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祝枝山铭绿端砚小议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ly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以铭贵。一方好砚,质佳雕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若再刻上贴切的铭文,好比锦上添花,如果是名人所镌,更是身价百倍。一般认为,砚铭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多在宋朝以后。宋代以文治国,文人地位提高,加之那时篆刻艺术空前兴盛,在它的影响下,砚铭广泛吸收了篆刻艺术的构图形式、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使砚铭的文学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砚铭的艺术品位。据记载,宋代大文人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岳飞、文天祥等都有铭砚传世。至于实物,我从未手触眼观过。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制砚、赏砚、藏砚之风盛行。特别是清三代(康、雍、乾),文风鼎盛,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乾隆帝钦定《西清砚谱》,内收砚240枚,并为之御铭,众位大臣作诗奉承,刻于砚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砚上镌铭风靡于世。尽管如此,古砚上有铭者仍然不足百分之一,能流传至今实属凤毛麟角。在我收藏的一千多方古砚中,有铭者也不过几十方,且多为清代作者。至于明代砚台上有铭的,少之又少。几方明代瓷砚上的铭文,也只是表明制砚时间或砚主人姓名而已。前几年当我购得两方有祝枝山铭文的古砚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抚摸观赏,爱不释手。经细细品赏,再求助有关资料,发现两砚铭文有别,似一真一仿。
  第一方为枝山铭长方绿端砚(图1、2、3),明代,长17.8、宽12、厚2厘米。面有起边,后边细窄。砚堂因长时间磨墨,中间略凹。现黄绿色,极为细腻润滑。砚池长方形,从后向前倾斜,稍浅。堂、池之间起棱隔开。四圆角。砚面线条挺拔,光素无纹,简洁实用,为典型的明代制式。背复手内阴刻行书:“水物素名兮,鳞甲久闻成字。墨池堪躍兮,烟云应助挥毫。”纵观古砚上的铭文,有的通俗明了,有的含蓄深奥,此砚铭属于后一种。“水物”,即水中生物,也指龙。鳞甲即鱼龙或鱼甲。左思《蜀都赋》云:“水物殊品,鳞介异族,或藏蛟螭,或隐碧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龙,水物也。”曹植《七启》说:“飞翮凌云,鳞甲隐深。”早有鱼龙能变化为文字的传说。铭文是说,水中生物的名字质朴无华,但鱼龙久居其间幻化为字;砚中墨彩适合狼毫跃动,水雾缭绕当助你奋笔疾书。不难看出,铭文是赞扬这方绿端砚即发墨又益毫,用它能写出好文章。“枝山”即祝允明。铭文字体与祝枝山传世书法作品风格相同,挥洒流畅,神采飞扬,具大家风范。且铭文与砚体包浆一致,是为当时镌刻无疑。全砚造型规整大方,线条挺拔洗练,砚色绿中泛黄,材质细嫩有加,确是一方砚中珍品。砚带原配红木盒。古人云:“砚无床,不称王。”一方佳砚往往会配制好砚盒。砚盒不仅起到保护砚台的作用,还具有观赏价值和包含研究砚台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方砚盒制作考究。盖砚吻合,盖面镶嵌蝶形白玉,两翅上还装饰铜币纹,凸显该砚台贵重以及砚主人身份。
  第二方为祝允明铭五蝠绿端砚(图4、5、6),清代,长19、宽12.5、厚3厘米。砚面边线高起,前端两只蝙蝠向下飞翔;左边三只蝙蝠,向中间飞来。五只蝙蝠,位置不同,却目光对视、相顾有情。蝙蝠下方,一道飘浮彩云线,围出弯月形砚池。砚池右角浮雕一铜币,寓意福到财旺。砚堂开阔平展,砚面一层绿色,绿中泛黄,图像布局得体,但所刻线条似较呆板。背面复手内阴刻行书:“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落款“祝允明”。铭文排列有序,字迹流畅,刀痕明显,雕工尚好。字体风格也仿祝体。但铭文内容却是摘抄自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一首应制诗中的四句。原诗为《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皇帝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沈佺期多年伴随皇帝、公主,多作应制诗。铭所摘四句是讲,皇帝的公主信奉神仙,别墅建得直入云霄,假山高得像岐山鸣凤岭,池塘大得超过渭河。鸣凤岭,指陕西凤翔的岐山,传说周朝兴起前在此有凤凰鸣叫,这里是周朝的发祥地。饮龙川指渭水,这里曾是周文王最初起兵的地方。沈佺期这首诗吹捧献媚皇帝、公主,没有什么新意。砚背所摘抄这四句,和砚台毫无关系,在此出现,不伦不类。作为明代大文豪的祝允明不可能在他的藏砚上镌刻这样的铭文。且砚台、文字包浆也不老熟,可以断定,这不是祝允明所用所铭砚台,而是后人借用冒用祝允明所仿所刻。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相奇特,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自号枝山。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绝了科举进仕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应天府(今南京)通判,故世人称其“祝京兆”。不久称病还乡,专心书写著述。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四海。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宪同為明中期书家代表。祝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漫,自成一格。祝允明著作等身,但多已散失。传世作品有《祝子罪知卷》十卷,《志怪录》《义虎传》一卷、《枝山文集》十卷、《祝氏集略》三十卷、《祝氏小集》七卷等。书法代表作有《贾至大明宫早期诗轴》(藏上海博物馆)、《杜甫秋兴诗轴》(藏辽宁博物馆)、《秋轩赋轴》(藏上海博物馆)、《乐志论草书轴》(藏苏州博物馆)、《饭苓赋》(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杜甫诗轴》(藏山西博物院)、《牡丹赋》《草书自诗卷》《草书千字文卷》《东坡记游卷》等。
