与哀愁并存。六年前,在一家小居酒屋里,谅助偶然结识了小麦,虽然她手腕很粗,脸黑不溜秋,在大部分人眼中是极其普通的存在,但这却丝毫不损谅助对她的欣赏与爱慕。很快,他们就成了恋人。谅助十分喜欢小麦,能够欣赏她独特的美:“浑身上下那非常均匀的小麦色,和犹如笔直向上伸展的树干般高挑的身材”,“令人想起高中校园一角的高大的榉树”。可小麦对爱情的表现却是平平,仿佛古井不波,不起丝毫涟漪。在两年的恋爱时光里,他们也只是经常去神社散步,并不似其他情侣般疯狂到很晚;甚至原本就不爱说话的小麦在两个人待在房间里独处时,也总是在看书。谅助对小麦的我行我素完全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对她的变心,更是一丁点都没意识到。一天晚上,小麦向谅助提出了分手,理由是喜欢上了别人,可是却死活也不肯说出对方的姓名。对此,谅助深感徒劳无力。之后,虽然两人仍在同一公寓里,但因谅助极力回避对方,见面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在与小麦分手的三年后,又是在酒桌上,谅助结识了现女友——华子,并在交往一年后准备结婚。然而,在准备结婚的这段日子里,谅助发现他动不动就会想起小麦,甚至于有时会将华子误当成小麦。可即便如此,谅助还是从公寓了搬了出来,最终放弃了爱恋的小麦,选择与华子结婚。
(三)《山猫》
《山猫》则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一对表姐妹的一段共同生活经历。生活在冲绳的高中二年级女生枝一直想报考东京的大学,因而,其母松枝就打电话给生活在东京的外甥女杏子,想让女儿暑假在杏子家寄住几天,以便参观一下东京的大学。杏子和丈夫秋人表示同意。于是,这年暑假,枝便带着大包小袋开始了她短暂的寄居生活。 不得不说,表姐杏子对于这个从西表岛来的表妹还是颇为照顾的。看到表妹突然不见了,吓了一跳,赶忙出去寻找,但对枝说话时还是尽量不带着责备的语气。可反观枝呢?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只说了声“对不起”。之后,杏子因为周六要到日式点心店接受培训,不能继续陪伴枝去参观大学,因而颇为愧疚,便想在周五尽可能多地带她去看看东京有代表性的地方。看到枝对东京塔颇感兴趣的样子,杏子便决定带枝去登东京塔。虽然自己大脚趾上的根部已经被皮鞋磨红了,但她觉得枝既然想看,作为表姐就有义务陪她玩,直到她满意为止。然后,杏子就买了票去排队。可令其始料不及的是,终于排到她们的时候,枝却说自己不乘电梯,原因是她恐高。这令杏子打心底涌出一股气,可纵使如此,枝也只是“嗯”了声,并无任何的歉疚之情流露。第二天,参加培训的杏子意识到自己昨天的做法欠妥,决定今天要早点回家,多做些好吃的补偿一下枝。回到家之后不久,枝和秋人一起回来了,于是杏子和秋人一起去附近超市采买东西,在闲聊的过程中却意外得知枝和秋人竟然一起去登了东京塔。故事最后以枝的乘飞机离开东京而告终。
二、《碎片》主题剖析
毋庸置疑,相较于情节的铺排与人物的勾画,青山更喜欢描写人际关系。毕竟,人是群居性动物,只要一息尚存,就始终处在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中,無法摆脱其束缚与桎梏。但现代社会中,这种人际关系由于诸多方面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异化,充斥着种种的不和谐因素。而青山的写作,确实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那些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社会关系。无论是恋人之间的淡漠、亲人之间的疏离,抑或是成长中的孤独,甚至是整个时代的苍白空虚,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小说《碎片》的题目般,青山通过支离破碎的人际描写,突出地反映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人际关系的碎片化与疏离感。
(一)成长中的孤独
在青山的作品中,“孤独”一直是萦绕其中割裂不断的主题。在青山看来,孤独作为人生旅途中自始至终的旋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相伴相随。尤其是“80后”“90后”,这种表现就更为突出。
在阅读《碎片》时,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年轻一代的内心孤独。尽管他们四周围绕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始终处于一个复杂热闹的关系网中,但这并不能弱化甚至抵消他们精神的孤独与虚无。他们沉静内敛,“每天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逃避这种复杂的关系,逃避生活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恐惧,他们几乎变成了‘失语症’患者”。他们知道自己孤独虚无,但却并没有采取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去改变现状,反而一味地逃避,消极地抵抗着孤独的侵蚀。
《山猫》里的枝就是这么一个存在。作为一个寄宿者,虽然对方是自己的表姐,但也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可是枝的表现却令人瞠目结舌。表姐尽心尽力地为其操劳,可她的反应却是平平——面部总是毫无表情,仿佛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出门时连最基本的招呼也不打;被问话的时候,回答也只是最简单的“嗯”“好的”“知道了”。这种冷漠疏离的行为实则早已成为“80后”甚至“90后”青(少)年的生活常态。当然,《榉树的房间》中的小麦亦是其中一员。作为谅助的女神,谅助十分宠爱她,可她的表现却总是平平淡淡、兴味索然,不与男友做过多的交流,惜字如金。尤其是当两人谈不拢时,小麦居然“说什么‘这不是在做梦吗,无所谓啦’或者‘反正一直在睡觉呢’,然后闭上嘴,不再争辩了”。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梦境,即虚无,自然不会对其产生什么兴趣与归属感。小麦与谅助的结合,笔者觉得,可能是两人试图排遣孤独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可以借助对方的光和热来燃尽内心的孤独与填满精神的空虚。可是久受孤独浸染的他们,仍是不懂如何与他人相处,依旧照着之前的方式我行我素。如此这般,恋爱结合的方式自然不会行之有效,注定徒劳无功。
