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山圆梦的人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28日和8月3日,这两个日子注定永远铭刻在胡一茂心底。
  2007年6月28日,胡一茂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美术系,给美好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也开始了年轻人的人生梦。8月3日,怀揣着对广阔西部的美好憧憬以及多年来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深深热爱,胡一茂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贵州,开始了他的志愿服务生涯。6年以后,志愿服务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这里是他梦想的开始,留下了一条长长的圆梦轨迹。
  初梦
  刚来到工作岗位时,胡一茂身上还带着一股浓浓的学生气,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当他第一次背起选票箱,和同事徒步爬上高坪境内最远的自然村寨——王卡村青杠坡的时候,他被大自然的景色迷住了。来回6个多小时,当同事们疲惫不堪的时候,他还沉浸在贵州如画一般的美景中,感叹贵州的山水太美了,气候太好了。美术专业出身的他,一度想把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景画出来。同时,这里的贫困景象也深深触动了他。此后,他便积极主动地利用下乡的机会,争取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岁月如梭,转眼三年的志愿服务快结束了。“我就这样回去了吗?这三年,虽然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从内心来说更像是一名观光客,基层教会我很多很多知识,而我真正为基层群众做的却很少很少。”胡一茂这样问自己。尤其是在每次下乡中,看到有的群众家里面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个铁炉子,但是他们却非常的淳朴,可以把家里面过年才舍得吃的腌肉拿出来招待他们;下队走累了,老乡从怀里拿出一块粑粑递给他,说:“孩子,就怕你走不动,特意给你带的。”这些类似的感动,是他来贵州之前做梦也想不到的。那一刻,胡一茂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的户口迁到高坪镇,“我要继续留在贵州为更多的群众服务,在这里还有很多我未了的心愿”。


  筑梦
  2010年,胡一茂作为大学生村官被选聘到高坪镇,按上级文件要求,本来是把他分配在镇政府驻地高坪司村的,那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要比王卡村好得多。他对于王卡的第一印象,是源于王卡村支部书记王元平。王元平是个非常耿直的苗家汉子,他对胡一茂讲了很多关于王卡的事情,同时也诚恳地讲自己文化不高,又不会打字、上网查阅资料,希望胡一茂能够到村里去帮忙。后来,他们通过频繁的接触,彼此交换对王卡发展的很多意见。王元平的诚恳和朴实打动了胡一茂,于是,他主动向镇领导申请到最偏远的王卡村去任职,担任支书助理。这样,他成了一名村官。


  选择王卡,注定要与寂寞作伴,与贫穷抗争。在这里,需要的是少一些年少轻狂,多几分实干拼搏。从西部计划到三支一扶,再到大学生村官,称呼有了变化,但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宗旨没有变;“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信念没有变。
  进村工作后,胡一茂深知自己已不再是处处受人“关照”的大学生,而是必须扛起“村官”这一称呼赋予他的责任。他感觉到这时的他,可能也是王卡群众的一个圆梦人。所以必须迅速转变角色,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一整套工作计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掘苗族本土文艺、传承苗族文化等等。
  他了解到王卡地区土质、气候、光照、湿度非常适宜种植生姜,并且当地苗族群众有种植生姜的传统,王卡生姜品质上乘,名声远播。他决定以发展生姜产业作为助民增收的突破口。
  做给群众看,不如带着群众干,他做通了几位村干部的思想工作,毅然以支部的名义共同筹资承包了10亩土地,投入资金5万元,发动群众投入连片土地30余亩,建成了近50亩生姜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同时,组织人员到长顺县引进2.5吨优质生姜种进行品种改良。从土地承包、农家肥购运、土地翻犁、生姜播种到田间管理,他都亲力亲为,认真对待。对于一个从未深入田间劳作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大尝试。通过基地建设,最重要的是给群众做示范,改变群众的种植观念,逐步吸收科学的种植方式,通过辐射带动,在王卡地区形成产业规模,让农业科技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刚刚开始动员群众种姜的时候,他还和村里多年的种姜大户王德训打了一个赌。王德训说:“我种了一辈子的姜,还用你来教?你们那种搞法能成功?”,胡一茂说:“老王,你敢和我打赌吗?你用两块地种姜,一块按你的老品种、老种法,另一块地,我送新姜种给你,你按我的新法种,看看秋天我们谁的收成好。”


  收姜季节到了,胡一茂赢了,种植基地一亩可以收到五千多斤生姜。党员干部信心倍增,群众热情高涨,老把式服了。
  基地建设初期,由于缺乏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加上旱灾等,曾经出现几近绝收,挫伤农户积极性的局面。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群众安慰胡一茂说:“小胡,今年大家种姜亏了,我们不怪你,只怪老天爷,大家出门打工,也要把种子钱还了,来年还跟着你种姜。”这话听的胡一茂打心底里温暖。
