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奇与疑惑中前行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ry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本的《外国小说欣赏》多选用现代派小说。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复杂,更难以把握,以致于让学生读不懂、读不深。读不懂的小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疑惑的小说细节也引发学生兴趣。笔者的教学策略就是更多地站在学生需求角度上,给予学生小说背景支持、作者风格介绍、情节还原体验、文句细读挖掘、赏鉴总结写作等等。本文主要总结一些作品或作者的风格。
  现代小说家呈现给读者的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如《墙上的斑点》);是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心灵归宿的世界(如《桥边的老人》《骑桶者》)。小说家总是在破碎漂泊中追求某种深度,呈现出某种人生经验的规律,追求与拯救个体与人类的精神。比如《墙上的斑点》的结尾回到现实时,是愤怒的“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现代派小说产生背景是20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大战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受到冲击和挑战,现代主义文学就反映现代工业和战争带给人们带来的孤独、苦闷和无奈。
  将一些现代主义小说看成是一个寓言,一个总体象征结构,小说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释。比如《牲畜林》《沙之书》《骑桶者》,小说的每一个细节,只有纳入总体象征结构中才能获得象征意义。小说整体很荒诞,但往往细部很现实,比如善良正义的胜利,比如说对于无限的思索,比如说骑桶者卑微困境的解析。
  现代小说是思索的小说,这种小说家式的哲学思考代表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取向,小说家虚构一些故事。在故事里询问世界,小说的智慧则在于呈现有价值的思考,比如《桥边的老人》《丹柯》《在桥边》《牲畜林》《变形记》《沙之书》《半张纸》《炼金术士》,小说想象中的可能性是对现实生存的拓展和延伸,是动荡中的心灵关乎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人在各种关头面临的选择,却可能具有多重的“可能性”,小说家把“存在的可能性”看成小说思考的对象,“可能性”的思考是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于是象征与虚构开拓了一个个新的想象天地:它是海明威笔下被留在将要开战战场的老人;是高尔基笔下走出困境的人群踩碎了启蒙英雄的心;是战争结束后在桥边数数,伯尔却思索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是卡尔维诺的生机盎然的牲畜林;是卡夫卡的异化变形;是博尔赫斯的“面对无穷无尽无限的无所适从的心”;是斯特林堡“珍惜与忘记”的积极人生,“追寻”“追求”人生宝藏,是一个古老的母题,于是寓言告诉孩子们要炼一颗金子般的心。
  20世纪现代小说把小说的疆域从现实性的维度拓展到可能性的维度,这就给小说家和读者都留下了异常广阔的空间和令人激动的前景。
  从象征与虚构角度,本文想着重再介绍卡尔维诺的风格。
  卡尔维诺擅长用童话寓言方式写小说,虚构世界背景,沉重的人生主题,以轻盈诗意呈现。卡尔维诺举重若轻的写作风格,往往带给读者连绵不断的惊喜,《牲畜林》反战却用奇怪的幽默来表达,一次次放弃对动物的瞄准,在“繁复”的延迟式结构中一次次蓄势,借此反复表达对生命、生灵的珍惜。让凶恶的野猫与敌兵一起坠崖,也就是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轻盈的文学想象的世界,体现出他深邃的洞察力。
  上课前发给学生我自己搜集的卡尔维诺的若干篇小说:《黑羊》《做起来》《敌人眼睛》《良心》《孤独》,作为拓展延伸。
  《黑羊》是学生在考试时碰到的,学生印象很深。关于它的寓意,有人说是讽刺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有人说是揭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有人说是个体的品行能改变整个局面,有人说是独善其身的人会被荒诞的社会吞噬,有人说是文明社会需要自由、公正、宽容……也许有些时候黑羊是一个害群之马,但有时候黑羊也许是唯一一个活得明白的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总是值得尊敬的事情,也许那唯一的黑羊活得明白却孤独,活得高尚却不免曲高和寡。但有一点,这样的孤傲往往是一个希望的开始,也许社会的进步就寄托在这样的希望中。这就是探索人生存在意义的小说。
  卡尔维诺的虚构始终有着多义性。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的,经典永远不会向读者耗尽意义。
  在《孤独》这篇小说中,卡尔维诺平静叙述,数次让“我”融入不同的集体,之后又把“我”抛弃。“我”最终仍然是孤身一人,不管是善还是恶都无法真正融入,我仅仅是旁观者,所有人物的行为表现都是荒诞的,人在善与恶之间没有痕迹的游走穿梭……人的孤独感由此而生。
  孤独正是卡尔维诺用来表现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另一种逻辑。是什么使得我们不可避免地用孤独来看待这个世界呢?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引起我们思考的地方,小说真正的意义所在。
  卡尔维诺作品所提出的问题,总是多于答案。
  过去与现在相结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结合,幻想与现实相结合。是卡尔维诺的独特的创作风格,这也正是外国现代小说的风格。
  现代小说是反映20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表现手法上引入小说理论研究新成果,小说的语言背后隐含作家真实的思想与艺术世界。在具体教学中更要重视人教版本话题对于小说阅读的欣赏引导,结合单元话题解答学生疑惑,激发学生兴趣。
