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与海的关系就是从“不懂”开始的。这是“不懂实验室”名字的由来,也是了解海洋的入口。不懂实验室联合海洋相关学科的研究者们通过开设以赶海为主的自然教育课程,带着孩子们触摸海洋,并在他们心中播下尊重自然的种子。
不懂实验室
由两位媒体人创辦的海洋科普传播品牌。以厦门为主要活动区域,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潮间带生物调查、海洋主题知识游学等线下活动,并结合线。上课程,希望能培养他们对于海洋的兴趣与科学思维。
厦门是座岛。海洋性季风气候使这里常年保持着湿润,也在我们的呼吸之间散播着淡淡腥味。餐桌上日日有海货,闲暇去处是海边,朝每一个方向走去最终都会见海,许多切面都在清楚地强调着厦门与海的亲密。我们与海这么近,但对它的了解实则微不足道。哪怕是从小吃到大的某种海鱼,不过也是最清楚料理方法,若细究其起源或是习性,与海共生的厦门人大概会坦诚地说:“不懂。”
“我们与海的关系就是从‘不懂’开始的。”站在空旷的观音山海滩上,林宏杰说道,“但这不意味着就应该一直不懂下去。”带着对海的好奇,媒体人出身的他与搭档钟丹丹一起创立了“不懂实验室”,将厦门的海洋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再输送给大众。
赶海是其中最具趣味的形式。对于厦门人来说,“赶海”早已不是新名词了。早先渔民趁落潮时在潮间带采集海产品作为食材,现如今北至丹东、南到北海,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劳作场景。而不懂实验室的赶海则是面向少年)儿童的自然教育,通过观察、调查、讲解和做科学笔记,让孩子们认识海洋生物。从黄厝“一国两制”海滩一直延伸到观音山海滩,分布有多处适合赶海的“教室”,这些“教室”都是林宏杰与钟丹丹跟随着任课老师们多次踩点得来的结果。潮间带大致包含了三种生境:岩相、沙相与泥相,不同生境内分布的生物种类与数量都有所不同,因此赶海的乐趣也有所不同。下保北山宫附近的潮间带就有一处典型的岩相生境,待低潮期礁石连同附着其上的牡蛎就会显露出来,人一走近,小螃蟹迅速钻入石缝中躲起来,只剩下肥嘟嘟的海葵。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多采集已无生命的海洋生物,若发.现鲜活的个体,惊喜地捉起围观一番,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因为尊重生态是自然教育的第一要义。生活在潮间带的海洋生物们虽貌似常见,但若加以了解,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为了适应有水及无水两种环境而进化出了独特本事。例如当潮水退去后,滨螺会用足部分泌的黏液把自己粘在礁石上或者其他坚硬的底质上,它们紧紧缩回壳中,用厣封住壳口以保持潮湿。在藤壶的壳里,也会时常看到群居的滨螺。“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得出这些结论。”林宏杰说。
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自然课程,颇具挑战性。为此,不懂实验室通过与厦门大学海洋科研团队合作,打牢科普基础。同时,利用媒体策划及传播能力,打造适应青少年的科普主题活动,这个问题就在一次次的摸索之中逐步解决。除了赶海,不懂实验室还有水母饲养课程、海马齿净化水质课程等,依据合作老师的研究方向开设多种趣味课堂,也能顾及到不同年龄层对于知识的理解情况。但长期看来,赶海依然是最吸引人的形式。每次l小时左右的赶海过程中,受益的不止是孩子们,家长们也显示出了平日少有的童心,对于海洋生物、潮汐与海浪、乃至厦门都有了新的认知。同时,不懂实验室也开设了线。上课程做为线下体验的补充,在不能赶海的日子里仍然源源不断输出海洋的乐趣。
随着自然教育的理念普及,许多地产、企业等都有意与不懂实验室合作,多方力量的参与能让自然教育课程覆盖到更大的人群,这从商业和教育角度来说都是好事。但林宏杰也坦言,厦门虽坐拥天然的海洋资源及国内顶尖的海洋科研背景,但对于外界的输送还刚刚处于初始阶段。不懂实验室的愿望,就是希望能走得更远,带着更多的人从“不懂”海洋一点一点尝试着去“懂得”海洋。
