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今演变中探究人名的文化底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zhenze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17世纪,德国学者S·普芬多夫就认为:文化是社会入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是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20世纪,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人名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从文化的角度探究人名,成为王建华教授《人名文化新论》的独特视阈和重要贡献。著者筚路蓝缕独辟蹊径,在纵横捭阖的研究视阈、深入肯綮的问题探究、趣味盎然的语言表述中,在古今演变中探究人名的文化底蕴,拓展与深化了人名文化的研究,使该著成为文化语言学研究的学术力著。
  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结合,融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于一炉,使该著呈现出纵横捭阖的研究视阈。著者采取由表入里、从历史到当下的逻辑结构,在梳理了人名、语言、文化之间的关联后,分别探究人名文化类同性、人名的表层形态差异、人名的文化内涵差异、人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人名文化的心理透视、人名文化的社会烙印、人名文化的当代镜像、人名文化的反作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人名问题,在纵横捭阖中透视人名文化的形态、文化、心理、社会内涵,在古今演变中探究人名的文化底蕴。在梳理人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时,从上古一直梳理至现代;在分析人名文化的社会烙印时,从社会时代、生活地区、自然环境、生活经历、阶层身份等展开梳理。该著以对汉民族人名文化的研究为主,还涉及了俄罗斯、蒙古、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印度、柬埔寨、缅甸、澳大利亚、菲律宾、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在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人名田野调查材料甄别运用中,使该著成为一部广征博引视阈开阔的学术佳著。
  学术研究必须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这才能有所发现独抒己见。王建华教授探究人名蕴含的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等,呈现出深入肯綮的问题探究精神。在探究作为文化现象的人名时,他认为人名与文化共生、人名与文化共变、人名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人名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探究名、字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时,他指出:反映封建宗法伦理的等级观、讲究“为尊者讳”的礼教规范、人名用字具有礼教色彩。在探究重名的困扰时,他分析原因为:人口的增加、命名方式的雷同、单名的趋势等。在分析获得佳名的途径时,他认为:应该反映时代特色、寄托心理期待、遵从文化传统、体现地域差异、创新命名方式。如上这些问题的探究,著者都能够在诸多史料与案例的分析中,深入肯綮得出结论,在周密的分析中呈现出独到的见解。该著的第十章“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人名问题”,以问题为挈领,分别探究诸多问题:人名用字的问题、人名翻译的问题、人名的权益问题,谈到了人名用字中的生僻字问题、特殊语符问题,谈到了人名翻译的汉族人名译为外语的问题、外国人名译为汉语的问题,谈到人名有哪些权益、人名的权益纠纷、冒名的法律责任等,这些对于人名问题的广泛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呈现出该著在研究方法上的范本价值。
  作为一部语言学的学术著作,著者常常会用正襟危坐的姿态谈论学术问题,往往会让读者敬而远之。王建华教授的《人名文化新论》却以趣味盎然的语言表述,使读者在平易与生动中获得有关人名的知识和教益。著者常常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进行阐述,使该著充满着趣味。在谈人名与崇拜、禁忌时,谈及埃及神话中太阳神被凡女制服的故事;在谈到政治强权对于人名的压制时,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禁止犹太人使用非犹太人的姓名。著者常常以奇异的民俗作为例证,使该著充满着情趣。在谈人名与社会发展时,说及摩梭人以动物的母系命名的现象;在谈到贱名时,谈到裕固族、藏族、傈僳族、锡伯族取卑贱、丑陋的小名。著者常常以文学作品进行举证,使该著充满着生趣。在谈到姓氏中的等级观念时,提到了《西厢记》张珙与崔莺莺婚姻的磨难;在谈到名、字的文学内涵时,以屈原的《离骚》为例;在谈到人名反映等级观时,提到《红楼梦》中贾氏家族的人名的辈分;谈到人名与阴阳五行时,以鲁迅《故乡》中闰土的名字为例;在谈到单名时,提到了《后汉书》《三国志》中的单名占90%;在谈到人名与平民身份时,以《水浒传》人的绰号为例。趣味盎然的语言表述中,使该著在知识性的阐述中,具有引人入胜的趣味性。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高校领导工作的学者,王建华教授仍然在学术园地里勤奋笔耕,他获得中国高校优秀成果奖等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6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近十项。《人名文化新论》一著呈现出王建华教授在人名文化学研究的新开拓,成为从文化学角度研究人名学的经典性著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古代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东起洛阳),西至意大利罗马,全程7000余公里,途经中国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从天山以北进入中亚、西亚、阿拉伯半岛,直至地中海东岸,最后到达意大利半岛,或者渡达达尼尔海峡到达东欧。  