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次序与改革取向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意味着必须重点关注和深入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政策的突出矛盾任务.一方面,中国经济面临促进短期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与促进结构性经济潜在增速稳定和提升之间的政策权衡;另一方面,面临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政策权衡.尤为需要关注的是,"十四五"期间,中国恰恰处于依靠结构性改革来稳定和提升结构性潜在增速的关键时期,须确立"以结构性改革换取中长期稳定增长动力"的发展模式,明确"促进结构性潜在增速稳定和提升政策"优先于"促进短期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政策"的新发展理念,并处理好促进短期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与依靠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稳定和提升结构性经济潜在增速的两难权衡问题.
其他文献
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规定在于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这与诗之为诗的本质有着本原性的深刻关联.从儒家思想出发重读杜甫,思考何谓“诗史”,可以克服西方诗学加诸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诗”偏见.在杜诗《春夜喜雨》《江亭》《后游》《过津口》等篇中,可以看到喜忧之情都是至性之情,体现了由情溯性、以性化情的中和工夫.这是杜诗内圣的一面.另一面,《望岳》则是以阴阳创生之道与天下之义来望泰山,有古礼望祭山川之遗意,是其外王理想的体现,是泰山的政教意义在一个布衣儒者身心中的重新生成.
身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内在地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双重意义,但是当身份成为诉求的目标并被置于群体叙事之中时,便成为严肃的政治事务,发展为身份政治.在西方,身份政治兴起是20世纪下半叶意义重大的社会转型结果之一.左翼阵营得到多元文化主义等自由主义价值的滋养,出现了从经济决定论的阶级政治到文化决定论的身份政治的转向.然而,追求差异权利的少数派身份政治破坏了左翼的政治理想,并且反向助长了右翼保守主义的多数派身份政治.在全球化危机和民族主义复兴的背景下,西方身份政治日益陷入"部落主义"的罗网之中,造成了严重的文化撕
“以人民为中心”有着深刻的话语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它既继承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更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回答.与此同时,面对全球发展不平衡以及诸多不确定性的复杂现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叙事所坚持的人民立场,为解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服务外包中的指标治理之任务是以抽象性具化和复杂性简化对过程进行清晰化监控,继而实现预期的公共价值.研究选取“极端案例”,在保证指标治理过程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去追问指标治理能否完成任务.分析发现,当丰富的情境在抽象性具化和复杂性简化的过程中不断被压缩为特定的指标时,必然会为权力留有支配的余地,进而“可治理的社会”是朝着特定的方向而呈现的产物.所以,再严格客观和公开一致的指标治理也只能保证过程的严谨,而治理的方向却由在支配权博弈中的优势行动者决定,继而使得指标治理难以完成任务,这就是指标治理的自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肆虐以及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整个社会系统处于“解域”和“再构”的变动之中.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舆情研究,需基于舆情视野,把脉社会环境变化趋势,从历史叙事、结构叙事和心理叙事三个维度出发,系统阐释“后疫情时代”的概念.在未来舆情理论研究框架的构设中,应紧紧把握本土化、时代性、国家性、问题性、技术性、融合性的发展方向.在深刻剖析中国社会舆情样态和民众心理的基础上,探索阐明中国舆情主体正在参与建构的有益于未来全球发展的人类共同价值,在时代变迁中提出能够反映当代
数字媒体的出现成为人类政治传播变迁的"技术关键节点".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政治传播遭遇"去制度化"的困境,并开启了"再制度化"的进程.这一过程既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也伴随着对新信息传播技术的积极吸纳和有效驾驭,以及对政治传播各方面的制度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再制度化"具体体现为:党领导政治传播的制度化,政治传播交流机制的常态化和自媒体政治传播者的组织化等.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化发展是一种渐进性变革,体现出依法治理的特点.制度化使得政治传播更有序、更可控,但在建设政治传播现代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如何保持
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不确定性"作为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和学术议题.然而,中国社会学界关于不确定性的探讨却严重滞后.其实,社会学的产生、发展与现代社会不确定性特征的日趋显化具有同步性,因此,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不确定性"概念进行考评十分必要.通过对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这三大社会学理论范式中"不确定性"研究的学术梳理,我们发现,社会学对不确定性的探讨自古典理论时期便已开始,但除了当代社会学理论个别领域的研究外,对不确定性的关注更多是零散的、依附性的,穿插在对确定性寻求的
发展的"时代主题"角色和"实践中心"地位,使人们在关于发展的问题上普遍产生了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发展是天然合理的和发展是万能的.但高代价发展的结果表明,发展并非尽善尽美,它有其"力所不逮"的地方.在发展起来后所滋生的一系列问题中,有些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完善化的发展予以解决,有些则需要通过斗争的手段予以解决.斗争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贯通,当然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表现、作用、目的等.在社会领域,斗争只具有手段性或工具性的功能,而发展既有手段性的功能,更有目的性的价值属性.历史上我们曾在斗争问题上犯了两个错误:
在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背景下,探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的状况及其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社会和“乡土中国”已渐行渐远,而现代社会和“城市中国”又尚未到来,中国社会处于“郊区社会”日益兴起的阶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郊区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构成、形成机制、特征和功能.“郊区社会”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不仅具有社会实体的指向性,而且是理解我国城乡关系的一个新范式.
在福柯生命晚期,他曾以“说真话”为主题探讨了古希腊哲学的主体与真理模式.本文通过回应三个问题来推进当前对该话题的讨论:第一,福柯是怎么讨论“说真话”的?第二,如何在福柯总体思想框架里理解“说真话”问题?第三,“说真话”问题反映了福柯怎样的主体伦理学?对此,本文的论点是:第一,福柯对直言的讨论侧重伦理维度,特别是以苏格拉底式直言和犬儒主义直言为典型的伦理直言,突出了对伦理区分原则的关注;第二,“说真话”问题是福柯思想脉络在晚期的一个延续性发展,是其思想焦点的一次调整而非断裂;第三,“说真话”问题是福柯一以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