其实,日本现代青年普遍处于这种孤独与彷徨之中。他们不愿主动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整日蜗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独自咀嚼苦涩的人生。他们内心的孤独与空虚越积越盛,可他们又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排遣,只能愈发地彷徨无助。并且,为了显示他们那心比天高实则无聊至极的自尊心,他们绝不会主动找人倾诉;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这一作用在他们的身上完全得不到应有的施展与发挥,甚至,他们即使偶尔有交流的欲望,也会惊异地发现与生活在一起的人根本找不到什么共同话题。可能,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一点沟通,也只是程式上的、不得不说的“嗯”“好”之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二)恋人间的淡漠
日本已成常态的孤独社会病使人际关系日益淡漠与疏离,恋人间也自然没能幸免。《榉树的房间》里,即将告别单身生活的谅助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前女友小麦。本来甜蜜的爱情生活中,恋爱双方应该无话不谈,每天都花前月下、柔情蜜意;可是在读此篇时,你完全感觉不出谅助和小麦有多恩爱。两人的约会只是去神社散步;独处时,也丝毫不见情人间的狎昵,甚至居然一方还在看书!可患得患失的谅助并没有对此表现出过多不满,他还是十分照顾女友的感受。仿佛于他而言,语言上的沟通代表不了什么,只要彼此心中有对方就已足矣。但是现实很快就狠狠扇了他一巴掌——小麦变心要和他分手。一头雾水的他最终也只得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自己不仅没能忘记这段苦痛的爱情经历,反而对小麦的思念与日俱增。可即便如此,谅助也没有主动追求和小麦破镜重圆的机会,反而一直在躲避与她的见面,甚至在最后结识了华子准备结婚而搬离公寓时,也不敢和小麦正式道别。恋人间的亲密与理解在这里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数不清的淡薄与冷漠。小麦对谅助疏离,可谅助对小麦又何尝不是疏离?毕竟,纵然谅助对小麦一片真心、一往情深,可他分手后的不作为也很难以正当理由为其辩解。
谅助和小麦的恋爱无疑是“快餐”式的爱情。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造就了人们日益浮躁的心理,他们不愿付出时间与精力去维系感情。于他们而言,恋爱更像是一种玩乐和消遣,其存在只是为了消除内心的孤独无聊与寂寞,待乐够了、玩厌了,激情不再时自然要分道扬镳、各奔红尘,至于移情别恋实属再正常不过。毋庸置疑,青山极其擅长描画此类青年男女间平淡到淡漠的感情。“即使写爱隋中的扭曲,也写得不动声色。让读者在静静的阅读中,看到恋人之间暗藏的危机,感受成长中面临的困惑,思索成长所付出的代价”。青山用她的文字极致地书写了这种触目惊心的淡漠扭曲的爱隋,再一次唤起了世人的关注与探讨。 (三)亲人间的陌生
日本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漠然与疏离,令人心寒。这不仅体现在恋人间的相敬如“冰”,甚至亦体现在亲人之间的冷淡与陌生。《山猫》中的枝与杏子是表姐妹关系,虽然相处不多,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割断她们之间的血脉亲情。作为表姐的杏子还是充分彰显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姐姐形象。在迎接表妹回家的路上,她就已经从心底涌起了一股想要好好照顾这位小表妹的冲动。尽管她那个所谓的表妹如此地反客为主、孤傲冷僻,但杏子也一直以对方还是个孩子为由告诫自己要大度宽容。可面对表妹行为的愈发“胆大包天”,她内心的不满还是渐渐积聚,终于在东京塔事件中悉数爆发。其实,让杏子愤怒的又岂止是这区区小事?更为重要的是,年轻可爱的表妹相较于自己更加青春曼妙,极易吸引男人的视线——这男人当然包括自己的新婚丈夫。丈夫秋人向来是记不住别人长相的,可是他却清晰准确地记住了仅有一面之缘的枝。登塔事件后,自己与枝都不太高兴,可是,秋人朝枝一笑,她便温顺地坐在了自己旁边。——表妹与丈夫之间的一举一动无不搅动着杏子那颗因怀疑和嫉妒而脆弱的心。表姐妹之间的关系,居然如此这般稀薄——不理解、不尊重,甚至猜疑妒忌,这样丑陋的心理竟会在姐妹之间产生,何其令人心惊!然而,青山告诉你,现实远不止如此,就连至亲之人间,这种疏离与陌生也会缠绕其中。《碎片》中的女儿桐子和父亲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例证。
桐子无疑十分排斥她那严肃无趣的父亲,在她眼中,“马球衫紧紧地贴着爸爸瘦弱的上身,从他那制服短裤下头露出来的小腿,显得赢弱不堪,仿佛用脚尖随便一踹,就能把他踹倒在花坛上似的”。父亲在女儿心中的形象非但与高大伟岸沾不上边,反而还荏弱渺小到极致。而且,女儿对父亲一直在冷眼旁观,即使干瘦的父亲与健壮的哥哥在玄关打架,她也无意去协助正在劝架的妈妈,反而像一个陌生人般置身之外,丝毫体现不出一丁点作为女儿应有的样子。而且,在女儿心中,对父亲的印象都只是“碎片”式的记忆,即使将它们如拼图般拼在一起,也远远拼不出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桐子与父亲间的血缘关系并没有促使他们之间的心灵靠近,却反而使其有愈来愈远的趋势。
