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文明结晶。它们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区别。
   一、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的区别
   (一)有形与无形的差异。传统理解的文化遗产都是物质的、有形的,都是可视的、可触摸的。物质性是文化遗产存在的传统形式。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都寓于物之中,物是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存在的外壳,或说是它的外在形式。没有这个物质外壳我们无从进入它的文化内涵,物质外壳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不仅是载体而且是传达文化内涵的途径。比如说,兵马俑的制作工艺是通过它的物质载体(青铜)而显露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则不同,它不是存在于某种物质载体中,没有物质形态,它们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通过人或人与物的运动把它介绍出来的,传统工艺是存在于流程之中体现出来,因此人或物都是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介质。这样看来我们很容易辨别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的存在形式和表达方式。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或表达方式是物质载体来表现出来,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或物的介质来表现出来。那为什么会产生载体与介质的差异呢?从文化的内涵来看,物质载体负荷的是文化内涵的终端,它凝固在物质载体内的。而介质负荷的文化内涵式一个展示的过程。通俗的来说结果与过程就是载体与介质的根本的差异所在。
   (二)逝去的与活着的差异。物质文化遗产时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化石,是不能再生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诞生这件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环境中再诞生它。不可能再生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相反,它必须再生才能延续它的存在。习俗如果不传承就消失了,只有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持续存在,所以被称为活的文化化石。
   (三)保护方式的差异。在保护方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本质的区别。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破坏,万世不复。所以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传世古玩,保护重点都只有一个,即这些文化遗产的自身,也就是实施固态保护。保护也主要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護。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实施活态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类型如何,它通常是以鲜活的状态存活于民间社会中的。保护注重的主要于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依照传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实地记录下来,或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用于展示与保存本没有错,但是,如果将这种固态保护方法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宝,则会诸多的遗产消亡。譬如:将木偶统统搜集上来,肯定会造成中国木偶戏的消亡,因为与木偶戏相关的唱腔、音乐、表演都会无法“收藏”而彻底消失。“活遗产”也就成了“死遗产”。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保护方式的局限,绝不能收藏而断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断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传统表演艺术与传统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
   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
   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个整合系统”。在人类学对文化的研究中始终坚持将文化看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文化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孤立的看待其中的任何一个文化组成部分。由此看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做出截然的区分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物质文化不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本身,而是创造和使用它们的知识和观念”。
   按照文化整体论的思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分割的。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上才能获得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文化手段或形式才能被认识。譬如:一个民族的服饰,从纯粹物的层面来看,我们只能看到各种图案、颜色、银器所构成的一件可以穿在身上有着保暖功能的衣服。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各种颜色、图案、符号、各个部分的搭配、材料的选择等都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价值,而这些才是这种服饰成为某一个民族特有服饰的本质规定性。因此物质文化离开了背后的非物质性内涵是不能被深入理解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的,非物质文化也离不开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离开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就是不可知的、唯心的。所以物质文化是认识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窗口,非物质文化是物质文化得以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文化形式来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物质文化后面都蕴含有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总而言之,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难以完全隔断的。物质文化往往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观念、技艺方面的东西,但绝不能忽视了对其物质载体的保护。
   总之,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里物质文化遗产才有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才能被认识。同时它们分别是个独立的文化整体不能混为一谈有着本质的区别。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
其他文献
文 [1 ]指出了圆锥曲线焦点弦的一个有趣性质 ,读了有所启发 ,李老师对圆锥曲线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情况分别给出了证明 ,由于证明较繁 ,笔者经过探索发现点A可以是圆锥
电商大佬马云跟绿城之间的眉来眼去已经有几天了。两位大佬——宋卫平和马云都发了声,一个情真意切,一个云山雾罩。电商大佬马云跟绿城之间的眉来眼去已经有几天了。两位大佬
期刊
建立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群文艺术工作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档案就意味着没有群众文化艺术的历史,没有前人的经验,后人永远停留在没有继承,只有探索阶段。只要有前人完善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才能让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创新、发展。  作者是从事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一名普通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结合工作中遇见的问题,现浅谈下群文档案在当今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建立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正规档案。  第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阐述了洋陆转化形成的洋内弧与初始弧的岩石组合序列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岩浆弧是由洋陆转化以及底侵的壳幔转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认识,前弧环境是洋陆转化形成初生大陆的场所
摘 要:本论文主要针对影视表演的基本训练与表演实践的关键点进行研究,从多方面入手,对演员内在基本功与外在基本功的训练进行阐述。同时又对在表演时间创作中从角色创建到演戏的情感与展现力都做了一定的解析。  关键词:基本功;表现力;功课  1表演艺术载体的变革与发展  戏剧表演是一项传统艺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对文化娱乐需求的升华,这门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正在发生着改变和优化。  
期刊
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国家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龙头、导向和示范作用,对于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方向、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可持续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那么群众文化活动如何持久开展呢?笔者认为要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组织者必须做到“四个重”,即一重口味,二重特色,三重载体,四重品牌。  一、口味——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的基础
对今天的中国企业家而言,已经过了暴发户“豪宅名车小明星”的阶段,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说:“公民”也好,“企业责任”也好,根本是对人生的意识。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要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