  以学生的“好奇与疑惑”为基点,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通过提问与思考,结合背景与作者介绍,细读小说文本,从小说文本语言缝隙或空白处抵达小说的灵魂。师生交流共享,在课文中体验一次现代人的生活境遇的精神旅程。这正应了卡尔维诺的一句名言:阅读就像在丛林中前进,充满乐趣。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中学]
其他文献
捧读《社戏》,小说中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平桥村的山水令人陶醉,自然纯朴的风尚叫人感动。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情感、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无不溢彩流光,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的旋律,让人沐浴着美的光辉,享受着美的陶冶。可以说《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张扬美的经典美文。    (一)行文构思的流动之美    古人云:“远
1.上海卷  “他们时代”来临的标志  世界是由“我们”、“他们”组成的,“我们”、“他们”原本是互相依存着的,当人们意识到“他们”时也便意识到了“我们”,反过来,当人们意识到“我们”时也便意识到了“他们”。只是在过去,很多人,特别是优越感特强的都市人(尤其是都市中的80后、90后),往往一切都从“我们”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竭力表达自己的欲望、激情和见解,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衬托
致北塘  坚冰与孤土共同在暮色中攀登  创门往上雀跃,在天空的底部  凿开许多空洞  从中午时分开始,一直从水塘的眉梢上升  慢慢地,紧张地沉默之后  气层像大雁,在高空燃烧着荣耀  最后又变成光滑的柳枝往下沉,终于被风托住  像鹰惊险地悬挂成  瘦长的云  那边,鸟飞向远方,  缷下紫色的罗衣  气流依然摆布着陰霾  它们吞吐出烟气  又顺便把光打向附近的岩石  留下模糊的疤痕  突然间,在水的
一朵花,开在山坡上  像一个人走在人群中  一朵花的周围有草、灌木和别的花  她并不孤独  一朵花,向着春天开放  三只蜜蜂飞过来,嗡嗡地歌唱  人群中,我与很多人同向而行  有的一起并肩走了很久  也有很多人迎面走过来  我们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他们也不知道我叫张三,还是李四  我们却都像一朵花,那样  慢慢凋零  往事  經常是这样,在清晨  或者日暮以后  我爱一个人  绕着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内容展开的,往往是告诉学生这篇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例如,学习《祝福》后,学生知道了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通过这一悲剧人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丰富儿童的知识视野,更能全面提升儿童的精神气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快餐”读物的影响,当前的课外阅读存在“功利性”与“娱乐化”两种不良倾向。笔者认为,儿童课外阅读应重在情趣培养和习惯养成,而“散步哲学”思想、“生长性文学圈”,无疑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新场域。   一、儿童“功利性”“娱乐化”阅读的异化现象分析   1.功利阅读多,情趣阅读少。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老
[案例]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决定换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让学生用笔将文中的“奇山异水”活脱脱展示出来,并借此搞一次班内画展。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马上群情振奋,跃跃欲试者有之,抓耳挠腮者有之,急着看课文者有之……接着就是大家全身心到课下解读文句、品味意境、准备作画工具、互相探询技法。  第二天的公开课上,我首先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时代背景
光阴转瞬即逝,算起来罗大同先生已经辞世16个年头。早就想写点纪念性的文字,但每次拿起笔,又不知从何写起。今年是全国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从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来写,我想这也最能体现先生的毕生追求。繁花满园,撷其一枝,以此纪念先生的在天之灵。  我上大学时正值改革开放肇始的1978年,当时先生已经60岁了,给我们讲“语文教学论”这门课程。那一段时间,他非常忙,经常外出开会、讲学,课堂上经常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是课堂有机构成部分,尤其是有效提问,可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发展,发挥学生智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益。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一定的提问艺术,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精设问题,抓住契机,有效发挥提问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启发式提问,引导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需要讲究一定的启发性,即在传授知识与信息时,不直接告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