诚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与父母的关系也随之变化。一方面,自认为成熟的他们开始要求独立,急欲脱离父母的管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显得脆弱、淡薄,尤其是家庭中的子女,他们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渐渐低下,对家庭、共同体的依恋也日趋淡薄”。《碎片》中,明显可以感到女儿与父亲之间的那种亲密感微乎其微,造成这种局面的,除了时代大潮的影响和青少年的心理外,父母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桐子不愿与父亲一同出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大会和孩子相处,又不爱说话和开玩笑,可想而知,两个人的旅行会有多么尴尬与无聊!而且,当桐子试图劝导父亲“你老是这样没点个性的话,连我们也得把你给忘了”时,父亲的反应也是不以为意,“没关系,爸爸其实就跟不存在一样”。父亲的回答颇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可见,父亲并不试图用行动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存在感——他不是不愿,而是根本不想。由此,在疏离淡漠的家庭关系中,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四)时代的疏离之感
《一个人的好天气》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知寿问吟子:“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我这样的人会很快堕落的吧?”而乐观开朗的吟子则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知寿将世界分为内外两个,实际上也就是将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来,她认为自己被孤立在世界之外。可吟子的回答却一语道破真相:世界不分内外,我们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中。知寿之所以会产生内外两个世界的误解,原因就在于她对世界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早已被深深烙在现代日本人身上。“他们不愿主动追求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人与人交往与相互认知的梯度愈发浮浅,对一个人的了解与判断,往往是建立在短暂的碎片式交流基础之上”。甚至于在日本现代青年中,连这种碎片式的交流也在逐渐减少。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只会使恋人间淡薄、亲人间陌生,而由此生发出来的一切“不自然的感觉,归根结底来说,就是人物乃至整个时代的疏离感”,而且,这种疏离之感“恐怕是现代性之下难以调和的共性”。
日本飞速发展的经济使其极早地步入了现代化社会,80后一代从中获益甚夥,尤其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满足。但日益繁重的压力与渐趋萎靡的精神世界也随之而来。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似乎都变得克制而压抑,只与他人保持着纤细而稀薄的关系。更有甚者,《山猫》中,杏子和秋人作为大学同班同学,直到毕业居然一句话也没有说过。更匪夷所思的是,秋人竟然对杏子完全没有任何印象。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由此可见一斑。而现代性带来了整个时代的疏离,科技无疑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相较于现实世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交流更加顺畅流利。毕竟,网络的匿名性使其较少受到道德或社会义务的羁绊与束缚,他们可以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而在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内心颇多顾忌,因而不敢随便发声,只能木然失语。他们在网上越是欢畅言谈,在现实中也就越哑然沉默。这是时代的通病。在《碎片》中,当桐子目睹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时不由思索:“即使存在着這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也还是有人会窝在家里头上网吗?”由此可见,网络对于当代人的影响何其之深!
要之,现代化虽然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繁荣,但却令其精神世界陷入泥淖。敏锐的青山通过她笔下的文字真实细腻地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人们因恐惧与他人交流而导致的与他人、社会、世界的逐渐疏离。而且,这种疏离,早已由“一花”上升至“一世界”而遍及全社会,成为整个时代的病症。
三、《碎片》折射出的和谐之光
在青山的笔下,“80后”年轻一代的孤独与疏离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更难能可贵的是,青山并不止于对社会问题与矛盾的披露指责,也没有一味地现身说法、喋喋不休,令人生厌。她更喜欢用余韵悠长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冥思,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给予社会治愈的力量。无怪乎,竺家荣曾盛赞青山的小说“为沉重的人生增添了一抹清淡和谐之光,这清淡和谐之光便是青山七惠小说的魅力”。 青山的文字清浅简净,虽不激切昂揚但也绝不板滞机械,反而灵气十足。而且,小清新的文字淡抹几许哀愁,却并不浓厚,渲染出的氛围也自然若落梅初雪,淡雅温和,没有凄风苦雨,亦没有烈日骄阳;在这种氛围中,有的自然都是惠风煦日,自然都是和谐之光。而且,青山的小说中,人与人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但是却始终存在脉脉温情。矛盾毕竟所有人都无法避免,但正因有了温情的存在,才使其不至于点燃爆炸,一发不可收拾。这萦绕文字中的动人温情,当然也是和谐之光的体现。《碎片》中桐子虽被迫与父亲一同出去游玩,但旅途中那些迷人的风景——荞麦园中的白色小花、深绿色的苹果园、青绿色巨石般的山脉、美丽的樱桃园以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樱桃等一还是能令人暂时忘记原本的无奈与惆怅,主动投身自然的怀抱。