在古代丝绸之路新疆(古称西域)路段上,曾经分布过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郭之国。《汉书·西域传》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流动建筑大师。  1913年12月在北京出生的王洛宾,一生中创作了近千首歌曲,其中有50多首广为流传,真正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他创作的歌曲。特别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风靡全球,被多个国家作为经典收藏,法国、德国还把这首歌作为音乐教材。  王洛宾是一个执著的音乐朝圣者。他曾经当过国民党军官,被任命为部
对于西方人来说,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无疑是一份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熟练阅读这些典籍在古代还是大有人在的,但近代以来随着各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兴起,这样的人就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专家的绝技了。  1911年,一个名叫詹姆斯·洛布(James Loeb)的美国人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出版一套希英或拉英对照的读本,让古奥的典籍不再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第二年,这套书籍首批的20本与读者见面,从此拉开了一个伟大的
中国四大古典奇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金瓶梅》,都有作者、版本之谜。但前三部作品的作者和版本之谜,基本上已破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在他的《三国》祖本的基础上,有两个版本系统:一是《三国志传》版本系统,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系统,前者早于后者。《水浒》的作者是施耐庵,也有两个版本系、统:繁本和简本,前者早于后者。《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西游记平话》是《西游记》的
与7年前发表的《借我一生》一样,余秋雨给今年新版回忆录《我等不到了》贴了一个怪标签:“记忆文学”。  回忆录偏不叫回忆录,却冠以“记忆文学”的怪名称。这种标新立异当然不止是商业炒作,更是一个海派文化商人的精明考量。“记忆文学”在回忆录和自传体小说之间骑墙。墙的一边,是真人实事;墙的另一边,是虚构想象。“记忆”可能有误可能遗忘,“文学”允许虚构允许想象。早早立起这两道阻挡批评之火的防火墙,他就可以躲
随着经济发展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很多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敬意的人,为了实现探索中国思想和中国制度的突破,更愿意将目光投向曾在中国几千年传统中切实发挥过中流砥柱作用的儒学及其制度体系。在当代中国学人中,干春松教授是较早从事“制度儒学”研究的。他借鉴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从政治哲学、世界秩序层面切入儒家思想研究,并相继出版了多部著作。干春松又推出两部著作,即《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
在自己或他人的著译之后添加“附记”,这大概是周作人写作的一大特色。周作人所作“附记”,或长或短,短者只一句话,长者则篇幅大大超过正文。这些为数不少的“附记”,有的已被其收入自编文集,有的则仅见于原载报刊,迄今仍被遗留在“集外”。本文披露的四则“附记”,即属于这种情况。  《劳动的歌六首》附记  这六首歌是本年二月中所作,曾载在《新村》杂志第三卷第三号上,后来收入诗集《杂三百六十五》里边,我在前次的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颇出了几个会作诗的汉奸,其中诗名最大的据说是汪精卫(兆铭)、梁鸿志(众异、仲毅)、黄溶(秋岳)、郑孝胥(苏堪、苏戡、苏龛)四人。这些人的诗作,通常都不易见到。  其中汪精卫的《双照楼诗词稿》我曾寓目。汪作为汉奸名声最大,但作为诗人总的来说只是还过得去而已,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姑举其《浪淘沙·红叶》一首为例:  江树暮鸦翻,千里漫漫,斜阳如在有无问。临水也知颜色好。只是将残
现在写字与打字成为两种并行的“书写方式”,而且打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有取代写字的趋势。写字与打字,结果看起来是相同或相似的,无非是形成书面表达的文字;但仔细分析起来,二者实际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书写的感觉不同。一用笔和纸,一用键盘和显示器。当握笔在纸上书写的时候,随着手的运动带动笔的划动直接在纸上留下文字,文字成为自己的直接创造物,人与纸笔、文字之间零距离地亲密接触。键盘打字、屏幕显示则难
《亚细亚荒原》,何铁生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出版,1.20元  对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来说,20世纪80年代无疑是一个属于诗歌的年代。“朦胧诗”的横空出世掩盖了当时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的锋芒。在今天来看,诗歌之所以能达到这样一个境地,并不是当时的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缺乏对一个刚刚结束的时代的反思和批判,而是在步入现代主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在汉语中所凸显的力量和情怀拥有更为明确的透彻性和决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