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的海子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f8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武汉迎来了一场大雪。我没有看到这场雪。我和魏天真站在安徽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的风雪之中。这里的雪与武汉的雪是同一场雪,又像是另一种雪。
  越野车在手机导航的指引下,从高河的乡道右转进入“美丽查湾,海子故里”,在目的地附近停下。拉开车门,风卷着雪裹挟着我们。我看到左前方一幢方方正正的两层建筑物中间的“海子纪念馆”字样,同时瞥见左后方的一尊塑像背对着我们。那会是海子吗?魏天真踏着积雪走过去,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确实是海子的半身塑像,花岗岩质,基座四周一圈被雪覆盖的矮树丛。他戴着眼镜,笑得很灿烂。我在照片中从未见过有这种灿烂笑容的海子。他的脸庞,也一改我从照片中留下的瘦削的印象,显得圆润而饱满。他的胸前、肩头和长发的头顶已落满了雪,更多的雪花在风的扇动下,络绎不绝地从他的左后侧飞旋而过,基座上红色的“海子”二字似乎在翻飞的雪花中摇曳着。塑像的背后是由四块青绿色的弧形墙体围成的诗墙,内侧墙面黑底黄字镌刻着海子的诗片断,分为“爱情篇”“麦地篇”“家园篇”和“经典篇”。这些诗都是我们熟悉的,有些诗我们在课堂上讲授过,比如《重建家园》。其中,节选的《四姐妹》的最后一句被堆积的雪掩埋,拨开去,是那句“不和鸟群一起来”。位于“经典篇”的第一首诗是《遥远的路程》的节选,写到的正是雪。完整的诗篇是这样的:
  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灰尘
  而遥远的路程上却干干净净
  我站在元月七日的大雪中,还是四年以前的我
  我站在这里,落满了灰尘,四年多像一天,没有变动
  大雪使屋子内部更暗,待到明日天晴
  阳光下的大雪刺疼人的眼睛
  这是雪地,使人羞愧
  一双寂寞的黑眼睛多想大雪一直下到他内部
  雪地上的树是黑暗的,黑暗得像平常天空飞过的鸟群
  那时候你是愉快的,忧伤的,混沌的
  大雪今日为我而下,映照我的肮脏
  我就是一把空空的铁锹
  铁锹空得连灰尘也没有
  大雪一直纷纷扬扬
  远方就是这样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
  海子曾经目睹的元月七日的大雪,提前来到我们身边,就在我们驱车赶来他的故乡他的家园的时候。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当年的他站在异乡的更大的雪之中,想到的或许就是故乡的雪,就像此时此刻的我们所看到的,在诗墙的背后,“雪地上的树是黑暗的,黑暗得像平常天空飞过的鸟群”。“诗和远方”今天已成为人们说到海子时的习语,仿佛它们是连体婴儿,生就对“眼前的苟且”不屑一顾。也罢。其实,他的“远方”何尝不是他遥远的故乡,珍藏在他诗歌的内部,那个雪入即融的柔软的方寸天地。那个“远方”,就是一个人走了极其遥远的路程,去了数不胜数的陌生的地方,最终那一刻才能返回的地方:那个果园就在身旁静静叫喊的地方,那个唯一一块埋人的地方。那把“空空的铁锹”,是我后来在他的故居门前看到的那一把刚刚铲过雪的铁锹,歪着头靠着墙角,好奇地打量着怎么也落不完的雪。
  三百公里之外的我们,算是从“远方”来的吗?不过我们驱车走过的这最后一小时的路程,确实干干净净。似乎是风雪在引路,并允许我们把车辙和脚印,短暂地留在它身上。
  诗墙后面是海子纪念馆,一楼大门的对联是:叶落秋高感大美不言出海子,花开春暖知泰初有声是天德。已是中午时分,不知是不是过了上午的开馆时间,大门被U型锁锁住。透过玻璃,看见馆内正中央是海子仰面躺在大地上的那张黑白照片,两侧的展示板上,黏贴着泡沫雕塑的他诗中的常用词语:大地、雨水、麦子、太阳、月亮、村庄……白色的词语,此时如同雪地一样恬静。
  纪念馆右侧,隔一条路是海子故居,匾下有“最美农家”的标识,大门还贴着去年的春联,门廊上方有两个宫灯造型。门前铲过雪,浅灰的水泥地面又被一层薄雪覆盖。那把铁锹斜倚墙角,容纳了些许飞进来蜷缩在它身上的雪花。“大雪使屋子内部更暗”,好像没有人,推也推不开。尝试了几次,发现门是左右梭动的。问了声“有人吗?”堂屋右侧小屋内传出一位老人的声音:“谁呀?”我对天真说,一定是海子的母亲。进了堂屋,拉开右侧小屋的纱门,一位老人坐在屋内,拿着一本书。是海子的母亲。我们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老人家头戴紫色的有帽檐的绒帽,系着绿色围巾,身穿大红棉袄,坐在一个可以电加热的木制方形烘笼上,双腿放在笼内,腿上盖着有些褪色的红色毛毯。