置身如此的和谐氛围中,自然能够身心愉悦。也正是在这次并不被期待的旅行中,桐子发现了父亲可亲可敬的一面,并决心重新认识和了解父亲。诚然,父亲能够搀扶素不相识的老太太,帮助他人采摘樱桃——对一群陌生人尚且充满了温情,难道能说他不爱家人、不爱女儿吗?只是父亲不善于表达,而戴着有色眼镜的女儿亦不愿去发现父亲的闪光点罢了。其实,小说中多处细节均能体现父亲对女儿的爱。譬如,在旅行大巴上,把靠窗的座位让给女儿坐;女儿想去看天蓝色的玫瑰花拱门,可离导游规定的集合时间所剩无几,父亲便决定自己先回去和导游打声招呼,让女儿放心去看;等等。父亲用笨拙的方式,默默地、淡淡地关怀着女儿。可喜的是,在这一次的旅行中,在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里,女儿终于发现了父亲温情的一面,寻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幸福亲情。无疑,和谐之光挥洒在字里行间,静静地奉献着自己的治愈力量。
总之,青山尽管在作品中极力书写日本现代人在人生这条曲折的幽径上正在历经的孤独与疏离之感,但是绝不只是在批评或指责,而是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为迷茫的青年一代寻找出路,引导他们积极地接触新的社会,品味新的生活”。青山并不认为这个失路的群体已经无药可救,他们只是现代化生活染缸里的受害者罢了。其实,只要他们走出来,扫除身上的阴郁,与世界尝试去握手、去沟通,他们就会发现,那些寂寞的深渊与莫名的怅惘,都只是自己创设的枷锁和牢笼。青山还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本来就充满了“碎片”——不完满,而不完满才是生活的常态。正因如此,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进而去了解和体味生活,去欣赏和享受人生。
结语
短篇小说集《碎片》以寻常的凡庸俗事出色地展现了日本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碎片化现象。现代化社会中,人情浇薄,越来越多的人都变得保守内向、自我冷漠,整个社会也渐趋冰冷疏离。目睹此种扭曲的社会现象,颇为痛心的青山极力保持冷静自持,努力用文字给予治愈的力量。青山在作品中构建出一个个平淡似水的氛围,当然中间存在重重矛重,但却也始终夹杂着脉脉温情。行云流水般舒缓自如的文字美如清水芙蓉,折射出一抹清淡和谐之光,这束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能够给予我们积极的正能量,从而驱除萦绕久久的阴郁与灰色愁绪,最终得到心灵的治愈。
青山通过《碎片》试图告诉我们,过度地封闭自我绝不可取。人与人的接触可以加深人们对彼此的认知、了解、尊重与信任。我们要尝试走出自己的封闭圈子,大胆开口,勇敢地接触他人、拥抱世界。如此这般,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快乐与幸福竟是如此唾手可得。桐子正是在旅行——在与父亲近距离接触中才发觉原来爱就在身边,而谅助与小麦则正是因为缺乏推心置腹的沟通才导致分手,枝也正是因为沉默寡言而使表姐不满和猜忌。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深忧巨痛?大部分都是因为缺乏沟通交流而导致的庸人自扰。是以,我们必须摆脱心中的畏葸,与世界握手言和,回归这个唯一的世界之中,并且多多地与他人交流,努力营造一个热闹和谐的人际网络。只有如此,方能有效改善疏离的社会状态,使其回归原本的和谐温情。
关键词:《碎片》 青山七惠 疏离之感 和谐之光
引言
作为备受瞩目的日本80后新锐女作家,青山七惠(1983一)蜚声日本文坛,并且佳作迭出。青山是典型的“80后”,她记录下的点点滴滴无不彰显与折射着“80后”乃至“90后”的内心世界,书写了年轻一代的孤独与彷徨。她写一群普通人一些貌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情绪,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以至于读其作品会立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故事中的那些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一些影子,因而极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而且,青山的文字独标一格、别出机杼,看上去简简单单、清清白白,却又不乏暧昧和浓郁,细节充沛丰盈,又有留白,读来满口留香,余韵悠长。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把某一刹那连同彼时的味道、气氛都封存在字里行间。”青山的文字确实颇有灵气,每一个字都仿佛一个鲜活的生命,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各自的悲欢。可以说,青山的文字,简单到极致,清淡到极致,自然也就美到极致。
竺家荣曾经这样评价过青山:“她的目光看似随遇而安,却心存不甘;看似漫不经心,却又细腻人微;看似拘泥于生活琐事,却又显得超凡脱俗;每一个人物都像是随手拈来,却又是精心雕琢出来的。”的确如此,她描绘的那些沉静悠长的日子,仿佛淡彩素描,看似家常简净,内里却蕴涵丰富。她总是喜欢将无比深刻的哲理掩映在平淡若水的生活背后,很少主动站出来说教发声,但这却让读者愈发震颤。表面波澜不惊的情节下早已暗流涌动,小清新式的文字带来的力量丝毫不亚于摧枯拉朽之势。自然,青山的短篇小说集《碎片》亦不例外。它通过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风景,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日本年轻一代成长历程中的内心世界,并进而对整个时代进行了反思。
一、《碎片》内容阐释
《碎片》是青山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含三个短篇:《碎片》《榉树的房间》《山猫》。这三篇小说均截取了普通人普通生活的一面,以淡雅如水的笔触描摹他们的内心困惑与波动。看似平常;掩卷沉思,则会感触良多。
(一)《碎片》
