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7日至29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安徽省六安市举办了全国金融机构定点扶贫工作培训班,总结交流了各大金融机构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的新经验、新情况,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出席培训班并讲话,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刘奇,六安市市长毕小彬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并致辞。各有关省(区、市)扶贫办、协作办(合作交流办),部分金融机构单位扶贫办负责人近100人参加培训班。培训班由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司长李春光主持。
郑文凯在讲话中指出,从扶贫新纲要颁布实施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举国重视、各方协作、全面行动的良好态势,新阶段扶贫开发开局良好。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定点扶贫第一次实现了对592个重点县的全覆盖,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确定。
郑文凯表示,金融机构在定点扶贫单位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历来是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参与定点扶贫的各个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扩宽,帮扶形式不断创新,帮扶机制不断健全,涌现出很多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坚持自身优势与定点县实际相结合。如人民银行组织青年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并采取无息、低息贷款的方式,扶持重点县贫困村种养产业发展。其次更加注重开发式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也带去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和市场竞争的新理念。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培育和扶持定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再次是更加注重全员扶贫。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单位普遍组织动员全系统职工参与扶贫捐赠、献爱心活动,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定点扶贫工作融入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和文化建设。最后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许多单位在深入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本单位行业的特点优势,依据各级扶贫规划,专门制定了新一轮帮扶规划,出台了有关文件或与定点县签订帮扶协议,指导本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郑文凯介绍,近年来,扶贫部门、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为破解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08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面改革了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制度。五年以来,共安排了180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承贷机构多元化的局面也基本形成,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该试点是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以其他资金为补充,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原则,在特定区域建立生产发展资金。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有1339个县,17700个村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40.93亿元。
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在贫困地区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从银行批发资金,对贫困农户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投入。到2012年底,该项目已经覆盖了14个省,63个贫困县(区),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49.2万笔、36.8亿元,总体还款率高达99%。
郑文凯表示,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微型金融扶贫,能有效弥补正规金融机构农村服务的“缺位”,能较好地解决那些既无抵押又无担保的小微企业、一般农户和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在加快扶贫开发、推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对金融机构的具体工作做出了四点强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两办通知”和8部门文件对定点扶贫工作有明确要求,包括成立扶贫工作机构、赴定点县考察调研、选派挂职干部、制定帮扶规划和措施、建立工作制度、落实项目资金、加强总结宣传等;二是夯实基础工作,包括基层情况、基本数据、基础资料三个方面,三者缺一不可;三是坚持重心下移,新阶段扶贫必须特别强调有效的瞄准贫困,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切实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迫切关心的问题。希望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市场运作和精细管理的优势,在定点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小额贷款、扶贫贴息等项目上给予指导和实际推动;四是加大舆论宣传。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宣传,对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营造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郑文凯在讲话中指出,从扶贫新纲要颁布实施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举国重视、各方协作、全面行动的良好态势,新阶段扶贫开发开局良好。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定点扶贫第一次实现了对592个重点县的全覆盖,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确定。
郑文凯表示,金融机构在定点扶贫单位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历来是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参与定点扶贫的各个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扩宽,帮扶形式不断创新,帮扶机制不断健全,涌现出很多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坚持自身优势与定点县实际相结合。如人民银行组织青年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并采取无息、低息贷款的方式,扶持重点县贫困村种养产业发展。其次更加注重开发式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也带去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和市场竞争的新理念。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培育和扶持定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再次是更加注重全员扶贫。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单位普遍组织动员全系统职工参与扶贫捐赠、献爱心活动,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定点扶贫工作融入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和文化建设。最后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许多单位在深入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本单位行业的特点优势,依据各级扶贫规划,专门制定了新一轮帮扶规划,出台了有关文件或与定点县签订帮扶协议,指导本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郑文凯介绍,近年来,扶贫部门、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为破解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08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面改革了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制度。五年以来,共安排了180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承贷机构多元化的局面也基本形成,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该试点是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以其他资金为补充,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原则,在特定区域建立生产发展资金。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有1339个县,17700个村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40.93亿元。
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在贫困地区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从银行批发资金,对贫困农户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投入。到2012年底,该项目已经覆盖了14个省,63个贫困县(区),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49.2万笔、36.8亿元,总体还款率高达99%。
郑文凯表示,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微型金融扶贫,能有效弥补正规金融机构农村服务的“缺位”,能较好地解决那些既无抵押又无担保的小微企业、一般农户和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在加快扶贫开发、推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对金融机构的具体工作做出了四点强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两办通知”和8部门文件对定点扶贫工作有明确要求,包括成立扶贫工作机构、赴定点县考察调研、选派挂职干部、制定帮扶规划和措施、建立工作制度、落实项目资金、加强总结宣传等;二是夯实基础工作,包括基层情况、基本数据、基础资料三个方面,三者缺一不可;三是坚持重心下移,新阶段扶贫必须特别强调有效的瞄准贫困,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切实解决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迫切关心的问题。希望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市场运作和精细管理的优势,在定点县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小额贷款、扶贫贴息等项目上给予指导和实际推动;四是加大舆论宣传。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宣传,对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营造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