她关切地问我们吃饭了没有,要不要在这里吃,并告诉我们,管纪念馆的人出去开会了,今天可能看不了。趁着魏天真和老人家聊天,我回到堂屋。堂屋正前方墙壁上挂着钟鸣天题写的“海子故居”四字,右侧是2017年8月去世的海子父亲查正全的遗像。正中间有篇关于故居的前言,其中说到,怀宁县自东晋义熙年间建县以来就有“诗歌之邦”的美誉,东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乃千古绝唱,明末清初兴起的徽剧以及后来的黄梅戏,也是诗歌艺术的变异。近现代笔耕不辍且享誉诗坛的依然不在少数,有“麦地诗人”之称、“诗歌英雄”之谓的海子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前言两侧是海子的照片和大学毕业照。前言下摆放着一张案桌,案桌上有两个花瓶,一个小店的营业执照,一尊毛主席的半身瓷器像,一个“法律明白人户”的光荣牌匾。案桌前有一张方桌和两把椅子。堂屋两侧墙壁上挂着海子生平介绍和他的生活照,评论家、诗人等的诗评摘选。左侧墙边的小桌上,摆放着《2019年中国新诗日历》和《青年诗歌年鉴》(2017年卷)。
  堂屋左侧另一间房是海子书屋,也是海子故居档案室,我没有进去,回到了老人家身边。魏天真正说到她曾在很多视频中看到过老人家,包括这一年六月在桂林的朗诵,那次活动德国汉学家顾彬也参加了。我记得老人家当时朗诵的是《月光》。视频中老人家的声音平静,平缓。她用安庆口音读出的“月光”二字,“月”字短促如入声,“光”字响亮而延宕,比之普通话有种说不出的味道。今夜的查湾会有月光吗?会和雪花一起流淌,在他的塑像上,在他的诗句上,在他故居的屋顶,在他仰面躺下的地方?
  老人家为自己优秀的儿子而骄傲。她告诉我们,明年三月海子去世三十周年的忌日,将有很大的活动,西川要来。魏天真好奇地问她读的是什么书,老人家合上书,是《地藏菩萨本愿经》。
  手机导航上无法查询海子墓,我们向老人家打听。她向我们指示了大致的方向,说要开车过去,走路不行。老人家的方言听不太懂,后来听明白是在查氏祠堂附近。我在手機上查到“查氏祠堂公交站”,请老人家确认后便告辞出来,开车往来的路上走,见一处路口立着“查氏祠堂”的石碑,便停车步行。“大雪一直纷纷扬扬”,道路一片雪白。小路的两旁只有一两户人家,不知道祠堂在哪里,我们不时地走向小路两旁的原野寻觅一切形似物,再回到路上。顺着无人踏过的积雪往前走了数百米,在左侧看见两块半圆形的赭红色的高大墙壁,应该是这里。从两侧墙壁中间走过去,是海子墓的背面。两侧墙壁上黑底白字镌刻着诗评家、学者、诗人对海子其人其诗的评价。墓的正面立着“海子墓”的石碑,碑前有几束落满了雪的绢花,两侧各有一株火炬状的柏树,白雪点缀其上。墓前摆放着酒瓶、花篮等,墓的两侧壁龛中,左下侧镶嵌着海子肖像的瓷像,右下侧镶嵌着两块玛尼石。墓上长满了茅草,插着几枝绢花。
  我们没有带祭奠的东西来。我们不是来祭奠的,在这样一个不曾料到的雪花纷飞的时节。我们两手空空,就这样在风雪之中站着。风在刮,雪还在下,越来越大。我没作声,只听见魏天真说了一句话:一个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躺在这里。
  海子墓对着旷野,对着无穷的远方。白雪覆盖下,一条笔直的小路伸向旷野的深处,两旁是枯黄的茅草,几株零落的松树正在兀自成长。我们在没有痕迹的雪上走着,听闻着远处人家传来的狗吠,想起我曾让学生解读的海子的《黑夜献诗》中的几句: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此时天空有雪,那有着虚无色彩的精灵,落在这里,也飘向那里。
其他文献
如何能从自身行走中通过持续的思考、心灵的映照去重新认识与发现自然世界与现实世界里的真善美和终极之道,娜仁琪琪格的诗集《风吹草低》给了很好的答案。这部诗集从头到尾纯净抒情,气象万千,不仅具有画面美、音乐美,而且还隐含神性的内涵以及对人性的珍惜,对人的善意等。就像娜仁琪琪格这个人本身,从内而外散发着美的气质与善的光晕,一种不可复制的个体生命的气息就在她的人与诗文里。她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借助大自然获得
期刊
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会住着一两只相亲近的动物,它们会牵引着你的生活。  在中学时代的时候,阅读了至今仍称为经典名著的《飘》,里面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令我感慨眩目,再无法忘怀。以致在青年时,带着对这个爱情故事的着迷与偏执,在它的续篇《斯佳丽》出版后,便立即买来阅读。这部小说是我阅读生活中,在被极少阅读二次以上的小说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在小说的结尾,女主人公斯佳丽历经种种磨难终于重新寻回男主人公白瑞德的怀