短篇小说《碎片》是青山七惠第三十五届川端康成奖的获奖之作,川端康成奖评委会成员i土原登曾评价此篇作品具有“静静的爆发力”。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桐子与父亲两人参加樱桃采摘一日游的见闻感受。一段并不长的旅途中却涟漪迭起。
为了完成摄影班上老师布置的摄影作业—碎片,桐子答应妈妈先斩后奏组织的樱桃采摘一日游活动,因而特地从神奈川县赶回东京。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临出游前哥哥的女儿鞠子却因突发高烧不能同行,妈妈也决定留下照顾孙女,原本定下的五人游只剩下女儿和父亲的二人游。这让桐子颇为不满,因为在其眼中,“爸爸本来就不大会和孩子相处,又是个不爱说话也不爱开玩笑的人”“充其量就是个‘爸爸”’。两人的关系一度尴尬。然而,旅途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让桐子对父亲的印象大为改观,动摇了她心底那个根深蒂固的刻板无趣的父亲形象。
首先是在高速路休息區,桐子无意间看到父亲将一位上台阶不慎绊倒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扶起,并和别人一起搀扶着她走进小卖店里。父亲的动作十分敏捷,仿佛并不是印象中赢弱不堪的样子,以至于使桐子受到了一次小小的刺激。接着,到了樱桃园,桐子又看到,父亲因为身高的优势,被一群女人簇拥着帮她们采摘够不到的樱桃。爸爸长相平庸,缺乏男人味。可见,这群女人绝不是试图和爸爸搭讪,大概是真的把他当成樱桃园的工人了。爸爸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吃樱桃,但是却没有露出一丁点厌烦的神色,一直帮她们摘着。而桐子看着爸爸像个男子汉似的在帮助别人,十分震惊。在女儿的记忆中,父亲一直都是个无趣严肃、存在感极低之人,何曾有过现在这般热情体贴、光辉高大的形象?在与父亲的近距离接触中,女儿发觉了父亲可亲可敬甚至可爱的一面,寻回了她觉得遗失已久的美好亲隋。
(二)《榉树的房间》
《榉树的房间》亦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我”谅助与前女友小麦和现女友华子的爱情生活。回忆与现实交织,愉悦与哀愁并存。六年前,在一家小居酒屋里,谅助偶然结识了小麦,虽然她手腕很粗,脸黑不溜秋,在大部分人眼中是极其普通的存在,但这却丝毫不损谅助对她的欣赏与爱慕。很快,他们就成了恋人。谅助十分喜欢小麦,能够欣赏她独特的美:“浑身上下那非常均匀的小麦色,和犹如笔直向上伸展的树干般高挑的身材”,“令人想起高中校园一角的高大的榉树”。可小麦对爱情的表现却是平平,仿佛古井不波,不起丝毫涟漪。在两年的恋爱时光里,他们也只是经常去神社散步,并不似其他情侣般疯狂到很晚;甚至原本就不爱说话的小麦在两个人待在房间里独处时,也总是在看书。谅助对小麦的我行我素完全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对她的变心,更是一丁点都没意识到。一天晚上,小麦向谅助提出了分手,理由是喜欢上了别人,可是却死活也不肯说出对方的姓名。对此,谅助深感徒劳无力。之后,虽然两人仍在同一公寓里,但因谅助极力回避对方,见面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在与小麦分手的三年后,又是在酒桌上,谅助结识了现女友——华子,并在交往一年后准备结婚。然而,在准备结婚的这段日子里,谅助发现他动不动就会想起小麦,甚至于有时会将华子误当成小麦。可即便如此,谅助还是从公寓了搬了出来,最终放弃了爱恋的小麦,选择与华子结婚。
(三)《山猫》
《山猫》则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一对表姐妹的一段共同生活经历。生活在冲绳的高中二年级女生枝一直想报考东京的大学,因而,其母松枝就打电话给生活在东京的外甥女杏子,想让女儿暑假在杏子家寄住几天,以便参观一下东京的大学。杏子和丈夫秋人表示同意。于是,这年暑假,枝便带着大包小袋开始了她短暂的寄居生活。 不得不说,表姐杏子对于这个从西表岛来的表妹还是颇为照顾的。看到表妹突然不见了,吓了一跳,赶忙出去寻找,但对枝说话时还是尽量不带着责备的语气。可反观枝呢?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只说了声“对不起”。之后,杏子因为周六要到日式点心店接受培训,不能继续陪伴枝去参观大学,因而颇为愧疚,便想在周五尽可能多地带她去看看东京有代表性的地方。看到枝对东京塔颇感兴趣的样子,杏子便决定带枝去登东京塔。虽然自己大脚趾上的根部已经被皮鞋磨红了,但她觉得枝既然想看,作为表姐就有义务陪她玩,直到她满意为止。然后,杏子就买了票去排队。可令其始料不及的是,终于排到她们的时候,枝却说自己不乘电梯,原因是她恐高。这令杏子打心底涌出一股气,可纵使如此,枝也只是“嗯”了声,并无任何的歉疚之情流露。第二天,参加培训的杏子意识到自己昨天的做法欠妥,决定今天要早点回家,多做些好吃的补偿一下枝。回到家之后不久,枝和秋人一起回来了,于是杏子和秋人一起去附近超市采买东西,在闲聊的过程中却意外得知枝和秋人竟然一起去登了东京塔。故事最后以枝的乘飞机离开东京而告终。
二、《碎片》主题剖析
毋庸置疑,相较于情节的铺排与人物的勾画,青山更喜欢描写人际关系。毕竟,人是群居性动物,只要一息尚存,就始终处在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中,無法摆脱其束缚与桎梏。但现代社会中,这种人际关系由于诸多方面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异化,充斥着种种的不和谐因素。而青山的写作,确实能够恰如其分地展现那些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社会关系。无论是恋人之间的淡漠、亲人之间的疏离,抑或是成长中的孤独,甚至是整个时代的苍白空虚,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小说《碎片》的题目般,青山通过支离破碎的人际描写,突出地反映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人际关系的碎片化与疏离感。
(一)成长中的孤独
在青山的作品中,“孤独”一直是萦绕其中割裂不断的主题。在青山看来,孤独作为人生旅途中自始至终的旋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相伴相随。尤其是“80后”“90后”,这种表现就更为突出。
