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生代李在铣书 《跋燕文贵江山楼观图》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戌岁杪,京城拍卖季书画收藏圈的一次小聚,座中有甫从东瀛归者,阔谈大阪“阿部房次郎藏中国绘画”大展,听得一众吃客如醉如痴。说到《江山楼观图》,敬陪末座的我颇不知味,弱弱地问了句:“展览上看得到陈寅生的题跋吗?”对方愣住了,反问:“陈寅生是谁呀?”我说:“就是刻墨盒的陈寅生。”“那怎么会?展的都是宋元名迹,国宝级的那种!”周围一阵哄笑。
  爱墨盒收藏的我顿觉自惭形秽,但我确知,在为纪念阿部房次郎诞生15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古代书画展”(2018年10月16日至11月25日,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上,确实是有一幅陈寅生墨迹的,并且是在此展的明星展品——宋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中,这就是陈寅生代笔李在铣书写的跋语。
  陈寅生(1830—1912),名麟炳,字寅生,顺天(今北京)人,擅刻铜,是清末著名的铜刻艺术家,被后世称为在墨盒上刻文字、图案的第一人。其秀才出身,精书法、擅篆刻,绘画也饶有情趣;好收藏,精鉴赏。有斋号署“妙严室”“寿金石室”。同治初年在京师琉璃厂开设“万丰斋”墨盒店,以刻铜为业。陈寅生刻铜(图1),自书自刻,故能入妙,其极擅书法,诸体俱佳。目前发现的陈寅生纸绢书法作品有多件,最早的是其24岁时所书,最晚的书作其年已逾八旬。书法好,免不了为他人代笔。关注这一类陈寅生代书墨迹,不仅能欣赏到寅生的书艺,也能由此探知寅生的社会关系和交游,并能折射出清末京城士林及文人收藏圈的礼仪风尚,对解读寅生艺术的背景、风格及内涵有一定的帮助。我们以前介绍过陈寅生为鲍康代书(见《陈寅生代鲍康书顾祠卷子题名》,本刊2019年第11期),本文介绍的陈寅生代李在铣书《跋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则是另一件重要的陈寅生代书作品。
  阿部房次郎(1868—1937),日本关西纺织业巨头,1930年成为独占日本纺锭总数55%的大托拉斯,1932年被选为贵族院议员,后任日本纺织协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后,大量中国文物流入市场,阿部的友人、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建议他利用自己的财力收藏,并为阿部的收藏活动充当顾问和鉴定者。在内藤的帮助下,阿部收藏了众多中国珍贵文物。1937年5月,阿部房次郎因病去世。1943年,其长子阿部孝次郎遵乃父遗嘱将包括《伏生授经图》《江山楼观图》等在内的16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捐赠给大阪市立美术馆,成为该馆早期的支柱馆藏。
  李在铣(1818—1909),字子皆,号芝陔,又号六亩道人,清末著名收藏家,河北涿州人,曾在河南某地任知府。李在铣是同光年间京师著名的收藏家,宋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曾是他的旧藏。
  生活于北宋前期的燕文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作画自出机杼,命意不袭古人,善把山水与界画相结合,将楼台阁榭穿插于云水浩渺中,并缀以舟车人物,刻画精微,境界雄浑,人称“燕家景致”。其代表作之一的《江山楼观图》,后世公认为燕文贵真迹,就是阿部房次郎捐赠给大阪美术馆的。
  《江山楼观图》(图2),纸本淡设色手卷,画心尺寸为纵31.9、横161.2厘米 ,有款“待诏□州筠□县主簿燕文贵□”,被誉为现存最古老的中国画“纸本山水”。这幅作品的流传颇富传奇,其原本私人秘藏,明末清初因乱流出。原有董其昌题跋,被割去。到了光绪年间,京师收藏家李在铣得到了这幅画,认定其为燕文贵真迹,延请翁同龢、孙毓汶等人题跋。李在铣之后,又经京城另一位收藏家完颜景贤收藏,后来这幅画又流传到了日本。《江山楼观图》画心前有傅山篆书引首,后面题跋的有多人,其中尤以李在铣题跋(图3)最为详细,也最被刻铜收藏爱好者关注,因为李在铣光绪癸巳年(1893)的题跋是陈寅生代书的。
