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的空间化倾向

来源 :学问·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200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化思维是中国古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诗化的民族,空间化已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形成深层积淀,表现为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论述李清照词的空间化倾向。
  【关键词】空间化;李清照;意象;意境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诗化的民族。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的意境完全不同于西方诗画有别的观点。古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诗化的民族,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在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即空间化的思维。空间化思维即一种明显有别于西方线性思维的环形思维方式,是一种相对于逻辑思维的诗化思维、形象思维。这种空间化思维使中国人善于将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空间化、具象化,包括具有线性化特征的时间、抽象的难以言传的复杂感情等。
  空间化倾向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李贺的"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用"日将暮""桃花乱落"这些具象化的事物喻指抽象的物理时间之流逝。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跨度更大,早上还是丝丝青发,晚上即成满头华发,朝与暮、青与雪形成鲜明对比,显然,这里的时间已非物理时间,而是加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喻指时间飞逝与不可把握。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不胜枚举。
  空间化的思维已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深层积淀,它在诗词中表现为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即用具有空间化特征的具体物象和物象之间的结构搭配表现抽象的东西。本文仅从单个诗人的角度,从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论述李清照诗词中潜藏的空间化思维。
  
  一、意象的运用
  
  "象"的最初来源是《周易》中的"卦象"。《易传.系辞上》中有"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一词作为一个文论范畴,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考察"象"的最初意义,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物象、事象,还是意象,都是"观"的结果,只有"如在目前",能够"看得见",才能被称为"象"。"所有'象',都倾向于一种视觉中心和空间化。"【2】下面我们从时间意象和情感意象两方面来看李清照词中蕴含的空间化思维。
  时间本是线性的,抽象化的,它具有不可把握的特征,但是中国空间化的思维使时间"具有一种时空化合创造出来的生命感、强烈的心理体验性和鲜明的视觉形象性,是一种意象化的时间。" 【2】这种意象化的时间在李清照词中比比皆是,"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点绛唇》)【3】,"露浓"二字,便可见出这是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时间被寓于"露浓"这一空间化意象中。"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凤凰台上忆吹箫》)【3】,以空间化的意象" 尘满"喻指时间过去很长。"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词人用"花飘零"、"水流"空间化意象喻指时间的流逝。这些意象都是最常见的,已融入到词人的无意识中。
  在李清照词中,还有一种"意象化的时间",需认真体味才能"观照"。例如下面这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期所作,描绘了青春萌动的少女那细微、难以捕捉的情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一个"浓"字、一个"残"字,营造了慵懒、缱绻的氛围 。在沉沉的睡梦中醒来的少女,她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梳妆打扮?吃早餐?否,"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她关心的是海棠花,昨晚不是刮风下雨了吗,那海棠花儿怎么样了,"卷帘人 "哪能体会到青春少女的心思?"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风大雨小,海棠花哪能经得起大风的侵袭?她必然不如往日娇嫩,必然"瘦"了,一个"瘦"字,从空间形状上描绘出遭受大风侵袭后海棠花的情状,而"肥"与"瘦"在空间形状上形成鲜明对比,更衬出花之"瘦",色彩上红与绿的鲜明对比,更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衬托出花之"瘦"。全词的重心,即在"绿肥红瘦"四字上,如果把"绿肥红瘦"仅仅理解为字面意义,寄寓了少女李清照对海棠花遭受大风侵袭的关切与叹惋,也未尝不可。但我们知道,诗人的心一般是比较敏感、复杂的,诗人状物并不滞于物,而是借物寄托一种情思,那么李清照借海棠花遭风雨侵袭之"瘦"是否寄寓着青春年华之短暂之不可永驻的无限叹惋呢,花会"瘦",人亦难逃"瘦"。从后者解读这首《如梦令》,我想才能达到"诗意的敞开",走向"存在之真"【4】。那么,这个"瘦"字就不仅仅状写出了花的情状,它更寄寓了一种时间意识,再美好的事物也不会永驻,以形体上的"瘦"来喻指因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憔悴的容颜。这个具有空间化意象的"瘦"也就寄寓了一种时间意识,时间被寓于空间中,时间空间化了,不见一个标志时间的词,但时间已被寓于其中。
  情感的空间化即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把不可视的、难以言传的情感变为可视的、可以捕捉的对象。在诗词中表现为情感的意象化,以具体物象表现情感。
  