在阅读《碎片》时,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年轻一代的内心孤独。尽管他们四周围绕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始终处于一个复杂热闹的关系网中,但这并不能弱化甚至抵消他们精神的孤独与虚无。他们沉静内敛,“每天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逃避这种复杂的关系,逃避生活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恐惧,他们几乎变成了‘失语症’患者”。他们知道自己孤独虚无,但却并没有采取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去改变现状,反而一味地逃避,消极地抵抗着孤独的侵蚀。
《山猫》里的枝就是这么一个存在。作为一个寄宿者,虽然对方是自己的表姐,但也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可是枝的表现却令人瞠目结舌。表姐尽心尽力地为其操劳,可她的反应却是平平——面部总是毫无表情,仿佛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出门时连最基本的招呼也不打;被问话的时候,回答也只是最简单的“嗯”“好的”“知道了”。这种冷漠疏离的行为实则早已成为“80后”甚至“90后”青(少)年的生活常态。当然,《榉树的房间》中的小麦亦是其中一员。作为谅助的女神,谅助十分宠爱她,可她的表现却总是平平淡淡、兴味索然,不与男友做过多的交流,惜字如金。尤其是当两人谈不拢时,小麦居然“说什么‘这不是在做梦吗,无所谓啦’或者‘反正一直在睡觉呢’,然后闭上嘴,不再争辩了”。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梦境,即虚无,自然不会对其产生什么兴趣与归属感。小麦与谅助的结合,笔者觉得,可能是两人试图排遣孤独的一种方式,他们希望可以借助对方的光和热来燃尽内心的孤独与填满精神的空虚。可是久受孤独浸染的他们,仍是不懂如何与他人相处,依旧照着之前的方式我行我素。如此这般,恋爱结合的方式自然不会行之有效,注定徒劳无功。
其实,日本现代青年普遍处于这种孤独与彷徨之中。他们不愿主动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整日蜗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独自咀嚼苦涩的人生。他们内心的孤独与空虚越积越盛,可他们又无法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排遣,只能愈发地彷徨无助。并且,为了显示他们那心比天高实则无聊至极的自尊心,他们绝不会主动找人倾诉;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这一作用在他们的身上完全得不到应有的施展与发挥,甚至,他们即使偶尔有交流的欲望,也会惊异地发现与生活在一起的人根本找不到什么共同话题。可能,对于他们而言,唯一的一点沟通,也只是程式上的、不得不说的“嗯”“好”之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二)恋人间的淡漠
日本已成常态的孤独社会病使人际关系日益淡漠与疏离,恋人间也自然没能幸免。《榉树的房间》里,即将告别单身生活的谅助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前女友小麦。本来甜蜜的爱情生活中,恋爱双方应该无话不谈,每天都花前月下、柔情蜜意;可是在读此篇时,你完全感觉不出谅助和小麦有多恩爱。两人的约会只是去神社散步;独处时,也丝毫不见情人间的狎昵,甚至居然一方还在看书!可患得患失的谅助并没有对此表现出过多不满,他还是十分照顾女友的感受。仿佛于他而言,语言上的沟通代表不了什么,只要彼此心中有对方就已足矣。但是现实很快就狠狠扇了他一巴掌——小麦变心要和他分手。一头雾水的他最终也只得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自己不仅没能忘记这段苦痛的爱情经历,反而对小麦的思念与日俱增。可即便如此,谅助也没有主动追求和小麦破镜重圆的机会,反而一直在躲避与她的见面,甚至在最后结识了华子准备结婚而搬离公寓时,也不敢和小麦正式道别。恋人间的亲密与理解在这里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数不清的淡薄与冷漠。小麦对谅助疏离,可谅助对小麦又何尝不是疏离?毕竟,纵然谅助对小麦一片真心、一往情深,可他分手后的不作为也很难以正当理由为其辩解。
谅助和小麦的恋爱无疑是“快餐”式的爱情。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造就了人们日益浮躁的心理,他们不愿付出时间与精力去维系感情。于他们而言,恋爱更像是一种玩乐和消遣,其存在只是为了消除内心的孤独无聊与寂寞,待乐够了、玩厌了,激情不再时自然要分道扬镳、各奔红尘,至于移情别恋实属再正常不过。毋庸置疑,青山极其擅长描画此类青年男女间平淡到淡漠的感情。“即使写爱隋中的扭曲,也写得不动声色。让读者在静静的阅读中,看到恋人之间暗藏的危机,感受成长中面临的困惑,思索成长所付出的代价”。青山用她的文字极致地书写了这种触目惊心的淡漠扭曲的爱隋,再一次唤起了世人的关注与探讨。 (三)亲人间的陌生
日本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漠然与疏离,令人心寒。这不仅体现在恋人间的相敬如“冰”,甚至亦体现在亲人之间的冷淡与陌生。《山猫》中的枝与杏子是表姐妹关系,虽然相处不多,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割断她们之间的血脉亲情。作为表姐的杏子还是充分彰显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姐姐形象。在迎接表妹回家的路上,她就已经从心底涌起了一股想要好好照顾这位小表妹的冲动。尽管她那个所谓的表妹如此地反客为主、孤傲冷僻,但杏子也一直以对方还是个孩子为由告诫自己要大度宽容。可面对表妹行为的愈发“胆大包天”,她内心的不满还是渐渐积聚,终于在东京塔事件中悉数爆发。其实,让杏子愤怒的又岂止是这区区小事?更为重要的是,年轻可爱的表妹相较于自己更加青春曼妙,极易吸引男人的视线——这男人当然包括自己的新婚丈夫。丈夫秋人向来是记不住别人长相的,可是他却清晰准确地记住了仅有一面之缘的枝。登塔事件后,自己与枝都不太高兴,可是,秋人朝枝一笑,她便温顺地坐在了自己旁边。——表妹与丈夫之间的一举一动无不搅动着杏子那颗因怀疑和嫉妒而脆弱的心。表姐妹之间的关系,居然如此这般稀薄——不理解、不尊重,甚至猜疑妒忌,这样丑陋的心理竟会在姐妹之间产生,何其令人心惊!然而,青山告诉你,现实远不止如此,就连至亲之人间,这种疏离与陌生也会缠绕其中。《碎片》中的女儿桐子和父亲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例证。