  下面是李跋的录文(断句标点为笔者所加):
  宋燕文贵山水纸本横卷,苍浑古秀,全图写风雨势,听之有声,屋宇极工而不俗,人物绝小而有神。昔人题所绘《舶船渡海图》云:舟如叶,人如麦,而帆樯槔橹,指呼奋勇,尽得态度。以视此画,境虽不同,笔意则宛然如一。款署“待诏(下一字不可辨)州筠(下一字不可辨)县主簿燕文贵(下一字不可辨)”。考诸家著录,但称其“隶军中、入图画院”而不言有他职,得此署款,可补著录所未备,更可定为真迹无疑。是卷论画、论墨、论纸,确系北宋物,非南宋以后可比伦。前有傅侨黄题“风雨玄纵”四篆字,后跋记其始末甚详,惟万金吾是何人俟考,曾见王烟客自题画内,亦叙有其人,而究不知何名。杨且亭方伯、殷柏岩逸士两跋均佳,杨误宋为元,殷谓三百年前物,乃沿杨而误,均偶失检,不足为累。惟董跋失去,是乃憾事。卷藏一富家,欲售之以易马,余一见,叹为奇绝,急为购得。燕画真迹极少,世所传《舶船渡海》外,有《七夕夜市》《秋山萧寺》《溪山行旅》《秋江泛望》诸图,皆不获见,存否已不可知。得此卷置之“人境庐”中,可为所藏宋画第一。 既以自快,并为此卷快也。
  前有“郭氏卫民暨平侯印”,不知其人,左上角有“崇兰馆印”,又大方印,字不可辨。又接缝处微有印痕,均不能辨矣(方印内第二字似“州”字,末行似“观察使印”四字)。
  光绪癸巳冬至前十日,七十六岁老人李在铣(识),以手病倩陈麟炳寅生代书(钤“李在铣印”白文印、“芝陔”“芝陔审定”朱文印)。
  左边另一跋是李在铣光绪辛丑(1901)年自书的,录文如下:
  “当时以手病倩陈君代书,迩来手觉微愈,暇日仍拟自书以传信。辛丑初伏日,芝陔再识(钤‘子皆’白文印)。”
  我们说李在铣为一流的鉴赏家,品读此跋,击节慨叹此誉真实不虚。题跋首先叙整体观感,“全图寫风雨势”一语中的,后来者如我等,展观此卷(笔者福薄,看到的是印刷品),也感受到风雨扑面而来。所谓收藏家、鉴赏家,既要知多见广、熟悉文献典籍,又要别具只眼、目光如炬。芝陔老人(李在铣,号芝陔)此跋,堪称鉴赏题跋的经典范文。跋中“舟如叶,人如麦,而帆樯槔橹,指呼奋勇,尽得态度”“隶军中、入图画院”等语,是前人对燕文贵的介绍中常被引用的话,最早出自和燕文贵同时的画家、理论家刘道醇之口,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一书中记录燕文贵(这是对燕文贵最早的文献记载),全文是:   燕文贵,吴兴人。隶军中,善画山水及人物。初师河东郝惠。太宗朝,驾舟来京师,多画山水人物,货于天门之道,待诏高益见而惊之,遂售数番,辄闻于上。且曰,臣奉诏写相国寺壁,其间树石非文贵不能成也。上亦赏其精笔,遂招入图画院。端拱中,敕画臣面进纨扇,上览文贵者甚悦。尝画《七夕夜市图》,状其浩穰之所,至为精备。富商高氏家有文贵画《舶船渡海像》一本,大不盈尺,舟如叶,人如麦,而樯帆槔橹,指呼奋勇,尽得情状。至于风波浩荡,岛屿相望,蛟蜃杂出,咫尺千里,何其妙也。
  李跋先是指出“以视此画,境虽不同,笔意则宛然如一”,又继而有所发明,道前人所未道,指出此卷的属款“待诏□州筠□县主簿燕文贵□”值得重视,既“可补著录所未备”,又可以此判断此卷系燕文贵出京外放为官时的作品,这一观点现在基本已被美术史学界认可,认为此卷系燕文贵晚年真迹。说到“万金吾是何人俟考”,李在铣提到“曾见王烟客自题画内,亦叙有其人”,足见其知多见广,阅画无数。后面翁同龢跋中对考证万金吾又有补充,此亦深合“受命奉题贵在言之有物”之道,读之也令人莞尔。芝陔老人当年不仅“目光如炬”,还能当机立断,买下此画,显示出一个收藏大家应有的气魄。虽然我们对当时的成交价格无法猜测,但观前面原有的跋文,杨且亭、殷方岩均认为此画不到宋,“杨且亭方伯、殷柏岩逸士两跋均佳,杨误宋为元,殷谓三百年前物,乃沿杨而误,均偶失检”,卖家又欲急出,“欲售之以易马”,相信成交价不会很高。后面翁同龢跋有“获此名迹于长安尘中”,孙毓汶跋有“芝陔三兄妙拣”等语,似乎也可证明,芝陔老人买此画是捡了漏的。
  陈寅生代书跋文署款前,括号内的文字:“方印内第二字似‘州’字,末行似‘观察使印’四字”,是一行更为细小的楷书,为后加(或非寅生书),落款“七十六岁老人李在铣(识)”中的“识”字也是后加的。所言“方印”,即上面落有燕文贵款的大方印,后面完颜景贤的跋文有考证,认为模糊不清的大方印印文是“秀州管观察使印”,考证此印及“崇兰馆印”均是宋代鉴赏家赵子书的收藏印,这一观点也被后世学术界所采信。
  李在铣在市上买来古画,认定是宋画,是燕文贵真迹,在当时即传为佳话,那么,后世的研究者是如何看待这幅画的呢?