其他文献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常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它本是古代照面的用具,但纹饰的题材图案和铭文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时代的思想情趣和社会意识等文化面貌。下面我们就从汉代铜镜中的铭文探讨汉代人的情感。由于这些铭文中的情感相互交织着,我们就简单将它们分类探讨。  ● 成仙和仙化的追求  汉人企求羽化登仙的思想,在铜镜铭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铜镜铭文中还出现了许多仙人的名字
期刊
2019年11月19日晚,享有一代“国际赵”之称的宋朝著名文化人赵孟頫的早期书札,《致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中,最终以2.325亿元的价格落槌,加佣金以2.67375亿元成交,创下了赵孟頫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笔者分析认为,“国际赵”赵孟頫的字之所以能卖出2.67亿元,是因为赵孟頫一生痴心于文化传承,他一生中不肯效忠于一家一姓的君臣思想,而是执著于保护文化
期刊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民族特征和艺术审美等,都拥有巨大的价值。本文以元青花纹饰为引,与金元时期磁州窑、吉州窑相似纹饰进行对比,来探讨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工艺的借鉴,而这种文化的交流也使得元青花纹饰成为釉下彩装饰的集大成者。  ● 元青花、磁州窑、吉州窑的相似纹饰  (一)动物纹  1.龙纹。图1是元青花云肩双龙戏珠纹四系扁方壶,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图
期刊
7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行了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币,现在流通中使用的纸币有: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980年版1角、5角纸币,第五套人民币的1999年版、2005年版、2015年版中各种面值的纸币。已经退出流通停止使用的纸币有:第一至第三套人民币所有面值的纸币,第四套人民币中除了1980年版的1角、5角二种面值纸币继续使用外,其余各个年号版的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七种面值纸币,
期刊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2—1506),意大利探险家、航海家,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作为15世纪欧洲著名的航海家,其出生地、出生时间、家世、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渡洋远航的动因等,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说。时至今日,关于他个人的一些不解之谜,仍被一些航海家和冒险者们所津津乐道。  从时间上来看,哥伦布远航虽然比我国明代郑和下西洋晚了近100年,但是相较而言,他大都选择远离海岸的航线,在首次航行过程
期刊
1948年12月1日,是中国金融货币史上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西北农民银行、晋察冀边区的华北银行以及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图1)。首任总经理南汉宸,副总经理胡景沄、关学文(图2)。同一天,人民银行总行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货币史上的货币鼻祖,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
期刊
历年来元明墓葬、窖藏、沉船中发现了一批与官窑、哥窑特征相似的瓷器,被称为官窑型或哥窑型器物,对这批器物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本文拟从器物造型与纪年器的对比入手,结合同出的其他器物,对这批官、哥窑型器物的年代、产地及性质等问题作出探索。  ● 考古发现的官(哥)窑型器物  (一)安庆元代窖藏  安徽安庆发现一个土窖穴,埋藏大陶缸1件,里面盛放8件瓷器,除1件瓷执壶散失外,现存者可分为两类:一类即哥窑型
期刊
前不久,一则要建设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新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长城国家公园试点区总面积59.91平方千米,长城总长度27.48千米。涉及的主要保护地分为五大类,包括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类,如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密云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八达岭园区。  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建设无疑
期刊
清代社会出现了一种经典的祭祀专用瓷盘。这种瓷盘的特点不在器型,而在于用一种神秘的梵文作为装饰纹样。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种纹样蕴含的意味。  从遗存实物(图1-图8)看,清代祭祀瓷盘梵文纹饰分两部分:一是在盘底书写的一个梵文咒牌;二是在盘器壁上书写的梵文咒轮。梵文咒牌有咒牌的含义,咒轮有咒轮的含义,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当然又含有某种特定的用意。追溯起来,这种梵文纹样与佛教法事“焰口施食”有关。  所谓
期刊
束腰系带的钩扣,是历代服饰必备之物。物件虽小,却使用了数千年之久,人们竟不可须臾离开。开始仅为实用,后来实用中增加了美化装饰,由简入繁,材质增多,花样翻新。有些古人遗留的精美带钩,成了今天不可多得的文物。最近参观苏州东吴博物馆,见到几件战国和汉代的带钩,印象十分深刻。  带钩起源于周朝,广为流行于战国至秦汉,乃古代王公贵族和文人武士系腰带之用的饰品。战汉带钩多用青铜铸造,形式多样,与当时的流行纹饰
期刊