桐子无疑十分排斥她那严肃无趣的父亲,在她眼中,“马球衫紧紧地贴着爸爸瘦弱的上身,从他那制服短裤下头露出来的小腿,显得赢弱不堪,仿佛用脚尖随便一踹,就能把他踹倒在花坛上似的”。父亲在女儿心中的形象非但与高大伟岸沾不上边,反而还荏弱渺小到极致。而且,女儿对父亲一直在冷眼旁观,即使干瘦的父亲与健壮的哥哥在玄关打架,她也无意去协助正在劝架的妈妈,反而像一个陌生人般置身之外,丝毫体现不出一丁点作为女儿应有的样子。而且,在女儿心中,对父亲的印象都只是“碎片”式的记忆,即使将它们如拼图般拼在一起,也远远拼不出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桐子与父亲间的血缘关系并没有促使他们之间的心灵靠近,却反而使其有愈来愈远的趋势。
诚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与父母的关系也随之变化。一方面,自认为成熟的他们开始要求独立,急欲脱离父母的管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显得脆弱、淡薄,尤其是家庭中的子女,他们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渐渐低下,对家庭、共同体的依恋也日趋淡薄”。《碎片》中,明显可以感到女儿与父亲之间的那种亲密感微乎其微,造成这种局面的,除了时代大潮的影响和青少年的心理外,父母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桐子不愿与父亲一同出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大会和孩子相处,又不爱说话和开玩笑,可想而知,两个人的旅行会有多么尴尬与无聊!而且,当桐子试图劝导父亲“你老是这样没点个性的话,连我们也得把你给忘了”时,父亲的反应也是不以为意,“没关系,爸爸其实就跟不存在一样”。父亲的回答颇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可见,父亲并不试图用行动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存在感——他不是不愿,而是根本不想。由此,在疏离淡漠的家庭关系中,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四)时代的疏离之感
《一个人的好天气》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知寿问吟子:“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我这样的人会很快堕落的吧?”而乐观开朗的吟子则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世界不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知寿将世界分为内外两个,实际上也就是将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来,她认为自己被孤立在世界之外。可吟子的回答却一语道破真相:世界不分内外,我们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中。知寿之所以会产生内外两个世界的误解,原因就在于她对世界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早已被深深烙在现代日本人身上。“他们不愿主动追求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人与人交往与相互认知的梯度愈发浮浅,对一个人的了解与判断,往往是建立在短暂的碎片式交流基础之上”。甚至于在日本现代青年中,连这种碎片式的交流也在逐渐减少。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只会使恋人间淡薄、亲人间陌生,而由此生发出来的一切“不自然的感觉,归根结底来说,就是人物乃至整个时代的疏离感”,而且,这种疏离之感“恐怕是现代性之下难以调和的共性”。
日本飞速发展的经济使其极早地步入了现代化社会,80后一代从中获益甚夥,尤其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满足。但日益繁重的压力与渐趋萎靡的精神世界也随之而来。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似乎都变得克制而压抑,只与他人保持着纤细而稀薄的关系。更有甚者,《山猫》中,杏子和秋人作为大学同班同学,直到毕业居然一句话也没有说过。更匪夷所思的是,秋人竟然对杏子完全没有任何印象。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由此可见一斑。而现代性带来了整个时代的疏离,科技无疑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相较于现实世界,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交流更加顺畅流利。毕竟,网络的匿名性使其较少受到道德或社会义务的羁绊与束缚,他们可以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而在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内心颇多顾忌,因而不敢随便发声,只能木然失语。他们在网上越是欢畅言谈,在现实中也就越哑然沉默。这是时代的通病。在《碎片》中,当桐子目睹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时不由思索:“即使存在着這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也还是有人会窝在家里头上网吗?”由此可见,网络对于当代人的影响何其之深!
