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抓手,构建探究式古诗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虽然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阅读的能力,但是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仍然不大,这就让古诗词教学面临重重困难。其实,古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继承和探索,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味古诗词的巨大魅力,同时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从三大方面入手,构建自主探究的古诗词教学课堂。
  一、咀嚼词语,品析意境
  对于古诗词的探究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以及咀嚼。每一首诗词讲述的故事都是由字词组成的,而且其中的某些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咀嚼诗词中精练的语言入手,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文本中创设的多种意境,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例如在教学《泊秦淮》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的主要意象,通过初读古诗,大家找到了烟、水、月、沙等意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引导大家的目光集中到古诗的前两句上,尤其是第一句中写到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很多学生对“笼”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认为这个字平时很少用,但是在这里读起来却让人感觉非同凡响。于是教师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这个字,提示学生可以用类似的字换一换,看看效果如何。在大家的讨论探究下,学生认识到这个字将诗中提到的四个意象——烟、水、月、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整个环境既柔和宁静,又迷蒙冷寂,用笔虽然清淡,但是意境浮动,将一幅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描摹得淋漓尽致。
  从这个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出,咀嚼诗句的字词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对字词的品读,能够很好地把握诗词中的各种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用语的精练和精妙,从而深刻理解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或者深刻内涵。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词语,品析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补白背景,知人论世
  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在理解方面存在困难,这和学生对古诗的写作背景不够了解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一定的背景资料,例如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资料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创作时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心态,学生解读古诗就会变得比较轻松容易了。
  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在小序部分作者就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时间是中秋佳节,这自然会让学生想到此时阖家团圆的情景,接着作者又写到“兼怀子由”,可见词人是要借这首词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苏轼的弟弟现在在哪儿?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怀念自己的弟弟?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这就需要有背景材料的补充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于是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苏轼和自己的弟弟分别已达七年之久,他们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不仅在文学上志同道合,而且在生活上也是兄弟情深。但是路途的遥远,二人只能通过书信联系,在这个中秋之夜,作者怎能不想念自己最亲近的人呢?所以作者才在这里借月抒发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主查找背景资料,并在教学时将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这样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深厚情感,从而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目标。
  三、放飞想象,升华素养
  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放飞想象,让学生深入古诗,挖掘古诗中的深厚意蕴,在身临其境中体会文本的内涵,实现对古诗的深刻解读。
  在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教师就利用鼓励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的优美意境。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点明了秋景的冷落和萧索,在这样的氛围中,作者想到“谁寄锦书”,想象和丈夫一起划舟赏景的美好,生发“月满西楼”的想象。但是月圆人未圆,大雁回归,锦书未来,这样的情景怎不让人愁绪满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化身为李清照,想象这样的情境以及情感变化,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感触。
  古诗的语言含蓄凝练,在鉴赏古诗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而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让他们走进文本渲染的情境中去,身临其境地体会文本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文本的内涵。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激活,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兴趣,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古诗学习的乐趣,让初中学生爱上古诗词,让我们的瑰宝文化绽放灿烂光芒。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效的主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可以设置主问题,并将其作为教学的聚焦点,让学生尝试从这个问题出发,有层次地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  一、结尾处设问,倒卷珠帘  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从文章的结尾处入手,让学生先了解结尾部分,然后再慢慢地向上追溯,找到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教师可以围绕结尾设置悬念,利用主问题来统摄全文,引
应用文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书面工具,在今后的很多行业中都要应用到。中职学生学习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学生可能会觉得应用文枯燥乏味。这种现象是应该杜绝的,应用文的教学应该在中职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让应用文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课程。教师应该有效地开展语文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制定更完善的教学机制。本文对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更新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  中职教师应该更新
期刊
2008年5月22日至6月15日,一个出于历史和想象的装置艺术作品将纽约和伦敦在视觉上实时连接,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桥和伦敦泰晤士塔桥的阴影下,一对相同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装置坐立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学任务主要是依靠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遭到严重扼杀。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人们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语文课堂由传统模式转化为动态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环节中来,便成为重中之重。笔者从多元激趣、读诵结合、自主探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有如下体会。  一、多元激趣,化静为动  如在苏教版语文《从百草园到三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的学习其实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言的,最重要的方法无非就是勤奋学习 认真练习。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具有随时性、随感性的特点,对于作文的教学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一、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特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写作形式上,非常灵活和多变。语文随笔的题材和选材是随意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无一不可,选材可以来自方方面面,在生
期刊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提倡语文教师写“下水文”,要求老师和学生同题作文,然后师生同读、同议、同评。可笔者认为,若老师仅仅应付好课堂上的几篇同题作文,仍旧很难给学生的习作带来太多指导性的建议。因为所谓的从学生视角出发,毕竟是一种俯高就低以迎合学生的写作,有着太多的限制在里面。更何况,老师对自己写成的东西,往往过于自爱,缺乏正确的评判意识,若老师出示下水文时没有理性的态度,或者出示时机不对,会
期刊
作文是学生各项语文素养的一个综合体现,《新课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是现在语文学习中,作文对于很多学生都是老大难,有的不知道如何下笔,有的又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述不清楚,还有的根本不愿意动笔……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做到轻松落笔、一气呵成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写作的欲望  1.要降
期刊
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因而作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加强写作训练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培养语文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需将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基本前提,积极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且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使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信心能够得到逐渐的提升,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写作的水平。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小学语
期刊
生成性阅读教学以课堂生成为价值追求,是一个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的动态发展的阅读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探究性、发展性特征。根据课堂生成的不同途径,一般将课堂生成分为预期性生成和非预期性生成。前者是沿着教学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运行实现的生成,有较强的规划性;后者是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实现的符合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更具有开放性。在生成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首席地位,主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