不懂实验室
由两位媒体人创辦的海洋科普传播品牌。以厦门为主要活动区域,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潮间带生物调查、海洋主题知识游学等线下活动,并结合线。上课程,希望能培养他们对于海洋的兴趣与科学思维。
厦门是座岛。海洋性季风气候使这里常年保持着湿润,也在我们的呼吸之间散播着淡淡腥味。餐桌上日日有海货,闲暇去处是海边,朝每一个方向走去最终都会见海,许多切面都在清楚地强调着厦门与海的亲密。我们与海这么近,但对它的了解实则微不足道。哪怕是从小吃到大的某种海鱼,不过也是最清楚料理方法,若细究其起源或是习性,与海共生的厦门人大概会坦诚地说:“不懂。”
“我们与海的关系就是从‘不懂’开始的。”站在空旷的观音山海滩上,林宏杰说道,“但这不意味着就应该一直不懂下去。”带着对海的好奇,媒体人出身的他与搭档钟丹丹一起创立了“不懂实验室”,将厦门的海洋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再输送给大众。
赶海是其中最具趣味的形式。对于厦门人来说,“赶海”早已不是新名词了。早先渔民趁落潮时在潮间带采集海产品作为食材,现如今北至丹东、南到北海,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劳作场景。而不懂实验室的赶海则是面向少年)儿童的自然教育,通过观察、调查、讲解和做科学笔记,让孩子们认识海洋生物。从黄厝“一国两制”海滩一直延伸到观音山海滩,分布有多处适合赶海的“教室”,这些“教室”都是林宏杰与钟丹丹跟随着任课老师们多次踩点得来的结果。潮间带大致包含了三种生境:岩相、沙相与泥相,不同生境内分布的生物种类与数量都有所不同,因此赶海的乐趣也有所不同。下保北山宫附近的潮间带就有一处典型的岩相生境,待低潮期礁石连同附着其上的牡蛎就会显露出来,人一走近,小螃蟹迅速钻入石缝中躲起来,只剩下肥嘟嘟的海葵。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多采集已无生命的海洋生物,若发.现鲜活的个体,惊喜地捉起围观一番,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因为尊重生态是自然教育的第一要义。生活在潮间带的海洋生物们虽貌似常见,但若加以了解,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为了适应有水及无水两种环境而进化出了独特本事。例如当潮水退去后,滨螺会用足部分泌的黏液把自己粘在礁石上或者其他坚硬的底质上,它们紧紧缩回壳中,用厣封住壳口以保持潮湿。在藤壶的壳里,也会时常看到群居的滨螺。“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得出这些结论。”林宏杰说。
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自然课程,颇具挑战性。为此,不懂实验室通过与厦门大学海洋科研团队合作,打牢科普基础。同时,利用媒体策划及传播能力,打造适应青少年的科普主题活动,这个问题就在一次次的摸索之中逐步解决。除了赶海,不懂实验室还有水母饲养课程、海马齿净化水质课程等,依据合作老师的研究方向开设多种趣味课堂,也能顾及到不同年龄层对于知识的理解情况。但长期看来,赶海依然是最吸引人的形式。每次l小时左右的赶海过程中,受益的不止是孩子们,家长们也显示出了平日少有的童心,对于海洋生物、潮汐与海浪、乃至厦门都有了新的认知。同时,不懂实验室也开设了线。上课程做为线下体验的补充,在不能赶海的日子里仍然源源不断输出海洋的乐趣。
随着自然教育的理念普及,许多地产、企业等都有意与不懂实验室合作,多方力量的参与能让自然教育课程覆盖到更大的人群,这从商业和教育角度来说都是好事。但林宏杰也坦言,厦门虽坐拥天然的海洋资源及国内顶尖的海洋科研背景,但对于外界的输送还刚刚处于初始阶段。不懂实验室的愿望,就是希望能走得更远,带着更多的人从“不懂”海洋一点一点尝试着去“懂得”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