期刊
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 子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
期刊
用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为汉语新诗带来了一道新的风景。其中,藏族青年诗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处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地带,既有独特的民族经验,又和同龄人一样,面对着更为驳杂的全球化景观。在汉语诗歌的书写中,他们一方面与汉诗传统发生着必然联系,用跨文化的视野回应这一传统,一方面又用本民族传统以及独特的表达对汉诗进行补充。关注藏族青年诗人,在发现诗美的同时,也利于重启对汉语新诗的理解,从而对支持新诗
期刊
作为诗人的“我”,一旦被置入繁富、驳杂的大千世界,如何从常规通向高处而不至沦入琐碎,十分考验诗人的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部分80后诗人的作品研判,展示中国80后诗人作为文字场景、现实气场和精神效果的“制造者”所显示出的雄心与气度。  一、文字场景的“本在”与“再造”  (一)文字的原始气息和修辞景观  中国80后诗人最擅长制造文字场景——文字的原始气息、文字的修辞景观、文字的极致理想等等总能在他
期刊
放眼望铁马冰河,谈笑间攻城拔寨。一部名为《金盔》的三十五年军旅诗选,让人感到刘立云的诗气血飞扬,充满让人热血沸腾的能量和创造力。  追根溯源,它源自刘立云先天的生命之气,而后天的蓄养则跟他军人的职业有关。血性与阳刚是军人的精气,刘立云不仅每天耳濡目染,体验并学习着,而且也有意以此主动去强化和暗示自己,从自觉到本能,一遍遍地将这种质素涂抹在心理上,渐渐地形成了他的一种潜意识性情以及习惯。就像他那首著
期刊
我认识孙江月已三十多年了,我在《星星》供职时,就认识了他,后来我到北京中国作协工作,仍与他保持友好联系,所以在我视野和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以诗歌为生命的诗人,虽然他地处较为偏僻的四川鬼城丰都(今属重庆市),但是他坚持诗歌写作,坚持为诗歌做事,让人感动。他创办的民间《方向》诗刊,办得也很出色,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尤其使我感叹!  孙江月是重庆长江库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当今中国诗界星空的诗人之一,
期刊
意外的爱  【西班牙】洛尔迦  无人理解你的黑暗腹部  玉兰的深郁香气。  无人知道你在唇齿间  是怎樣折磨爱的蜂鸟。  一千匹波斯小马安睡在  你额头的月光广场里,  当我穿过四个夜晚拥抱住  你的腰身,雪的敌人。  而你的一瞥,在灰泥和茉莉间,  是种子的苍白的枝杈。  我从我心里翻找着,为了给你  总是说着总是的象牙字词。  总是,总是:我的苦痛的花园,  你的总是逃避的身体,  我的口腔里
期刊
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诗歌要始于喜悦,终于智慧。”要达到喜悦和智慧,自由独立的创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就许多行内诗人的作品而言,有着各种有形无形的约束,就如技术精湛的芭蕾舞者在摆满瓷器的房间内也不能尽情施展。而民间汉语诗歌写作,遍地开花的诗刊诗集,浩如繁星的微博微信论坛,更能呈现万物生长的繁茂。特别近年来“跨域写作”态势明显,他们或是社科哲学、自然科学、乃至从政从商的行业,或是于海外旅居留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物质生活的丰富,人类与世间万物的接触度在不断降低,许多有温度的生活现场,正在一步步被新科技的衍生物所取代。如此一来,诗歌写作中的“二手经验”写作、“假大空”写作以及凌空虚蹈式写作,就开始在无形中滋生,并日益蔓延和扩展。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也需要同时跟进,诗人需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生活,以人民为导向,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作品。在这样的大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