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生动语文,升华语文意识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语文意识?百度网上的解释是“言语本身的价值存在”,需要从语境、整体等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由此可见,语文有着悦耳的声响、美丽的色彩、诱人的味道、温柔的触觉和适宜的温度。应该在追求语文的“言”和“意”高度统一的过程中,营造自由活泼的氛围,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从而构建灵动而有趣味的语文课堂。
  一、“学”得欢畅,牧养更自在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本质,其中体现着对学生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关注,体现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自觉与自信。教师主动移位,给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我探知与主动实践中积淀深厚的知识感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为他们的亲自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他们的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广袤的天地。
  语文教学的根本立场应该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怎样读、写什么出发,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料场”。如在苏教版(下同)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的特征,我要求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查阅白杨树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和生长特征等资料,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以这样的感性认知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想象:作者赞美白杨树,是出于怎样的用心?让学生去思考其与北方农民的相似点,找出彼此之间“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共同点,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成长需要光合作用,离不开水和阳光。语文教学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为出发点,给学生的语言成长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在自然状态下顺应其发展,将课堂打造成“学堂”与“卖场”,让学生在生态化的课堂上大胆探索和热烈追求,这便是真正的“牧养”,学生学得轻松、欢畅。
  二、“导”得无痕,愤悱更有效
  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首要遵循的原则。教师站在学生身后,多驻足观看和适时点拨,让他们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更能够使课堂教学产生亲密无间和怡然自得的状态,让学生不再为空白“绞尽脑汁”。
  如在七年级下册《松鼠》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松鼠的认知缺少一定的体验,特别是在说明表达顺序安排时缺少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我则有意给学生提供一幅松鼠的照片,让学生从松鼠毛茸茸的尾巴、有神的双眼、竖着的双耳以及小巧的四个爪子中列出说明的顺序与重点,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思。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使得学生跳出教材的思维定式,让他们在不断梳理知识要点和主动查阅的过程中探寻到更多破解对策和方法,让他们的自我质疑更有意义。
  多关注学生的“不能为之”,正确认识他们的“空白”、认知时的“盲点”以及表达时的“语塞”,让他们在毫无保留的过程中将其暴露出来,帮助他们在主动显现中深化理解感知,这样更利于教师有效调整教学策略。时刻洞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搭把手,让他们在虚心接受意见的过程中探究出所以然,帮助他们形成更多的科学应对策略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加深理解。
  三、“生”得新颖,过程更深刻
  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言意共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本和把握意象的过程中宕开一面,有更多的奇思妙招,让文本更有人文性和理性色彩。从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成,有利于学生在总结反思中获得深刻感知。
  让学生有七嘴八舌的讨论机会,让他们在主动探知求解的过程中发现与众不同,更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丰富感知。多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探读文本,让他们在读出个性和发现不同的过程中生成语感,更利于他们在开阔视野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获得深刻体验,让他们的认知更有深度和广度。跳出教师的定式指导、教参的教条评述、前人的过度解读等框框,让学生能够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的安全空间,更能使得语言学习认知的生成富有亮度,更能够打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总之,离开了生动,语文将是“死水一潭”;离开了活动,语文将是“死气沉沉”。走出死记硬背的窠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出自己的所缺、所需、所能,定会使得他们在生意盎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感思,积累丰富的体验。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注重引导自学、引导探知、引导生成,更能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文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感悟,满足全面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加强写作训练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培养语文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需将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基本前提,积极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且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使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信心能够得到逐渐的提升,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写作的水平。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小学语
期刊
生成性阅读教学以课堂生成为价值追求,是一个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的动态发展的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探究性、发展性特征。根据课堂生成的不同途径,一般将课堂生成分为预期性生成和非预期性生成。前者是沿着教学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运行实现的生成,有较强的规划性;后者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实现的符合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更具有开放性。在生成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首席地位,主要体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虽然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阅读的能力,但是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仍然不大,这就让古诗词教学面临重重困难。其实,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继承和探索,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味古诗词的巨大魅力,同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
想要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而是要想办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了这些,写作能力的提升就水到渠成了。  一、加强随笔写作教学  随笔写作教学一定要做到步骤明确、循序渐进。首先要让随笔写作成为学生尽情倾诉内心想法的平台,让学生热爱上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其次是让学生在不断的自由表达中找到写作的感觉,能够做到有逻辑的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再次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从悬念导入、创新模式、积极拓展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悬念导入,激发探究欲望  初中生由于其本身的年龄特点,好奇心比较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悬念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凸显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如在苏教版语文《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体验,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怀,我没有先讲解课文,而是先为学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觉得棘手的问题。新課标提出:在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孩子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的写作素材,其实就是准备好了做饭用的粮食,到了真正需要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而不会出现搜肠刮肚才挤出两句干巴巴的话,或者挖空心思到处摘抄书本上精美的词藻,到最后整
期刊
现今的语文课堂,难以再出现“静谧无声”的现象了,多是热热闹闹的交流互动、形形色色的课件展示、沸沸扬扬的模拟表演。这种失衡,不禁让我们教师反思:到底该需要怎样的教学方法让“静思”再现往日的风采?让阅读教学实现真正的理性回归?其实,多给学生自我认知揣摩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在“静思”中有针对性地挖掘宝藏,洗尽铅华,这样,定会让语文教学“熠熠生辉”。  一、初读后,揣摩创作初衷  在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依然是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呢?  一、指导学生写话训练  新教材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式也活泼可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依托教材,特别是利用课文中学习伙伴的引导,积极思考,并善于把思考后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用书
期刊
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只有让老师、学习者的头脑与课文内容进行相互碰撞,产生火花,促进师生交流,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展开互动教学十分重要,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地投入到文本阅读之中。教师要善于调节教学生成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使得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有效提高授课效率。  一、巧妙设疑,艺术引导  在进行互动的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设置一些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十分巧妙
前言:文言文教学许多时候“死于章句,废于清议”,那么,怎样进行文言教学呢?“三读”——“以读代讲,赏议结合”我觉得是一条可行之路,“代”不全是“代替”。另外,文言距离现代学生毕竟久远,如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热情,学习效果肯定不好。所以,把刻板枯燥的文言用一种“玩”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本节公开课就是“以读代讲,文言玩出新意思”的尝试。  教学设计  本课我力求营造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