要之,现代化虽然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繁荣,但却令其精神世界陷入泥淖。敏锐的青山通过她笔下的文字真实细腻地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人们因恐惧与他人交流而导致的与他人、社会、世界的逐渐疏离。而且,这种疏离,早已由“一花”上升至“一世界”而遍及全社会,成为整个时代的病症。
三、《碎片》折射出的和谐之光
在青山的笔下,“80后”年轻一代的孤独与疏离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更难能可贵的是,青山并不止于对社会问题与矛盾的披露指责,也没有一味地现身说法、喋喋不休,令人生厌。她更喜欢用余韵悠长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冥思,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给予社会治愈的力量。无怪乎,竺家荣曾盛赞青山的小说“为沉重的人生增添了一抹清淡和谐之光,这清淡和谐之光便是青山七惠小说的魅力”。 青山的文字清浅简净,虽不激切昂揚但也绝不板滞机械,反而灵气十足。而且,小清新的文字淡抹几许哀愁,却并不浓厚,渲染出的氛围也自然若落梅初雪,淡雅温和,没有凄风苦雨,亦没有烈日骄阳;在这种氛围中,有的自然都是惠风煦日,自然都是和谐之光。而且,青山的小说中,人与人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但是却始终存在脉脉温情。矛盾毕竟所有人都无法避免,但正因有了温情的存在,才使其不至于点燃爆炸,一发不可收拾。这萦绕文字中的动人温情,当然也是和谐之光的体现。《碎片》中桐子虽被迫与父亲一同出去游玩,但旅途中那些迷人的风景——荞麦园中的白色小花、深绿色的苹果园、青绿色巨石般的山脉、美丽的樱桃园以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樱桃等一还是能令人暂时忘记原本的无奈与惆怅,主动投身自然的怀抱。置身如此的和谐氛围中,自然能够身心愉悦。也正是在这次并不被期待的旅行中,桐子发现了父亲可亲可敬的一面,并决心重新认识和了解父亲。诚然,父亲能够搀扶素不相识的老太太,帮助他人采摘樱桃——对一群陌生人尚且充满了温情,难道能说他不爱家人、不爱女儿吗?只是父亲不善于表达,而戴着有色眼镜的女儿亦不愿去发现父亲的闪光点罢了。其实,小说中多处细节均能体现父亲对女儿的爱。譬如,在旅行大巴上,把靠窗的座位让给女儿坐;女儿想去看天蓝色的玫瑰花拱门,可离导游规定的集合时间所剩无几,父亲便决定自己先回去和导游打声招呼,让女儿放心去看;等等。父亲用笨拙的方式,默默地、淡淡地关怀着女儿。可喜的是,在这一次的旅行中,在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里,女儿终于发现了父亲温情的一面,寻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幸福亲情。无疑,和谐之光挥洒在字里行间,静静地奉献着自己的治愈力量。
总之,青山尽管在作品中极力书写日本现代人在人生这条曲折的幽径上正在历经的孤独与疏离之感,但是绝不只是在批评或指责,而是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努力为迷茫的青年一代寻找出路,引导他们积极地接触新的社会,品味新的生活”。青山并不认为这个失路的群体已经无药可救,他们只是现代化生活染缸里的受害者罢了。其实,只要他们走出来,扫除身上的阴郁,与世界尝试去握手、去沟通,他们就会发现,那些寂寞的深渊与莫名的怅惘,都只是自己创设的枷锁和牢笼。青山还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本来就充满了“碎片”——不完满,而不完满才是生活的常态。正因如此,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进而去了解和体味生活,去欣赏和享受人生。
结语
短篇小说集《碎片》以寻常的凡庸俗事出色地展现了日本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碎片化现象。现代化社会中,人情浇薄,越来越多的人都变得保守内向、自我冷漠,整个社会也渐趋冰冷疏离。目睹此种扭曲的社会现象,颇为痛心的青山极力保持冷静自持,努力用文字给予治愈的力量。青山在作品中构建出一个个平淡似水的氛围,当然中间存在重重矛重,但却也始终夹杂着脉脉温情。行云流水般舒缓自如的文字美如清水芙蓉,折射出一抹清淡和谐之光,这束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能够给予我们积极的正能量,从而驱除萦绕久久的阴郁与灰色愁绪,最终得到心灵的治愈。
青山通过《碎片》试图告诉我们,过度地封闭自我绝不可取。人与人的接触可以加深人们对彼此的认知、了解、尊重与信任。我们要尝试走出自己的封闭圈子,大胆开口,勇敢地接触他人、拥抱世界。如此这般,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快乐与幸福竟是如此唾手可得。桐子正是在旅行——在与父亲近距离接触中才发觉原来爱就在身边,而谅助与小麦则正是因为缺乏推心置腹的沟通才导致分手,枝也正是因为沉默寡言而使表姐不满和猜忌。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深忧巨痛?大部分都是因为缺乏沟通交流而导致的庸人自扰。是以,我们必须摆脱心中的畏葸,与世界握手言和,回归这个唯一的世界之中,并且多多地与他人交流,努力营造一个热闹和谐的人际网络。只有如此,方能有效改善疏离的社会状态,使其回归原本的和谐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