  日本学者岛田英诚认为,这幅作品反映出燕文贵画风的独特性,巧妙融合了华北和江南山水画的特点。卷尾处高远主山,用笔顿挫转折而断续,石面上施以尖细斜砍的短皴来表现粗砺的岩石肌理,手法与同时代的画家范宽相近;平远的构图,树木和沙洲的形态,表现风雨明晦的湿润墨法,又属于江南董源画风。
  著名学者方闻从其空间结构出发,认为它是约11世纪初期作品。主山结构以相似形的正面性山块垂直或往两侧重叠累加,块面衔接的立体处理尚未成熟。同样的,在景深的处理,近、中、远三段景观水平地由下往上叠加,其间以烟岚或河水隔开,尚缺乏合理延伸的地平面来表现空间深度,以上这些皆是11世纪山水画的结构特征。根据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江山楼观图》已经逐渐被公认为燕文贵的真迹。
  我们再来看看陈寅生的代书(图4、图5)。陈寅生不仅刻铜闻名遐迩,书画亦颇具功夫,尤以小楷最为人称道。之前我们介绍过陈寅生为鲍康代书,现在又看到了陈寅生为李芝陔代书,说明当时的收藏圈对陈寅生书法的认可。倩陈寅生代书,还说明芝陔老人与寅生相熟。陈寅生代芝陔老人跋书于光绪癸巳年(1893),此时芝陔老人已76岁,而寅生也已64岁,以寅生的名望和年岁,代书若再像代鲍康题跋那样不署名,是说不过去了,所以在芝陔老人的跋文里特意说明了“以手病倩陈麟炳寅生代书”,但寅生并未留下钤印。寅生的书法功力深湛,丰神秀美,十分耐看,又是馆阁体,不张扬个人书风,在此为李在铣代书,附于稀世名贵古画之后,在今天看来很搭,毫无违和之感。
  陈寅生,一個清末的刻铜艺人,虽然其刻铜技艺高超,所刻精品为今天的收藏爱好者追捧,市场价格也在节节攀升,但刻铜收藏和书画、瓷器等传统大项相比,还属小众收藏。即便如此,一幅传世的宋画、一件稀世之珍和名不见经传的陈寅生还是曲折地扯上了关系,并借光燕文贵、李在铣,登上了轰动一时的海外大展的殿堂,仿佛自身也平添了几许热度。我们痴迷寅生,也越来越认识到寅生的艺术,无论是铜刻还是书画,都当得起这份痴迷。至此笔者继发痴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搞一场“陈寅生艺术大展”,将海内外陈寅生的铜刻精品汇聚一堂,再延伸展出陈寅生的书法、绘画、制拓,还有刻铜之外的其他刻艺如刻印、刻竹等作品,那也将是一场丰富多彩的饕餮盛宴。倘若此梦成真,我们可以借时下追星族的一句流行语,发发感慨:“凭什么我们追的星,总是要蹭别人的热度?”
