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一“点”延及其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就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点拨机制,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语文的教学,只有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文本,拨动一“点”延及其余,或抓文本词眼、题眼,或抓学生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情味,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
  我们来欣赏王崧舟老师教学《草船借箭》时的片断:
  师:大家看,诸葛亮在事先竟然想得如此周到,如此成熟,简直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同学们,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齐声)神!
  师:妙不妙?
  生:(齐声)妙!
  师:更神更妙的还在后面呢!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提示语,是“笑”字。先找一找再想一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读文,找“笑”,思考……)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妒忌自己,大战还没有开始就先设圈套陷害,结果却落空。诸葛亮对周瑜一方面觉得很遗憾,另一方面也会想周瑜真是自不量力。
  师:嗯,说得有道理,那诸葛亮对周瑜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曹操胆小如鼠。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师:那么,鲁肃借箭给他,又没有向周瑜“告密”,可真是帮了大忙了,诸葛亮会不会笑他?
  生:我想,诸葛亮也会笑鲁肃吧,笑鲁肃宽厚仁慈,与人为善,这就只能说是一种感激的笑、宽厚的笑了。
  师:嗯,诸葛亮对鲁肃的笑跟对周瑜、曹操他们的笑可就不一样了。
  生:诸葛亮还在笑自己的妙计获得成功,这不但是自己学问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对周瑜最好的回击,同时还有利于不久后开始的抗曹作战。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这个片断中,王老师独具慧眼地抓住诸葛亮的一“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富有灵性的思辨,使学生在品读中对人物形象把握得更准确,对文本的感悟更透彻。拨动一“点”延及其余,既在知识上放射开来,呈网状结构;又在能力上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的走势。也正是在这一“点”,才使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案例二]
  于永正老师《新型玻璃》的教学片段:
  在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后,于老师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一生回答:“这一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于老师微微点头,夸道“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啊!——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
  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
  于老师热情地鼓励:“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
  该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听课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为她鼓掌。
  于老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了吗?”
  于老师练就了一双慧眼,善于从学生的课堂生成中发现“典型”,以推广“典型经验”的方式,因势利导,教给学习方法。这样做,一来可使这位同学受到激励,二来其他同学也会感到亲切、可学,点拨不露痕迹。
  善引导者,可以将全盘授与的“讲深讲透”转换为点要拨疑的相机诱导。确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于习惯了“教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一次“脱胎换骨”。
  蒋文丽,教师,现居浙江台州。
其他文献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恰好能够帮助实现这一构想。那么,怎样巧用媒体资源来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若能用多媒体
或许很多读者,特别是专业的“高级”读者会将苏童小说《她的名字》看作一个隐喻。小说女主人公段福妹执着地要改名字。改名字的显性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而深层的隐性目标则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这个故事就和自我有关,和命运有关,和重大的意义有关。而我,不知怎么,在看完小说后却不由自主想起了热播的《甄嬛传》里的热门台词:“贱人就是矫情。”  是呀,你想,那段福妹,普通家庭出身,就算“身材不知要
《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长征组歌》是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对于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在吟咏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吟咏诵读应该成为《七律·长征》和《长征组歌》教学的主旋律,在朗读中体会《七律·长征》抒发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之情,在吟唱中感受《长征组歌》中所表现的红军战士“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
中华读书报报道,文化部部长蔡武近日透露,2014年,文化部将从3个层面着手,努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3个层面的工作分别是加强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加强古籍保护。文化部明确,在2014年开展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开展国有单位收藏文物的认定、信息采集和登录。做好第7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评审第4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诗,那么教学语言无疑是流动着的韵律。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充满情趣的课堂让人如沐春风。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用智慧靓起课堂教学语言来!  一.亲和温馨的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言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通爱。好的教学情境,亲和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导入
在一次县级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七位老师上同一课题:《皇帝的新装》,评价人物形象时,有的老师这样设计:你认为哪一个人最可恨?哪一个人最可爱?为什么?而另一个老师的设计是:假如你手中有一根鞭子,你最想抽打谁?假如你手中有一朵红花,你最想给谁戴上?为什么?   前一位老师的课堂让人如坐大牢,度日如年。学生要么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要么傻乎乎地看着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后一位老师的课堂却如行云流水,一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备独自完成阅读的能力水平,重于文本情感的理解,丰富的经验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文本细读要立足“文本”,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实际,不能求之过深以至失去正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对文本仔细阅读的阶段与实践,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显得较为枯燥和单调。因此,运用文本细读策略,解读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比较,发展思维,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学医时,曾遇到过一位令他终生难忘的藤野先生。这位老师细致地批改他的解剖学作业,并且当面指正。藤野先生的批改方法本质上是“耳提面命”似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直接输入,终究还是“被动积极”,绝不是“主动积极”,本身的潜能和实际的习得效果并没有达到最佳的状态。因为学生的习得是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不过是有一定储备的助手罢了,完全为了学生服务的;只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充
[教学设想]  “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这与散文注重感受和体验作者情感的宗旨不谋而合,本节课则是通过设计的系列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会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阅读技巧,感知情感,感悟情怀,提升精神品质的散文阅读的目标。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作品用短小的篇幅融进自己对北平无尽的思念,读之让人忍不住随作者一起落泪。一个“想”字贯穿了全文,深深烙在作者灵魂深处,更融进进
中国自周以来,顺应以宗法制社会结构为特点的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雇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一无所有,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必然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统治阶级思想的烙印。为此,笔者试图从传统的儒学文化中寻找一些阿Q性格的根源。这些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