  2011年,胡一茂又自筹资金10万余元,登记注册了“王卡苗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王卡生姜种植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切实为农户解决了一系列的困难,对王卡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逐步将王卡生姜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王卡现在已逐步形成“传统农业保稳定(玉米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种植)保民生+经济作物(生姜种植)促发展”的适合王卡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路子。2013年,王卡村争取到贵州省乡镇特色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依托项目支持,继续将生姜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合作社的建设和41户贫困户,实现全年生姜、大蒜种植260亩,这41户贫困户将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常年种植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将使苗族同胞早日脱贫致富。   2010年12月,王卡村民委员会第八届换届选举,凭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胡一茂高票当选为王卡村委主任。这是王卡有史以来第一次接纳外乡人当家作主。面对党员、群众的拥戴,胡一茂感觉自己的工作压力更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只有不断地开拓进取,把村里的工作越做越好,全心全意地为王卡村全体村民服务,才能不辜负大家的厚望。”
  旱灾时节,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全村唯一个水源点提前断流,全村2000多人只能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其中,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力群体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了。胡一茂组织焊了一台水箱,用拖拉机每天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群众拉水,亲自为孤寡老人挑水,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群众抗旱自救,探寻新的水源,维修年久失修的水池5个,更换输水管道2000米。市政府专门赠送了一台抗旱水车支援,找不到驾驶员,胡一茂就自己充当驾驶员,每天坚持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群众拉水,一坚持,就是一个多月。
  2011年,旱灾使全村农业生产几乎绝收,村、支两委一方面积极争取救助,认真走访贫困户,做到了全年救灾物资发放零疑问、零争议、零上访,保障了群众平稳地度过困难时期。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做好小季补种,大季抢种的工作,努力挽回上年的损失。为了维护全村安定团结,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村、支两委的干部发挥了党员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每一个党员至少要联系一户困难群众,联系一个空巢或孤寡老人,联系一个留守儿童,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小困难不出户、不出组,大困难及时反应到组织,及时解决。形成过度时期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村寨风气,全年无因灾害造成重大事故。
  胡一茂也时常牵挂着学校教育,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三年来筹集基金26000余元,主要用于王卡本地考取大学以及高中的贫困学生,让这些孩子在刻苦读书之余不再为读不起大学和高中而发愁。2012年,救助基金已帮助一名苗族女孩顺利进入大学校园。此外,还通过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建立王卡小学爱心激励基金,主要用于留守儿童教育、隔代厌学激励教育、家庭突发事件造成入学困难的临时救助。
  胡一茂深知,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就是尊重群众,就是维护民族团结,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村里面每年都精心准备正月十七斗牛节、三月三对山歌、七月半、杀鱼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以王卡小花苗文化为代表的王卡本土民族舞蹈“跳月”,在“多彩贵州” 舞蹈大赛原生态组中,获得全州二等奖,全省三等奖。


  2012年8月,王卡村第一条“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上寨通组、联户道路,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工。施工前,为了让群众真正理解这一政策,胡一茂经常在组上开会到凌晨一点多。会场上,群众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意见多建议少,最主要的还是牢骚和不满。“我们家没有得到低保,谁家得,谁家投工投劳”,“他们家人在外面打工,危房改造又拿到补贴,凭什么我们家出苦力,把寨子里的路修好好的,让他们赚钱回来有好路走”。类似于这样的声音很多,大会开成了牢骚大会,开成了不满大会。