  二、意境的营造
  
  "意境"一词,相传最早见于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他从诗歌创造的角度提出了"诗有三境":"物镜"、"情境"和"意境",其中,"意境"是诗歌境界的最高层次。之后,"意境说"经过不断发展,从皎然的"诗情缘境发"到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再到司空图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最后在王国维那里达到成熟。"意境说"无论怎样发展和完善,它"始终不能超越它起初的'空间性'。只是这种'空间'既指通常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更是指哲学美学意义上的主客混融的心理空间;既是'逍遥游'时精神活动所达到的无限时空,也指理想人格所具有的开阔胸襟和气度。它既具有宇宙论意义,也具有人格论特征。"【2】。下面我们从意境的最初意义"空间性"上来探讨李清照词的空间化倾向。例如下面这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景观一:夕阳之霞光犹如熔金之状,暮云弥漫,犹如壁玉相合,柳树已发出嫩芽,远处传来《梅花落》的笛子声,今天是元宵佳节,天气非常暖和,正是赏月的好时节,朋友们开着"香车宝马"来邀我出游。
  景观二:回忆往日在中州时,最喜欢过元宵节了,戴上镶着翡翠的帽儿,插着用金钱捻丝所制的迎春雪柳,精心打扮,结伴观灯,甚是热闹。
  这两幅景观都是客观实景,一个是现今,一个是过去。元宵佳节依然,但人是否依旧?前三句,连用三个问句"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道出了物是人非之感。元宵佳节依旧,虽然朋友好心相邀,但经历了人生风雨,垂暮之年冷清孤寂的词人又怎能经受得起热闹?所以"谢他酒朋诗侣",冷清之中回忆着往事,纵然热闹,但今非昔比,憔悴的很,白发苍苍,怕晚上出门。索性坐在屋中,听听别人欢歌笑语,或许能排遣些许的孤寂。
  在空间景观的转换中,在今与昔的对比中,融入了词人对世事变幻的沧桑之感,词人晚年的孤寂凄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此词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矣。正是在空间转换中,在意境的营造中,词人复杂难言的心绪得到彰显,上述复杂的感情也正是由境而生,可谓境外之意。
  无论是意象还是意境,都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或者物象之间的组合搭配来传达难以言传的心绪、情感,换句话说,都是借助空间化的物象或物象间的空间构型来表情达意,这在李清照的诗词中明显可以见出。空间化思维已潜在地积淀在李清照诗词中,也积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赵奎英,《混沌的秩序》,花城出版社,2003,(9).
  [3]陈祖美撰《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苏华普(1982.5--),女,山西翼城人山东师范大学07级研究生文艺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教学有机整合的必要性出发,两者有机整合的方法与注意问题,较为全面地解决了整合教学活动平台中的实践操作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整合平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期刊
【摘要】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科技语体是其典型语言特色。本文从诗化语言的角度出发,探究在说明文中适当地运用诗化语言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诗化语言;说明文;学习兴趣;审美思维;交流体悟    日常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说明文的学习抱有一种排斥和抵触的心理,这是由说明文重抽象介绍、轻感性表达的文体特点决定的。我们的教师在解读说明文的时候,更多的是以干枯的科学和实用性语言去讲解,而不
期刊
【摘要】烙画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今在政府和民间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推陈出新,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在烙画的创作中,要从构图、布势、主宾、疏密、虚实、开合、空白、对比、均衡、色彩、背景、装饰性、题款及钤印等诸多方面入手去考量,让当代烙画艺术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民间艺术;对比;均衡;装饰性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
期刊
【摘要】《幸运儿吉姆》是英国作家金斯利.艾米斯最有名的作品,讲述了下层阶级吉姆意想不到的得到幸运的故事。发表于《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这篇书评多角度的评价了这部小说。本文试图总结在翻译这篇书评时新历史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各种翻译技巧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吉姆;翻译技巧    一个合格的翻译家不仅要精通外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从事一项具体的翻译工作时还应有积极认真,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这
期刊
【摘要】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尽管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自然景物作为绘画范本,但在视觉形态上山水画与风景画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关键词】西方风景画;中国山水画;意境;形象;气韵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尽管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自然景物作为绘画范本,但在视觉形态上山水画与风景画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因中国与欧洲的文化各自发展的不同而产生,也就是说,山水画与风景画是随着各自文化的变迁而演变的,形成
期刊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永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需要对其解释,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积极进步的儒家思想。其思想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如本文所要论述的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立之不朽的思想,其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
期刊
【摘要】在布满钢筋混凝土的繁华都市中,每个人都渴望压力远离自己,而现实的生存处境告诉我们,只有恰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才是最好的办法。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已不再是国民劣根性的代言人。对其重新塑造,结合时代精神来诠释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 阿Q;现代生存困境;现代精神    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阿Q正传》是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古今中外对此众说纷纭的人物形象-
期刊
【摘要】作者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阐释了消除学生逆反心理以及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对策,提倡用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逆反心理;消除;因素    一提到现在的初中生,人们不免会摇头咂舌:现在的初中生,难管呐!你叫他上东他上西,你叫他打鼓他念经。何处此言,是因为现在一些学生常滋生"逆反心理",故意违反校规校纪,和你唱反调,令老师家长大伤脑筋。
期刊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双方互动交流,双管齐下,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过,本文通过互动教学的阐释及本人浅解,以教学双方如何配合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主体作用及自我能力为主线,简单论述互动教学的实际操作模式。  【关键词】互动教学;兴趣培养;以人为本;主体作用;自我能力    "互动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任务,
期刊
【摘要】现代前卫美术在艺术思想、表现手法、题材形式等方面颠覆着传统审美理念。传统的不一定是落后的,但却受到求新求异的现代前卫美术的冲击。前卫美术作品标新立异,勇于尝试与时代潮流相悖的东西,他们离开传统美学思想,力图用全新的理论创作新的美术。  【关键词】现代前卫美术;传统审美理论;颠覆    东西方的传统艺术,虽然其审美观有所不同,但都是一种张扬美的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以古希腊文化为渊源的西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