其他文献
1948年12月1日,是中国金融货币史上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西北农民银行、晋察冀边区的华北银行以及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图1)。首任总经理南汉宸,副总经理胡景沄、关学文(图2)。同一天,人民银行总行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货币史上的货币鼻祖,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
期刊
历年来元明墓葬、窖藏、沉船中发现了一批与官窑、哥窑特征相似的瓷器,被称为官窑型或哥窑型器物,对这批器物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本文拟从器物造型与纪年器的对比入手,结合同出的其他器物,对这批官、哥窑型器物的年代、产地及性质等问题作出探索。  ● 考古发现的官(哥)窑型器物  (一)安庆元代窖藏  安徽安庆发现一个土窖穴,埋藏大陶缸1件,里面盛放8件瓷器,除1件瓷执壶散失外,现存者可分为两类:一类即哥窑型
期刊
前不久,一则要建设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新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长城国家公园试点区总面积59.91平方千米,长城总长度27.48千米。涉及的主要保护地分为五大类,包括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类,如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密云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八达岭园区。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建设无疑
期刊
清代社会出现了一种经典的祭祀专用瓷盘。这种瓷盘的特点不在器型,而在于用一种神秘的梵文作为装饰纹样。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种纹样蕴含的意味。  从遗存实物(图1-图8)看,清代祭祀瓷盘梵文纹饰分两部分:一是在盘底书写的一个梵文咒牌;二是在盘器壁上书写的梵文咒轮。梵文咒牌有咒牌的含义,咒轮有咒轮的含义,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当然又含有某种特定的用意。追溯起来,这种梵文纹样与佛教法事“焰口施食”有关。  所谓
期刊
束腰系带的钩扣,是历代服饰必备之物。物件虽小,却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人们竟不可须臾离开。开始仅为实用,后来实用中增加了美化装饰,由简入繁,材质增多,花样翻新。有些古人遗留的精美带钩,成了今天不可多得的文物。最近参观苏州东吴博物馆,见到几件战国和汉代的带钩,印象十分深刻。  带钩起源于周朝,广为流行于战国至秦汉,乃古代王公贵族和文人武士系腰带之用的饰品。战汉带钩多用青铜铸造,形式多样,与当时的流行纹饰
期刊
砚以铭贵。一方好砚,质佳雕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若再刻上贴切的铭文,好比锦上添花,如果是名人所镌,更是身价百倍。一般认为,砚铭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多在宋朝以后。宋代以文治国,文人地位提高,加之那时篆刻艺术空前兴盛,在它的影响下,砚铭广泛吸收了篆刻艺术的构图形式、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使砚铭的文学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砚铭的艺术品位。据记载
期刊
张大千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临摹和创作了不少佛教造像立轴和扇面。  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进行了为期2年6个月的壁画临摹工作,共绘制了276幅作品。此次敦煌之行成为张大千艺术之路的分水岭,其画风一改之前的婉约、甜俗的风格,逐渐形成了以唐风为基调、雄强华丽的大千画风。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佛像绘画。  ● 佛教造像屡创新高  2016年香港佳士
期刊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也逐步成为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文物保护的工作质量对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在博物馆中保存著大量的文物,若想让承载历史文化的文物更好地传承下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必不可少。通过对部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虽然文物保护工作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有优化完善的空间存在。  我国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
期刊
法常,宋代的禅僧。他在宋元两代并未受到画坛主流的重视,直到若干年后“明四家”之首的沈周看到其《水墨写生图》,给出了“回视黄荃、舜举之流,风斯在下矣”的极高评价。法常名下有两卷《水墨写生图》,内容大体相似,笔法略有区别。但是两卷笔力都比较弱,距沈周的评价较远,且印章、题跋存在很多疑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 牧溪生平及画艺  禅僧法常,自号牧溪,俗姓李,蜀人。擅绘人物、山水、猿鹤、禽鸟、龙虎、树石。
期刊
晚明、清代以降,笔筒自创式之始,即为文房之宝收藏的热门,而竹、木笔筒最为称雅。彼时,文人士大夫乃至江南巨贾豪门,竞相购藏,以为雅奢;及至清初,康雍乾三帝,更是堪称“粉丝”和“发烧友”,下诏延揽嘉定竹刻名匠,入值皇家造办处,助推竹刻一脉“火”遍宇内,其艺或工,穷乎神技,登峰及巅,五百年后,余脉未绝。  笔者入藏竹木笔筒几十数,其中有部分规格尺寸明显偏小,仅堪掌中把玩,或只能置放当下的圆珠笔(图1至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