  开展工作不顺利,镇领导王洪也非常的着急,他们仔细分析了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和群众外出打工的矛盾。王卡一半以上的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如果群众完全在家投工投劳,那么一家人一年的经济收入就没有了;不投工投劳,路又修不下去。显然,这是矛盾的,作为基层干部,应该体谅群众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了解决矛盾,胡一茂拿出了“以资抵劳”、“以工换工”、“轮流排班”等方案,再一次深入到组上做工作,一遍不成功就两遍,两遍不成功就三遍,直到群众接受为止。胡一茂每天带着群众一起干,不断给群众加油鼓劲。没有沙石,就组织加工,施工缺水,就到峡谷对面的开阳县去拉,这一干,就是半年多。
  一天,一名30多岁的男子来到村委办公室,他叫王德坤。眼前的王德坤,头发很久都没修剪了,灰扑扑的夹克印着泥迹,油亮的黑裤子,看上去很久没换洗了,脚上穿着一双半旧的高筒水鞋,带着很多泥巴,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户口本,说是找胡一茂打证明。胡一茂简单了解了他家的基本情况后,决定第二天再去他家实地看看。
  王德坤家恰恰就住在修路的上寨组。第二天,胡一茂来到他家,发现王德坤的房屋只修到顶,不漏雨,门窗也还没安装,只是用几块木板和塑料布临时挡雨,屋内的墙壁还裸露着青砖。王德坤讲:“年前打工回家盖房子,赚来的钱已经用完了,房子还没修好,粮食也没有了,马上春耕又到了,想和信用社申请一万元的贷款,要村里出证明才行。”胡一茂说:“我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要看看你家修房子的进度,贷款的事情我可以帮你。但是贷款的钱,最好暂时还是不要用来修房子了,春耕到了,你先买些种子、肥料啥的,先把地里的事情忙完了,给妻子、小孩留点钱生活,再去打工。赚到钱,来年再回来做装修。但是,话说回来了,我帮了你的忙,你也要帮帮我的忙,寨子里的劳力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你能不能晚点再走,等路修好了你再走。”王德坤答应了,当天下午,胡一茂就看到王德坤带着几个弟兄开始卸水泥。
  上寨组不论晴天还是雨天,一年四季都要穿水筒鞋,是整个王卡村最脏最差的寨子。现在,村民们穿着拖鞋就可以串门了。目前,王卡村第二条水泥路——花涯通组道路硬化已经启动。王卡新寨通组、联户道理硬化也有望启动,胡一茂说:“我们村、支两委班子要力争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全村六个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大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圆梦
  每当很多人问到胡一茂:“为什么你坚持要在王卡这个偏远山村工作”时,他的回答是:“虽然我一个人的能力不能给王卡带来太多的变化,但在我和众多关心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热心人的共同努力下,看着她一天天在变化着,我心里由衷地感到踏实、高兴。”
  2012年11月底,胡一茂去北京参加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组织的第四期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也更坚定了他选择农村,献身基层各项事业发展的信念。他说:“当时选择基层服务、选择农村是正确,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关注大学生村官就是关注贫困农村,帮助大学村官成长就是帮助贫困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光是党和国家一项长远的战略计划,更是我们当代有志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平台,我珍惜这个平台,也希望能用好这个平台争取多为村里群众多做些事情。”此时的胡一茂,已经不光是一个小小的大学生村官了,经过不断磨练,他已经渐渐成长为一个以王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的领路人。
  回首这三年来的工作和生活,似乎胡一茂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筑一个梦,筑一个群众生活富足,全村社会安定团结的梦。这个梦,已逐步梦想成真。而此时的胡一茂还将继续圆一个梦,圆一个小康梦。可是,目前的王卡还属于省级一类贫困村,扶贫帮困、改善农村弱势群体任重而道远。胡一茂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还需要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关注贫困农村,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王卡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其他文献
滕怀强,中共党员,1988年生于吉林省安图县,2010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同年,进入吉林省大学生村官行列,现任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党支部副书记。  滕怀强是一名富有个性、追求理想的高校毕业生,敢闯敢拼、踏实干事是他的性情。大学毕业后,他走出城市,进入农村,用自己的热情和丰富的知识,在农村基层岗位上默默耕耘、勤奋工作,挥洒着青春,放飞着梦想。  投身家园重建  “一
期刊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环城镇张淌村是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全村仅有一条延绵26公里的通村羊肠小道,机动车辆无法通行,耕地以山地为主,平均坡度在30度左右,机械农具无法使用,农业种植还处于人种牛耕、驴背马驮的阶段。村里以种植小麦、玉米和荞麦为主,但由于干旱缺水,耕地条件差,产量很微薄,小麦的亩产量仅在200斤左右,玉米产量也仅为800斤。  环县属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村组内没有河流和稳定水源,
期刊
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或许会想到“谣言止于智者”。  此话源于《荀子·大略》里的“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瓯臾”,是古代一种瓦器。流动的弹丸在瓦器中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引申为智者不会轻信谣言。可纠结的是,智者也更会制造谣言。  古今中外很多蛊惑性强的谣言可以佐证。  陈胜吴广在举事前,把写有“陈胜王”的布条塞进鱼肚里,兵士们买鱼回去发现了这三个字,十分惊奇;半夜,吴广又在一破庙
期刊
8月28日至29日,云南省扶贫开发暨整乡推进工作现场会在曲靖市富源县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省委副书记仇和出席29日会议并讲话,副省长沈培平带领参会人员现场参观并就当前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指示和国家系列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扶贫开
期刊
大学生村官工作自开展以来一直备受各界瞩目。一批批大学生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投身广袤田野,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在火热的青春里迅速成长成才。这群身上带着泥土芬芳的年轻人,用他们独特的魅力,以及他们为广大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放眼全国,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支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队伍中。例如,有
期刊
昭通、毕节、凉山州,这些州市都曾是贫困地区的代名词,他们都在乌蒙山区。  和过往对比,这里变化巨大。在毕节,全国多个民主党派的努力化成了“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滚滚洪流;在凉山,卫生部门和扶贫部门的携手使大骨节病肆意蔓延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在昭通,全国的爱心之手在彝良地震的废墟之上建起了新的家园。  但和周边相比,这里依旧是一块地理上的高地,经济上的洼地。片区覆盖的三省38个县(市、区)中的32个是国家
期刊
8月27日至29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安徽省六安市举办了全国金融机构定点扶贫工作培训班,总结交流了各大金融机构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的新经验、新情况,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出席培训班并讲话,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刘奇,六安市市长毕小彬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并致辞。各有关省(区、市)扶贫办、协作办(合作交流办),部分金融机构单位扶贫办负责人近10
期刊
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在向长沙进攻途中受挫后,于9月29日到达这里。毛泽东在枫树坪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确定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士兵委员会。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早些年,这块红色的革命热土跟中国大多数老区一样,被贫困落后闭塞所笼罩。然而今日,富起来的三湾村俨然一派美丽新农村的景象,2011年更是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评为“中国幸福村”。  “邢
期刊
这是一条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新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里,涵盖了扶贫的新方向和新要求。扶贫的重点和难点正是广大的贫困村,而贫困村的大学生村官则是新时期扶贫开发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向广大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敞开关注、关爱、关心的怀抱。一帮70多岁的老人,衣食无忧,
期刊
又见盛夏,丰收美景映衬下,山西省沁县郭村镇仁胜村大学生村官姚飞鹰脸上的笑容分外灿烂。  姚飞鹰说,除了粮食大丰收,她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为村里申报的创业项目“种植核桃500亩”能顺利通过论证,得到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扶持,让村里尽快摘掉“穷帽子”。  树立了创业信心、学习了创业方法,姚飞鹰的这些成长得益于“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的大力相助。  2011年5月4日,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中国扶贫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